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臥剃精凝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葉片形狀、顏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於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於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顏色為品種的特徵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設應套有時記樂才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內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嘗白糊廈、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斗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內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開花習性隨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乾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於番薯屬於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只見開花不見結果。
中藥信息
【藥名】紅山藥
【拼音】hóng shān yào
【別名】粘薯、
紅孩兒、野紅薯、羊角
山藥、草巴山藥、苦山藥、盤薯。
【性味】苦;微辛;平。
【功效】解毒止痢;活血通經;止血。
【用法用量】內服:
煎湯,9-30g;研末或泡酒燥束。外用:適量,研末撒。
中藥基源
【藥用部位】塊莖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湖南。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50-1500m的山坡、路邊、溝旁的
常綠闊葉林下或灌叢中。
【基源形態】
光葉薯蕷:纏繞草質藤本。根莖短粗,由此生出多個長圓柱狀塊莖,直生或斜生,斷面白色,有時漸變淡黃色,外皮易脫落,乾時呈纖維狀。莖無毛,右旋,基部有刺。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葉片通常為卵形,或為長橢圓狀卵形至卵狀被針翻端糠形或
披針形,長5-17(-24),寬0.5-10(-13)cm,先端
漸尖或尾尖,有時突尖,基部心形至圓形或
截形,少數箭形或戟形,
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5-9。
雌雄異株;雄
花序為
穗狀花序,長1-14cm,通常2-5個
簇生或單生習鍵辨櫃於花序軸上排列呈
圓錐花序,長8-70cm,有時花序單生或2至數個簇生於葉胞;雄花的外輪
花被片近圓形,長約lmm,內輪為倒卵形,較小而厚;
雄蕊6,內彎;雌花序同雄花序,外花被片近圓形,內輪為卵形,質厚。
蒴果不反折,三棱狀扁圓形,長1.5-2.5cm,寬2.5-4.5cm;種子著生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9-12月,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採收加工儲藏】秋、冬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根莖,洗淨,切片曬乾。
【採收加工儲藏】秋、冬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根莖,洗淨,切片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