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鉤嘴鶥

紅嘴鉤嘴鶥

紅嘴鉤嘴鶥(學名: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是畫眉科、鉤嘴鶥屬中型鳥類,體長21-23厘米。嘴鮮紅色,長而向下彎曲,頭頂黑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眉紋和寬闊的黑色貫眼紋。上體橄欖褐色。頦、喉白色,胸和腹銹紅色或輝皮黃色。特徵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虹膜金黃色,嘴紅色,腳鉛褐或綠褐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灌木林中,尤以林下植物茂密的濕潤常綠闊葉林中較常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成小群。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指名亞種前額棕色,頭頂、枕、眼先、上頰和耳羽黑色,眉紋白色,從前額向後一直延伸到頸側,長而顯著,其餘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橄欖褐色微沾棕色。下頰、頦、喉白色,胸和腹中央銹紅色,其餘下體橄欖褐色。滇南亞種頭頂棕褐色,各羽微具暗褐色狹緣,頭側具兩道黑紋,眉紋白色,眼先、頰和耳羽黑色,其餘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棕橄欖色,兩翅和尾較棕;頦、喉白色,胸和腹中央淺皮黃色,其餘下體與背色,但羽色稍較淺淡。
虹膜金黃色,嘴紅色,腳鉛褐或綠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別體重體長嘴峰跗蹠
雄性
48克
205-231毫米
26-30毫米
86-92毫米
100-113毫米
31-32毫米
雌性
42克
200毫米
128毫米
83毫米
110毫米
33毫米

近種區別

相似種棕頭鉤嘴鶥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體型較大,嘴橙紅色,頭頂棕色,下體包括胸、腹全為白色。區別甚明顯,野外不難鑑別。

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灌木林中,尤以林下植物茂密的濕潤常綠闊葉林中較常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成小群。性活躍,多數時間都在灌木叢間跳來跳去,也到地上活動,一見人立刻藏匿到茂密的灌叢深處,一般不起飛,緊急時亦多是從一個樹叢飛到另一樹叢,飛行距離不遠。
食性: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叫聲:沙啞的嘟聲似灰頭鉤嘴鶥;也有圓潤的雙音節上揚哨音。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泰國、寮國和越南北部。在中國分布於雲南西部盈江、南部勐海、綠春,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
紅嘴鉤嘴鶥分布圖紅嘴鉤嘴鶥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地上或灌木上,巢呈球形,主要由枯草莖、草葉、草根、竹葉、苔蘚等築成,內墊細的草莖和草根。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卵大小為24-27毫米×18-19毫米。

亞種分化

7亞種
中文名學名命名者及年代分布範圍
紅嘴鉤嘴鶥緬泰亞種
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albogularis
Blyth,1855
分布於緬甸東部和泰國西北部。
紅嘴鉤嘴鶥老越亞種
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dickinsoni
Eames,2002
分布於寮國和越南。
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ferruginosus
Blyth,1845
分布於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背崩)、尼泊爾、錫金、不丹和印度阿薩姆等。
紅嘴鉤嘴鶥阿薩姆亞種
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formosus
Koelz,1952
主要分布於印度阿薩姆南部。
紅嘴鉤嘴鶥緬甸亞種
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namdapha
Ripley,1980
分布於緬甸西南部和中部。
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orientalis
Delacour,1927
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部盈江、南部勐海和綠春)和中南半島北部。
紅嘴鉤嘴鶥緬北亞種
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 stanfordi
Ticehurst,1935
分布於印度北部、緬甸北部。
在中國分布的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指名亞種頭頂黑色,胸、腹銹紅色;滇南亞種頭頂棕褐色,胸和腹淡皮黃色。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