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豐縣糖人貢)

糖塑(豐縣糖人貢)

糖塑(豐縣糖人貢),流行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為中心的蘇、魯、豫、皖交界處廣大農村地區的民間雕塑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糖塑(豐縣糖人貢),原為宮廷用品,後流入民間。發端於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為世代家傳。主要用於傳統喪葬祭祀活動。其工藝特點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為優質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紅,食用綠、食用黃),主要生產工具及設施為木質模具(祖傳)、鋁鍋、水缸、火爐子、木頭案子。

2008年6月14日,糖塑(豐縣糖人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8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糖塑(豐縣糖人貢)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88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糖塑(豐縣糖人貢)俗稱“貢品”。明代的糖品中,既有做小吃的,也有做宴席裝飾的,是“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 叫做“造獸糖”(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三·石蜜》)可以看到豐縣糖人貢的雛形。“糖人貢”一詞就是由“造獸糖”發展演變而來,湖北的鄂州叫“糖塑”,四川的叫“沙糖羅漢”,徐州因為用於祭祀,因此叫做“糖人貢”。
舊社會一般窮苦百姓及小戶人家喪葬及春節、清明節、“十月一”(農曆)上墳,祭祀用不起糖人貢,只有達官貴人、富賈大戶才用糖人貢。如豐縣王敬久(當時任國民黨軍兵團司令)父親去世,大辦喪事,便是自備原料,由藝人上門製作。

工藝特徵

豐縣糖人貢和喪葬祭祀習俗密切相關。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為弔喪(俗稱“燒紙”),豐縣傳統喪葬祭祀活動遵從古制,程式複雜,十分講究,主要有:紙幡、入殮、送行、訃聞、弔喪、發引、謝喪、圓墳(即葬後的祭祀)。
豐縣糖人貢,形象古樸優美、生動傳神、通體雪白、瑞澤如玉、晶瑩剔透、加之用食用色素描繪,潔淨而艷麗、意趣天成,質樸中透出典雅之氣。
因其原料為食用白糖,故可食用,漢族傳統的禮儀中即有“搶貢”這一環節,說的是這些祭品使用完以後,小孩子們都爭著拿來食用。

製作工序

豐縣糖人貢是傳統中國民間塑作的一個特殊種類,製作全部是手工操作。先製作模具,模具為梨木雕刻而成,外型用刨子刨平切割面,用筆畫出正面圖案,之後用刀把圖案沿線以內部分去掉,挖出一定的深度,再用小刻刀細鑿即成。
豐縣糖人貢具體操作:
1、泡模:將模具置入清水中浸泡,其作用是揭模時不沾糖漿,製品易脫模。
2、束模:用束子將板塊模具組成一體,由大至小排放於桌案上。
3、化漿:將銅鍋置於爐上,放入白砂糖,適量加水,細火慢熬化漿,至水分收乾。
4、注塑:將糖漿注入模中,快速轉動模具,使糖漿均勻著模,倒出多餘糖漿。
5、拆模:製品冷卻成型後拆模,檢驗製品質量,殘缺處予以修補。
6、著色:製品風乾後,用毛筆、食用色素著色繪彩,顏色多為紅、綠、黃。
7、保管:因成品質脆怕潮,需包裝後置於防潮處保管,保存期最長6個月。

題材作品

糖塑(豐縣糖人貢)題材廣泛,涉及社會生活、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豐富的內容,製品有仙佛諸神、動物、果品、屋宇和器具等多種樣式,顯示出濃郁的民間信仰色彩。
造型包括:仙佛諸神、動物、果品、古代建築、祭祀器具。
主要作品:《壽桃》《石榴》《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盤龍柱》《寶塔》《大牌坊》《十二生肖》《公雞》《鯉魚》《豬頭》《獅子》《香爐子》《酒具》《蠟燭》等。這些作品可分別組成32件套、24件套、6大件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糖塑(豐縣糖人貢)作品色澤鮮艷、造型優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豐縣糖人貢是古代喪葬文化的“活化石”,它為人們認識傳統風俗提供了形象資料,具有民俗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豐縣糖人貢技藝為世代口授家傳,歷史上很少有文獻著錄專門論述。在當地以家族傳承方式延續不絕,其中郭氏家族傳承有序,至今已歷六代。
豐縣糖人貢最具代表人物為郭氏族第五代傳承人郭兆純,自幼稟承家學,得父親郭德誦口授親傳,作品多次參加徐州市民間藝術展覽。
傳承人物
郭兆屯,1920年出生,江蘇省豐縣鳳城鎮向陽北人。糖人貢的代表人物郭氏族第五代傳人。
郭新元,1965年出生,江蘇省豐縣鳳城鎮向陽北人。糖人貢的代表人物郭氏族第六代傳人。
顏世傑、顏世靈,豐縣常店鎮馬樓村人,豐縣糖人貢模具製作的代表人物。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豐縣文化館獲得豐縣糖人貢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豐縣設立了專項保護資金,建立了糖人貢資料庫。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豐縣糖人貢項目保護單位豐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郭新元的糖人貢作品,2009年2月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展,獲文化部頒發的紀念證書,作品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