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羅特

約瑟夫·羅特

約瑟夫·羅特(1894年9月2日-1939年5月27日),奧地利作家,與卡夫卡、穆齊爾等偉大的德語作家齊名,是“作家中的作家”,深受約翰·庫切、納丁·戈迪默納丁·戈迪默等名家推崇。

約瑟夫·羅特出生在奧匈帝國東部邊境的猶太家庭,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作為記者為維也納不同報社寫稿,不到三十歲便發表文學作品。約瑟夫·羅特至四十五歲英年早逝時已出版小說數十部,其中篇、長篇和短篇小說均出手不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瑟夫·羅特
  • 別名:羅特,J.
  • 出生地:布羅迪
  • 出生日期:1894年9月2日
  • 逝世日期:1939年5月27日
  • 職業:作家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894年9月2日生於布羅迪一個猶太家庭。大學時期學習哲學和日耳曼語文學。1916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俄國被俘。戰後在維也納和柏林等地當記者,1933年由於納粹排猶,被迫流亡法國。1939年5月27日死於巴黎貧民醫院。

主要作品

他的小說創作繼承奧地利和19世紀俄國與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長篇小說《薩沃伊飯店》(1924)是採用當時在德語文學中流行的“新實在主義”風格寫的社會批判小說。小說《反叛》(1924)和《齊帕爾和他的父親》(1927)都以戰後的現實問題為題材。小說《約伯》(1930)被作者稱為“一個普通人的小說”,寫俄國一家猶太人的遭遇。代表作《拉德茨基進行曲》(1932)和《先王墓室》(1938)是兩部內容銜接的長篇小說,前者通過特羅塔一家幾代人的經歷,表現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從1859至1916年的盛衰史;後者以特羅塔家族末代子孫弗蘭茨—斐迪南的經歷表現奧地利專制政體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到1938年被希特勒德國吞併的過程。他還著有長篇小說《一個兇手的懺悔》(1936)、《第一千零二夜講的故事》(1939),中篇小說《萊薇亞坦》(1940)以及散文詩《一個神聖酒徒的傳說》(1939)等。
《沉默的先知》是約瑟夫·羅特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927至1929年間,但很可惜未能全部完成,在作者辭世後根據遺稿整理和出版。
約瑟夫·羅特代表作《拉德茨基進行曲》更是現代德語文學中關於“哈布斯堡神話”的標誌性作品,被蘇聯作家愛倫堡評價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寫成的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

人物評價

羅特的通訊、散文、隨筆中,一部分反映了進步力量與軍國主義的鬥爭,表現了人民的勇氣和對理性、人道主義的追求。他的作品描繪的社會畫面比較廣闊,反映並批判了20世紀上半葉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敗落現象。但經常流露出無可奈何甚至絕望憂傷的情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