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崖

紅土崖鎮位於渾江區中部,距市中心22.5千米。因境內山上的土壤多是紅色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土崖
  • 位於:渾江區中部
  • :市中心22.5千米
  • :14個行政村
  • 特點:森林資源豐富。
  • 省份:吉林
概況,歷史沿革,自然資源,

概況

紅土崖鎮位於渾江區中部,距市中心22.5千米。轄14個行政村。森林資源豐富。八(道江)下(三道溝)公路經此。

歷史沿革

紅土崖因境內山上的土壤多是紅色而得名。1877年已有人定居,最早屬於通化縣。1908年歸臨江縣德生保,1924年為臨江縣第八區。1935年為紅土崖村,同年改為紅土崖鎮。1947年為臨江縣第八區,1956年為紅土崖鄉,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紅崖鄉,1993年撤鄉建鎮。1997年,面積192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政府駐紅土崖,轄紅一、紅心、大青溝、河東、三道岔、四道岔、五道岔、六道岔、蘆家溝9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大鏡溝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紅土崖鎮管轄。
附:原紅土崖鎮,地處北緯41°39′至41°51′、東經126°17′至126°33′。東與三道溝鎮臨江市毗鄰,西、南與通化市交界,北與六道江鎮、市郊鄉、大鏡溝鄉接壤;東西相距22.8千米,南北相距21.9千米,總面積252平方千米,全鎮人口11526人(1999年),其中農村人口10342人,轄9個行政村,63個生產合作社,42個自然屯。四周被老嶺和米倉山所環繞,中間是南高北低的長方形谷地,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620米,平均海拔660米。
附:大鏡溝鄉位於白山市區東南部,東經126°38′-126°31′、北緯41°83′-41°53′,距市區12千米。東與臨江市葦沙河鎮相鄰,西與江源縣紅石村和市郊鄉東山村接壤,南和紅土崖大青溝村相,北與江源縣大石人鎮相鄰。總面積96.4平方千米。人口4067人(2003年底),其中農業人口3435人,主要以漢族為主。轄大鏡溝、珠寶溝、簸箕掌子、報馬橋4個行政村。八(道江)三(道溝)公路過境。大鏡溝林場設此。 [沿革]光緒28年(1902年)屬臨江縣第五區(林子頭)管轄。偽滿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了強化其反動統治,於1936年實行“歸堡子”,大鏡溝鄉分散居民統歸八道江。此時大鏡溝無人居住。1938年,日偽統治者允許在簸箕掌子建屯,歸河口管轄,珠寶溝屬紅土崖管轄。1939年,簸箕掌子屯撤銷,歸紅石砬子屯管轄。1940年,珠寶溝建屯,歸屬紅土崖。1942年,臨江縣批准建立大鏡溝屯,歸五區管轄。1946年,成立大鏡溝村政府,簸箕掌子政府,報馬橋建屯(屬大鏡溝),同時成立珠寶溝村政府和珠寶溝鄉政府。1947年,成立報馬橋村政府。1956年,成立大鏡溝鄉政府,管轄大鏡溝村、簸箕掌子村、珠寶溝村、報馬橋村,大鏡溝村為政府所在地。1958年,原大鏡溝鄉政府所管轄四村歸紅土崖管轄。1961年,成立大鏡溝人民公社,同時成立曲家營大隊。1985年,改稱大鏡溝鄉人民政府。1997年,面積121平方千米,人口0.5萬,鄉政府駐大境溝,轄大鏡溝、珠寶溝、報馬橋、曲家營、簸箕掌子5個行政村。2004年曲家營村撤銷,併入珠寶溝村。2005年,撤鄉併入紅土崖鎮。

自然資源


境內地上主要資源有森林17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占70%以上,林中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如熊、狍、狐狸、山雞、野兔等。山上特有的天女木蘭是國家一類保護植物,還有大量山野菜,如蕨菜、薇菜、山芹菜、廣東菜、刺嫩芽等。地下礦藏有金、鐵煤、硼潤土、沸石、草碳土、花崗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