紅緣天牛(紅緣亞天牛)

紅緣天牛

紅緣亞天牛一般指本詞條

紅緣天牛為鞘翅目天牛科的一種動物。寄主包括榆葉梅、文冠果、梅花、茉莉、枸杞、葡萄、沙棗、錦雞兒、蘋果、桃、梨、槐、榆和臭椿等。幼蟲蛀食為害,輕者植株生長勢衰弱,部分枝幹死亡,重者主幹環剝皮,樹冠死亡,造成風折乾,尤其小幼木,受害後易全株死亡。生長勢衰弱的花木受害最為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緣天牛
  • 拉丁學名:Asias halodendri Pallas
  • 別名:紅緣亞天牛、紅條天牛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secta
  • :鞘翅目
  • :天牛科
  • 分布區域:北京、東北、河北、山西、河南、浙江等
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及習性,分布,寄主,危害特點,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1~19.5毫米,寬3.5~6毫米,體黑色狹長,被細長灰白色毛。鞘翅基部各具1朱紅色橢圓形斑,外緣有1條朱紅色窄條,常在肩部與基部橢圓形斑相連線。頭短,刻點密且粗糙,被濃密深色毛,觸角細長絲狀11節超過體長。前胸寬略大於長,側刺突短而鈍。小盾片等邊三角形。鞘翅狹長且扁,兩側緣平行,末端鈍圓,翅面被黑短毛,紅斑上具灰白色長毛,足細長。
長2~3毫米,橢圓形,乳白色。
幼蟲
體長22毫米左右,乳白色,頭小、大部縮在前胸內,外露部分褐至黑褐色。胴部13節,前胸背板前方骨化部分深褐色,上有“十”形淡黃帶,後方非骨化部分呈“山”字形。
長15~20毫米,乳白漸變黃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紅緣天牛
紅緣天牛

發生規律及習性

1~2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幼蟲在木質部深處或接近髓心處越冬。幼蟲10月以後進入越冬,翌年3~4月開始取食。4~5月化蛹,5~6月羽化,成蟲羽化後隨即交尾產卵,卵經半月左右即孵化。
在寧夏2年發生1代,初羽化成蟲鞘翅基部的斑點和緣線均為乳白色,經4~6天漸變為血紅色和橙黃色。成蟲鑽出羽化孔不久即交尾,一生交尾多次。成蟲飛翔能力較強,取食葉片進行補充營養。成蟲平均壽命13天;卵多產於棗樹的上、中部1.5cm粗以上的枝幹上並集中產於枝幹的皮孔周圍和枝杈基部等處。卵散產於皮外,裸露;幼蟲孵化後,不鑽出卵殼,即直接以卵貼近樹皮處鑽入韌皮部,進行危害,隨著蟲齡增大,漸向木質部蛀食,蟲道呈“S”形。蟲道長7~16.8cm,寬4~5.2mm,當蟲口密度大時,蟲道間互相咬通,使枝幹內蟲道交錯,極易引起棗樹枯死或風折。老熟幼蟲多在蟲道上方化蛹。
在河北1年發生1代,成蟲4~5月開始羽化,白天活動。新羽化成蟲大量取食棗花進行補充營養,影響棗的產量。成蟲多在酸棗和棗樹上群集產卵。在刺槐幼林中,多產於枝刺的基部。在河南1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恢復活動,4月中下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成蟲羽化。
紅緣天牛
紅緣天牛成蟲在交尾

分布

遼寧、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地。

寄主

榆、刺槐、棗、沙棗、旱柳、榆葉梅等植物。

危害特點

幼蟲蛀食枝幹皮層及木質部,主要危害直徑13厘米的枝條,沒有排糞孔,外表不易看出被害處,削弱樹勢,重者致枝幹枯死。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蟲:5-6月成蟲活動盛期,巡視捕捉成蟲多次。
2、毒殺成蟲和防止成蟲產卵:在成蟲活動盛期,用80%敵敵畏乳油或40%樂果乳油等,摻和適量水和黃泥,攪成稀糊狀,塗刷在樹幹基部或距地在30-60厘米以下的樹幹上,可毒殺在樹幹上爬行及咬破樹皮產卵的成蟲和初孵幼蟲,還可在成蟲產卵盛期用白塗劑塗刷在村乾基部,防止成蟲產卵。
3、刮除卵粒和初孵幼蟲:6-7月間發現樹幹基部有產卵裂口和流出泡沫狀膠質時,即刮除樹皮下的卵粒和初孵幼蟲。並塗以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等消毒防腐。
4、毒殺幼蟲:樹幹基部地面上發現有成堆蟲糞時,將蛀道內蟲糞掏出,塞入或注入以下藥劑毒殺:
1) 用布條或廢紙等沾80%敵敵畏乳油或40%樂果乳油5-10倍液,往蛀洞內塞緊;或用獸醫用注射器將藥液注入。
2) 也可用56%磷化鋁片劑(每片約3克),分成10-15小粒(每份約0.2-0.3克),每一蛀洞內塞入一小粒,再用泥土封住洞口。
3) 用毒簽插入蛀孔毒殺幼蟲(毒簽可用磷化鋅桃膠草酸竹籤自製)。
4) 鉤殺幼蟲:幼蟲尚在根頸部皮層下蛀食,或蛀入木質部不深時,及時進行鉤殺。
5) 簡易防治:利用包裝化肥等的編織袋,洗淨後裁成寬20-30厘米的長條,在星天牛產卵前,在易產卵的主幹部位,用裁好的編織條纏繞2-3圈,每圈之間連線處不留縫隙,然後用麻繩綑紮,防治效果甚好。通過包紮阻隔,天牛隻能將卵在編強袋上,其後天牛卵就會失水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