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大戟

紅大戟

紅大戟,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ria valerianoides Thorelet Pitard的乾燥塊根。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略燙,乾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大戟
  • 別稱:紅牙戟、紫大戟、廣大戟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茜草目
  • :茜草科
  • :紅芽大戟屬
  • :紅大戟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 用量:1.5~3g
  • 毒 性:有小毒
  • 貯 藏:置陰涼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 味,歸 經,功 效,主 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 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 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塊根。

性 味

味苦,性寒。

歸 經

歸肺、脾、腎經。

功 效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主 治

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癧痰核。

相關配伍

1、水腫脹滿、胸腹積水,可單用煎服;亦配芫花、甘遂等。
2、痰飲喘急,配白芥子、甘遂等。
3、癰腫瘡毒,用鮮根搗爛外敷。

用法用量

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內服醋制用。外用適量,生用。

禁 忌

孕婦禁用;不宜於甘草同用。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生理特性

本品略呈紡錘形,偶有分枝,稍彎曲,長3~l0,直徑0.6~30px。表面紅褐色或紅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上端常有細小的莖痕。質堅實,斷麵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甘、微辛。

產 地

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經疏》:紅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餘之水。苦辛甘寒,故散頸腋癰腫。
2、《本經逢原》:紅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腎陰,辛散上瀉肺氣,兼橫行經脈,故《本經》專治十二水,腹滿急痛等證,皆濁陰填塞所致,然惟暴脹為宜,雲中風者,是指風水膚脹而言,否則傳寫之誤耳。
3、《本經》:主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
4、《別錄》:主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5、《藥性論》: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6、《日華子本草》: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症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