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節龍屬(學名:Dystrophae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它們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猶他州的莫里遜組,地質年代為晚侏羅紀的啟莫里階早期,約1億5570萬年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糙節龍
- 拉丁學名:Dystrophaeus
- 界:動物界
- 門:索脊動物門
- 綱:蜥形綱
- 目:蜥臀目
- 亞目:蜥腳型亞目
- 科:梁龍科
- 屬:糙節龍屬
- 種:糙節龍
- 分布區域:北美洲
其他,物種學史,模式種,分類,疑點,生存年代,分布範圍,形態特徵,
其他
中文名稱( chinese)→ 糙節龍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 name)→ dystrophaeus
發音( pronounced)→ ...
含義( meaning)→ 粗糙的, 粗鄙的接合處, 接合點, 關節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亞目( suborder)→ sauropodomorpha 蜥腳型亞目
類( infraorder)→ sauropoda蜥腳類
eusauropoda 真蜥腳類
neosauropoda 新蜥腳類
diplodocimorpha 梁龍形類
超 科( super family)→ diplodocoidea 梁龍超科
科( family)→ diplodocidae 梁龍科
屬( genus)→ dystrophaeus 糙節龍
模式種( type species)→ d. viamalae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時代( period)→ 侏羅紀晚期 kimmeridgian to tithonian
分布( found in)→ 美國猶他州
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性( diet)→植食
典型體長( length)→ ...
推測體重( mass)→ ...
發現者( discoverer)→ cope, 1877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cope, 1877
物種學史
正模標本(編號USNM 2364)是一個尺骨、76厘米長的肱骨、肩胛骨、部分橈骨、以及一些掌骨,是在1859年由 John Strong Newberry所發現。莫里遜組的糙節龍化石,發現於第1地層帶。另一個發於牛津階到卡洛維階地層的化石,可能也屬於糙節龍。糙節龍是最早被發現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之一。最早的是星牙龍的一些牙齒化石,發現於1855年。
模式種
模式種是D. viaemalae,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77年所描述、命名。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粗糙的關節”,意指關節表面的小凹處,生前應為軟骨的附著處。種名在拉丁文意為“不好道路的”,意指化石發現處難以到達。
分類
糙節龍有非常曲折的分類歷史。科普在1877年命名糙節龍時,提出它們是某種三疊紀恐龍。在1882年,Henri-Émile Sauvage發現糙節龍是種蜥腳類恐龍,蹦將其歸類於載域龍科。在1895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提出不同意見,將糙節龍歸類於劍龍科。在1904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首次提出糙節龍是種侏羅紀恐龍,並認為糙節龍是種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同時建立糙節龍科(Dystrophaeidae)以包含糙節龍屬[4]。在1908年,馮·休尼修正他的錯誤,將糙節龍改歸類於蜥腳下目的鯨龍科;之後在1927年改歸類於鯨龍科的央齒龍亞科(Cardiodontinae)。在1966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提出不同的分類法,將糙節龍歸類於腕龍科的鯨龍亞科(Cetiosaurinae)。
疑點
根據David Gillette在1996年的研究,糙節龍被歸類於梁龍科。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糙節龍的化石過少,是個疑名。
生存年代
糙節龍生活在距今1.54億年 ~ 1.5億年前的晚侏羅世。
分布範圍
糙節龍發現地點是北美洲,美國。
形態特徵
糙節龍屬於巨型恐龍,體長10 - 1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