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勞倫斯·蒂爾尼

約翰·勞倫斯·蒂爾尼(1892年6月17日-1972年2月11日),澳大利亞教師、著名作家。1892年6月1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1942年首次以“布里安·詹姆斯”的筆名發表文章。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何彼頓·謝埃》,短篇小說集《大火記》等。短篇小說《雅各逃亡記》是他的代表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勞倫斯·蒂爾尼
  • 外文名:John Lawrence Tierney
  • 別名:布里安·詹姆斯
  • 國籍澳大利亞
  • 出生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
  • 出生日期:1892年6月17日
  • 逝世日期:1972年2月11日
  • 畢業院校:悉尼師範學院、悉尼大學
  • 職業:教師、作家
  • 代表作品:《雅各逃亡記》
  • 主要成就:澳大利亞著名作家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個人作品,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約翰·勞倫斯·蒂爾尼於1892年6月17日出生在新南威爾斯州馬吉附近的尤羅德里家庭農場,是愛爾蘭人約翰·蒂爾尼與他的德國出生的妻子伊莉莎白 · 萊茵伯格的十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年輕的約翰就讀於歐羅迪公立學校(他父親曾在那裡教授亨利·勞森)和馬吉地區學校。他於1911年進入悉尼師範學院,並於1913年開始任教。作為夜班學生,他在悉尼大學學習英語(1914年獲文學士學位; 1922年獲得碩士學位),並撰寫了有關澳大利亞文學的論文。 他的1923年在英國度過,在韋布里奇的聖喬治學院任教,並在牛津大學攻讀教育文憑(於1925年授予)。他曾在悉尼技術高中(1918-1924)和福特街(1924-1939)任教。他從1944年開始在霍姆布希高中任教,直到1951年退休。 他出版了四本短篇小說集:《第一道犁溝》(1944年),《Cookabundy Bridge》(1946年,獲得美國先驅紀念獎),《The Bunyip of Barney's Elbow》(1956年)和《大火記》(1965年)。他的兩本小說《The Advancement of Spencer Button》(1950年)和《Hopeton High》(1963年)借鑑了他在學校任教期間的經歷和觀察。他於1972年2月11日在伯伍德(Burwood)逝世,被埋葬在北岩(North Rocks)墓地。

個人生活

1932年9月6日,蒂爾尼在沃爾斯通克拉特(Wollstonecraft)與天主教徒埃菲·伊莎貝爾·布羅迪(Effie Isabelle Brodie)結婚。他們住在彭南特山(Pennant Hills),然後於1939年移居到比克羅夫特(Beecroft),一生中都留在了那裡。蒂爾尼(Tierney)對他的花園和果園的灌木叢處理方法使他在比克羅夫特花園周圍挖了一條深溝(在某些地方穿過砂岩),以防止灌木叢的根部取食他的土壤。

個人作品

短篇小說集:
First Furrow(1944)
Cookabundy Bridge(1946)
The Bunyip of Barney's Elbow(1956)
The Big Burn(1965)

獲獎記錄

他的作品《Cookabundy Bridge》獲得美國先驅紀念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