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埠村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相傳明永樂初年(公元一四О五年),韓氏族由雲南遷來立村,至永樂末年王氏族吉忠與韓氏女聯姻後,韓氏遷白沙河,王氏由現村西南莊子(現已為地名,距村0.5公里)遷此繁衍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埠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古柏庵”
- 綠化面積達:30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百度地圖,歷史源遠,文化教育,建設發展,
基本介紹
紅埠村村名由來:據清光緒年間,本村私塾先生王敦連手抄本《掛漏集》記載:聞明初,生意人揚生在酒肆飲酒過量,行數里,身難動,遂吸菸一休,不覺睡去,火未熄,身邊枯草因風而熾,命財危矣。然可喜者,該養之狗形影不離,狗視火起,將主人銜衣再三,終不醒。身邊一灣狗入水,汲身濕往返塌火,夕至火熄,狗亦死矣。主人醒,見身邊躺著淋灕水跡,狗毛具燼而死,遂慟哭難忍,將狗埋入高埠(現我村南埠),以少磚砌塔型紀念之,故而得村名—狗塔埠。1967年,嫌村名不雅,改為紅埠,沿用至今。
百度地圖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歷史源遠
紅埠村在明、清時期屬即墨縣仁化鄉;1898年淪為德國殖民地;1914年屬滄口警察支署;1922年屬北洋政府膠澳商埠督辦公署;1929年屬青島特別市李村區第二分駐所;1935年屬青島市鄉區聯合辦事處夏莊區;1938年屬青島特別市公署仙家寨區;1942年屬嶗山辦事處仙家寨區;1945年屬嶗山辦事處夏莊區;1949—1951年屬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夏莊區;1951—1954年屬青島市人民政府嶗山辦事處流亭區;1953—1956年屬青島市嶗山郊區流亭區;1956—1958年屬嶗山郊區流亭鄉;1958—1961年屬嶗山郊區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屬嶗山縣仙家寨公社;1984年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屬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6月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
紅埠村位於流亭街道辦事處駐,東、西、北三面環河,南為丘陵,與仙家寨村接壤,北傍白沙河,與流亭隔河相望,東隔小水河故道與趙哥莊村相鄰,西與流亭國際機場毗連。村莊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流亭立交橋、濟青高速公路、青銀公路、重慶北路皆穿境而過。環膠州灣高速公路、204國道、膠濟鐵路等重要幹線在本村周圍縱橫交錯,形成快捷方便的交通網路,為本村與外界多層次聯繫創造了良好的交通環境。全村總面積148.2公頃,其中農用地27.3公頃,建設用地120.9公頃。村莊物產特色較為豐富,南埠丘陵地帶含有微量氟礦資源,無開採價值。紅埠萵苣、紅埠小金黃大頭菜等特色農產品在市內外暢銷。尤其是紅埠萵苣,葉淡色綠,近圓形,較平展,莖鴨蛋形,粗大,纖維少,質地脆嫩味鮮,有“北方竹筍”之稱 。截止2002年,全村共有781戶,2048人,現有王、於、高、夏等姓氏43個,王姓最多,有375戶,占全村總戶數的48%,皆漢族。
紅埠村歷史源遠流長,廣大農戶建國前飽經滄桑,但村中有一個即墨南鄉的大宅門—于氏家族名播四鄉。第十一世於兆濱乾隆年間,家有土地幾仟畝。當時,即墨縣城主要大街兩側的商業房屋有一半是于氏家產,有“即墨城內於半街”之稱,是即墨縣第一財主。其家族傳至第十五世於世楨,宣統二年,家族共有土地1428.55畝(市畝),住宅181間(至今僅存2處),馬車庫2處,炮台2座,佃戶330戶,女姑山碼頭順興所一處,滄口碼頭成發所一處(兩碼頭均屬貨站)。
古老的紅埠村名勝古蹟較多,其中最為出名的一座廟宇坐落在村西側南流路北側東面約2米處,始建於唐朝,廟名“古柏庵”。占地南北60米,東西50米,座北朝南。廟門臨村中心大街,西段大門口設5步台階,大門東側設小便門一個,便門以東是鐘鼓樓,內吊鑄鐵大鐘一口,約200公斤重。廟院內設殿堂兩座,前後坐落。前殿中央神龕內正尊為南大士,後面上首是送生爺爺,下首是送生娘娘,東西兩側共有護衛6名,分別是布衣、韋駝、揚戩、木咤、王靈官、趙公明。後殿三殿堂高大雄偉,東西10米,南北7米,高8米,殿內神像三尊:中間釋迦牟尼、東西分別是孔子、老子。三殿堂大殿上四個大字:尉遲敬德。因歲月較長,碑文被風吹日曬,模糊不清。院後空地有參天古柏,胸徑有一抱多粗,可惜在日偽時期被砍伐一光。古剎惜毀於解放初期,被改建成國小。
比較聞名的廟宇有“土地廟”、“三義室”、“王氏家廟”等。“王氏家廟”這塊廟匾是清末濰縣狀元王壽鵬所題。還有坐落於村東南角李塔路和夏塔路交接處的坊碑,此坊是為王氏四支十四世女守節盡孝而立為“節孝坊”。有碑四座,碑文分別為:烈氣生輝、烈氣生光、志媲松筠、飲冰如櫱,都是為紀念節孝而立的,在60年代先後拆除。在村東首,李塔路南側有古槐樹一棵,明朝栽植,距今500多年,至今枝葉茂盛,此樹已列為青島市古樹行列,編號902號。此外,本村西南平安橋(即南流路和趙紅路交叉處北側),是道光24年3月13日立的一座碑,距今155年,從市內現存的石碑來看,道光碑不僅年代早,而且文字保存完整、記載清楚、反映歷史,《青島晚報》曾於2000年對此碑文進行詳細報導,稱此碑對青島歷史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參考價值。碑高1.4米,寬0.45米,厚0.15米。
文化教育
紅埠村尊師重教歷史悠久。1880年由於氏家族開辦私塾房一處,當時只招收居仁堂子女入學。1910年,在於氏祠堂開辦私塾書房,供全村兒童上學,但入學率極低。1936年,由政府投資在古柏庵後大殿建起教室3間,設1—4年級,而5—6年級則到趙哥莊去上。到1953年,由嶗山郊區投資將原古柏庵拆除,改建新教室2個,共100平方米。1973年,投資1萬元,又建起2個教室。1983年投資3萬元進行校內改造。1985年投資5萬元又建3個教室。到1989年,村投資40餘萬元,個人投資62110元,在村東新建學校一處,占地27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2003年城陽十六中與城陽五中合校,趙哥莊村與紅埠村用原十六中的校舍合建“趙紅路國小”。為使新建國小2004年達到省規範化學校的標準,趙哥莊村又投資150萬元,現新建國小占地面積30畝, 總建築面積 3600 平方米,設施齊全配套完善,圖書館、閱覽室、儀器室、實驗室、音美術室、舞蹈室、階梯教室、育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等一應俱全。電視衛星遠程教育設備、教學儀器、音體美器械、圖書、報刊等均按部頒一類標準配備。
村莊最早的幼稚園建於1955年,到1959年停辦。1966年,幼稚園二次開辦,所用教室是民房。到1986年,村兩次投資5萬餘元,建起規範化幼稚園一處,面積320平方米。1994年,建成的幼稚園,面積800平方米。投資25餘萬元,各類設施配套完善,兒童入園率達100%,被青島市一類幼稚園”。
村莊經濟不斷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進一步推動了村莊的城市化發展。截止目前,全村已建成二層將軍樓房141幢,計24708平方米。高層居民住宅樓6幢,計23260平方米。全村已有200餘戶村民搬進了樓房。村莊共有街道5條,寬8米或16米,總長2970米,路面全部採用水泥、瀝青澆築,沿街兩側統一進行高標準綠化、亮化、美化,共投資達200餘萬元。全村綠化面積達30000平方米,99年建街頭遊園一處,建“新世紀”雕塑一處,種植各類草木3000餘棵,綠化面積25畝,村民居住在花園式小區內。
紅埠村歷來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1994年被市政府授予文明村莊,1995年被市委授予紅旗黨總支,1996年至2003年,被城陽區委授予紅旗黨總支(黨委)。1996年,被市委授予五個好黨總支,96年被市政府評為“十佳文明村莊”。
建設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紅埠村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不動搖,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全村呈現出經濟發展、村民團結、文明富裕、環境優美的新局面。
乘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紅埠村大膽創新,創辦工廠,先後建起了養雞場、紙箱廠、大鋸廠、澱粉廠。區劃以後,村兩委不斷擴大企業項目,不斷改革創新,招商引資,自1994年引進青島信宇皮革有限公司以後,即拉開了紅埠村招商引資的序幕。並且著力培育了年出口創匯達千萬美元、城陽區十強企業—青島良木集團。良木集團前身紅埠木器廠,現公司已改制成為青島良木股份有限公司,下屬十幾個子公司,總資產已達億元,在城陽區乃至青島市都屈指可數。1978年,全村累計總產值762510元(主要依靠農業),人均純收入148元,上繳稅金4436元。1985年,農業總產值120000元,工業總產值908222元,累計總產值2118222元,人均純收入620元,上繳稅金5105元。到2002年,全村工業銷售收入4.9億元,上繳稅金3080萬元,實現人均純收入5412元,連續多年被城陽區委、區政府授予“經濟發展特級強村”。
村莊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壯大,村莊個體私營經濟三產業也得到迅猛發展。到2002年,全村共有個體私營企業10餘家,個體工商戶100餘家。他們都在村委的正確領導下,誠實守信、合法經營,進一步拉動了消費,繁榮了市場,推動了村莊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村莊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福利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本村年滿55周歲的男村民和年滿50周歲的女村民每人每年可享受村1800元的養老補助金。其次,村為年滿18周歲的村民都辦理了一份保險。個人每年出資84元,村委承擔36元。除此之外,村委正在積極協調上級有關部門,準備給全村村民投上一份社會統籌養老保險,真正實現“老有所養”。從1999年開始,村莊從幼稚園到中學學生的學雜費全部由村代交,2002年,村一年代交的學雜費達3萬元。每年春節、元旦、國慶、“六一”、老人節、青年節、婦女節等重大節日,村委都抽出專項資金慶祝節日,2002年慶祝節日的資金達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