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花悟

紅樓夢十二曲--虛花悟一般指本詞條

《虛花悟》是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所創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紅樓夢》第五回。此曲是寫賈惜春從三個姐姐的遭遇中,看透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意識到自己的悲劇未來。這首曲子通過運用各種比喻和象徵的手法來描寫她對人生的冷淡和對現實的逃避。全曲極力鋪張渲染,營造了濃重的悲傷氣氛,曲調哀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虛花悟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曹雪芹
  • 作品出處:《紅樓夢》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虛花悟1
將那三春看破2,桃紅柳綠待如何3?把這韶華打滅4,覓那清淡天和5。說什麼,天上夭桃盛,雲中杏蕊多6?到頭來7,誰把秋捱過?則看那8,白楊村里人嗚咽9,青楓林下鬼吟喔10。更兼著,連天衰草遮墳墓,這的是11,昨貧今富人勞碌,春榮秋謝花折磨。似這般,生關死劫誰能躲12?聞說道,西方寶樹喚婆娑,上結著長生果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虛花悟:覺悟榮華富貴是虛幻的。“虛花”即鏡中花。
  2. “將那”句:語帶雙關,字面上說看到春光短促。實際是說惜春的三個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長,使惜春感到人生幻滅。
  3. 桃紅柳綠:喻榮華富貴。待如何:結果怎么樣呢?
  4. 韶華:大好春光,美妙年華。這裡比喻所謂青春時期,寓意惜春少年看破紅塵出家。
  5. 天和:即所謂元氣。“清淡天和”:既是與自然界濃艷的春光相對的天地間清淡之氣,又指人體的元氣,因為古時有所謂不動心、不勞形、清淨淡泊可保持元氣不受耗傷的說法。所以,“覓天和”也就是所謂養性修道。《莊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6. 天上夭桃、雲中杏蕊:比喻富貴榮華。唐代高蟾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詩:“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稱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喻在朝的達官顯貴,以秋江芙蓉比喻他自己。夭桃,語本《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樣子。又舊時以“夭桃禾農李”為祝頌之辭,與曲子說賈惜春不嫁人而為尼的命運也相適合。
  7. “到頭來”句:說桃杏雖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盡。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秋季來象徵人世間不可避免的衰敗。從其他線索看,原稿寫賈府之敗時在秋天,因此,這一句含義雙關。
  8. 則看:只見。
  9. 白楊村:古人在墓地多種白楊,後來常用白楊暗喻墳冢所在。《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10. 青楓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夢李白》詩說:“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這裡青楓林是借用,意同“白楊村”。
  11. 的是:真是。
  12. 生關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說成是關頭、劫數。劫,厄運。
  13. “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發源於古印度,所傳釋迦牟尼在樹下覺悟成佛的“寶樹”,雖然也枝葉婆娑,但那是菩提樹,不叫“婆娑”。中國傳說中婆娑樹是有的,與西方佛教無關,也並不結什麼果。樂史太平寰宇記》:“日月石在夔州東鄉,西北岸壁間懸二石,右類日,左類月,月
    中空隙有婆娑樹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為作者一時誤寫,其實不誤。它作為皈依佛門的象徵至少在清代是人所周知的。如愛新覺羅·晉昌《題阿那尊像冊十二絕》之二“手執金台妙人神,婆娑樹底認前因”,即是。長生果,即《西遊記》中所寫的人參果,俗傳的仙果,傳說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語,指修行有成果。這裡,作者是捏合傳說以取喻,暗示惜春終於逃避現實,出家為尼。

白話譯文

已經把三春的艷麗美景看破,即便是桃紅柳綠結果又如何?要把那大好的春光毀滅,尋覓那清淨淡泊養性修真的生活。說什麼,天上的碧桃長得美麗茂盛,雲中的紅杏開得鮮艷繁多。到頭來,誰又能把肅殺寒秋捱得過?只見那,白楊樹的墳冢有人在哭泣,青楓林的墓地鬼魂在悲歌。更加上,枯草連著天邊把墳墓全遮掩。這真是,昨兒貧今日富令人勞累奔波,春花開秋花謝使人空受折磨。象這樣,生死的劫數誰能夠避開藏躲?聽說是,西方有寶樹叫婆娑,樹上結著長生仙果。

創作背景

曹雪芹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紅樓夢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寫在了“賈寶玉神遊大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這一回,這兩組結構完整的組詩是“金陵十二釵”形象塑造的提綱。小說這一回,主要藉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釵的命運,《紅樓夢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對一些重要的女性悲劇人物的性格、命運和賈府的最後破敗,都概括地作了預示。《紅樓夢十二支曲》是《紅樓夢》的點睛之筆。而《虛花悟》是揭露賈惜春命運的一支曲子。
惜春在賈氏四姐妹中最小,當她長大懂事的時候,賈府已經日趨衰敗。 她從三個姐姐的遭遇上更深地感受著家族的沒落。現實的不可戀,她找不到出路,只得看破“紅塵”,選擇“獨臥青燈古佛旁”的逃避現實的道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曲子是寫賈惜春的。曲子劈頭第一句就說看破“三春”。這句語帶雙關,字面是指三月季春,又關合大姐元春、二姐迎春、三姐探春的事。暮春時節,美景即將隨春逝去;從三位姐姐的不幸結局中,更感受到賈府這個大家族的衰敗沒落,正如冷子興所說的“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惜春“看破”的,正是這好景不長的現實。 因此, 即便是如“桃紅柳綠”般的榮華富貴,到頭來都是虛空的。現實對於惜春再也無可留戀了。她要“打滅”大好的春光,也就是她要拋卻自己的青春年華,去尋覓那超脫塵世的所謂“天和”的境界。
曲子用“說什麼”這種懷疑的語氣,去否定比作榮華富貴的“天上天桃”、“雲中杏蕊”。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稱頌君王,以雨露比喻君恩;詩中是以天上的桃、杏比作朝廷上的顯貴。我們認為,惜春的這種否定,雖然比起那些熱衷於功名富貴的人有著較為清醒的一面,但並不是她的悟徹和反抗。惜春之所以產生這種否定的念頭,是因為她要置身事外,從而達到“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的目的。
曲子裡斷言,桃杏盛景,等不到秋天就會敗落淨盡,所能看到的,只是長滿白楊楓樹、衰草連片的墳場。這些,在惜春看來,是劫數,是誰也躲避不了的。於是,她唯有棄世,嚮往“西方寶樹”,皈依佛門。
惜春之所以選擇入庵為尼,長伴“青燈古佛”的生活道路,原因是她要逃避,免使自己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傾軋的殉葬物,但是她並未因此而獲得解脫。判詞“判定”她:“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可憐”悲慘的歸宿,就是“侯門”四小姐賈惜春的不可逃避的命運。

名家點評

中央黨校教授劉耕路《紅樓夢詩詞解析》:這首曲子不單是為了惜春而設,更多的句子是曹雪芹直接抒發內心幻滅後的悲哀,悲觀的氣氛太濃重了。

作者簡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寧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經歷了曹家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期曾經在南京過了一段“錦衣紈絝”、“飫甘饜肥”的生活。十三歲遷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家產抄沒。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遷居北京西郊黃葉村(現為曹雪芹紀念館),“蓬牖茅椽、繩床瓦灶”,貧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涼。最後因貧病無醫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能詩善畫。其詩立意新奇,風格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最大的貢獻在於小說創作,他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代表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壇上享有崇高聲譽。
曹雪芹畫像曹雪芹畫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