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成都糖畫)

糖塑(成都糖畫)

糖塑(成都糖畫),四川省成都市地方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成都糖畫俗稱“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是流行於四川省成都地區的一種兼具雕塑性和繪畫性的民間藝術。成都糖畫歷史悠久,據《本草綱目》記載:“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熔糖為原料的糖畫即由“饗糖”演變而來,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皮影、剪紙等民間藝術的表現手法,逐漸形成以塊面、線條為造型特點的民間特種造型藝術。成都糖畫多以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及戲劇人物為題材,其成品既是甜美的糖食,又是可供觀賞的藝術品,可謂“觀之若畫,食之有味”。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成都市申報的糖塑(成都糖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8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糖塑(成都糖畫)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四川省成都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Ⅶ-88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相關器具,製作流程,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糖畫,顧名思義是用糖作“畫”,四川俗稱“倒糖餅兒”“糖粑粑兒”“糖燈影兒”等。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溝渠縱橫、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並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成都市域範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布又相對集中,為發展農業和旅遊業帶來了有利的條件,為成都糖畫這種民間手工技藝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糖塑(成都糖畫)
成都糖畫
四川自古盛產蔗糖,以糖為原料的藝術品獨具特點。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三卷“石蜜”(白砂糖)條說:“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這種“饗糖”(猊糖)在四川流傳過程中,陸續吸收“皮影”“剪紙”等民間造型藝術的表現手法,逐漸形成以塊面、線條為其造型特點的“糖畫技藝”。“糖畫”既是一種糖食,又是一種糖藝術品。清末《成都通覽》“成都之民情風俗”條載元旦日街市專售小兒女之“糖餅”,即為成都糖畫普通的表現形式。
據對成都及周邊區(市)縣40餘位藝人師承關係調查推算,成都糖畫技藝約盛行於清道光九至十五年(1829—1835)之間,此前已出現了糖畫藝人的行會——太陽會。據此斷定:“糖畫”開始在四川流行的時間,至遲應在清嘉慶道光年間(1769—1821)。
現代成都糖畫技藝流行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及新都、雙流、金堂、溫江、郫縣、都江堰、彭州、青白江、龍泉驛和自貢、瀘州、重慶、樂山、內江等地。

文化特徵

成都糖畫技藝的表現手法豐富,按照藝人的傳統說法,一般分為“大貨”和“小貨”。“大貨”即較大型的作品,製作工藝較為複雜,如:龍、鳳、孔雀、獅、虎及立體的花籃、金魚等。“小貨”即較小的作品,製作工藝相對較簡單,如:各種單個的蟲、花、鳥、水果等。其具體表現手法又細分為:
糖塑(成都糖畫)
成都糖畫
1.子子貨,又稱“傾子子”,即倒一個個糖餅兒。這糖畫藝術的基本功,要求速度快,斷絲利落,所倒(鑄)糖餅形狀正圓,大小、厚薄一致。
2.絲絲貨,即採用剛柔、粗細、走向各不相同的線條來表現對象的形狀、神態。它類似國畫的白描,西畫的速寫,又略帶民間剪紙的韻味兒。傳統造型中的“燈影”人物及“小貨”多採用此手法。
3.板板貨,即運用塊面造型。製作時同時運用線刻、淺浮雕等技法刻畫細部。戲劇人物的面部、衣紋、鎧甲紋樣及獅、虎等作品多用此法。
4.填裝貨,先以糖絲(線條)勾勒出物象外形,然後傾倒糖液將線條內的面積填滿,趁糖液未冷,即施以雕刻手法刻畫細部,其作品效果與“板板貨”差別不大,僅工藝程式不同。
5.拭皮子,先倒一團糖液在石板上,趁未凝固時用“起子”(專用工具)將糖液按造型需要拭刮成薄薄一片之物象雛形,再以糖絲描繪其外形及細部。如魚、鳥等。
6.按頭子,這是糖畫藝術中古老的工藝。只用於人物頭像或立體動物形象。其作法是用泥和勻,凹雕出頭像之五官,經煅燒製成模具。製作時,倒一片糖在石板上,趁未冷卻即啟起放入模內,以拇指指面向內按壓成形,待冷卻後取出,即成一具有圓雕味的人物頭像。

製作工序

相關器具

成都糖畫技藝的相關器具主要有:
糖塑(成都糖畫)
成都糖畫
1.太和,即製作糖畫用的大理石板。
2.頭盤,即糖畫攤右邊的方盤,上面繪有各種圖樣,供轉糖餅兒用,多為“小貨”,每轉一手,價格較低。
3.中盤,放置大理石板,即製作糖畫的操作台。
4.尾盤,左邊的方盤,多為“大貨”,每轉一手價格略高。
5.憨憨,即糖,過去多用黃糖,當代主要使用白糖。
6.老涎:即飴糖,當代已無人使用。
7.荷葉:熔化糖液的銅或鐵瓢。
8.起子:糖畫的主要工具,銅或鐵制之長形薄片,前窄後寬,糖畫做好凝固即用此啟起。手柄頂端各種形狀如:“O”“L”“S”等,稱“三灣”,用以在塊面壓制各種連續紋樣。
9.銅錘:即草把子,竹竿頂部綁上麥草,插放糖畫作品用。
10.龍宮,即水。有時糖“稠”了,即熬老了,需要加水,藝人即叫加點“龍宮”。

製作流程

成都糖畫製作是按比例將白糖和水,再加適量的輔料在小火上熔化,煉製後冷卻成淡黃色糖塊;然後再將此糖塊放入銅瓢或鐵瓢(荷葉),加熱熔化後,用小銅勺舀出糖液,在大理石板上作“畫”。糖畫的製作較為考究,糖畫藝人坐在攤前,面對潔白如玉的大理石板,執勺在手,靜氣凝神,運腕走勺,流糖如絲。靈巧的手腕抖、提、頓、放,時快時慢,時高時低。頃刻間,各種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及戲劇人物等畫圖便躍然石上,待糖畫凝固後,用一根竹籤黏合支撐,拿在手上既可觀賞又可食用。

題材作品

成都糖畫作品分傳統題材與創新題材。傳統題材代表作有《文武燈影兒》《龍》《鳳》《花》《鳥》《蟲》《魚》,戲劇人物如《霸王別姬》《貂蟬拜月》《戰馬超》等。創新題材代表作有《龍燈》(長16米,耗糖約兩噸)、《九龍壁》、《龍騰盛世》、《奔向2008》、《百鳥朝鳳》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成都糖畫是城鄉廟會、集市和各種民眾性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它所澆鑄的圖案,如龍鳳龜麟以及花鳥蟲魚等,反映了民眾祈求吉祥、幸福、平安和諧的心理。成都糖畫技藝是四川地區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傳的民間手工藝之一,具有較高的民俗藝術價值。
糖塑(成都糖畫)
樊德然和他的糖畫作品“關公”
成都糖畫藝人不僅在成都、在四川為民眾服務,還遠行祖國南北各地獻藝,北至哈爾濱,南到廣州,更遠行日本、德國、法國、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表演展示,促進了國際間的民間文化交流。
傳承人物
樊德然,男,1924年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糖塑(成都糖畫),申報地區:四川省成都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成都市錦江區文化館獲得“糖塑(成都糖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糖塑(成都糖畫)項目保護單位成都市錦江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6年至2011年,樊德然先後赴日本、西德、法國、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以及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國家和地區獻藝表演成都糖畫製作技藝。
糖塑(成都糖畫)
成都糖畫
1987年2月,蔡樹全應日本“大中國展”的邀請,赴日本表演成都糖畫製作技藝。
1992年6月,樊德然應“法中友協”之邀飛赴巴黎參加“蒙彼利埃藝術之春”活動,在巴黎期間曾在奧拉爾格市、羅代尖夫市及蒙邁尼亞克市等地巡迴表演成都糖畫製作技藝。
榮譽表彰
1964年3月5日,樊德然在青羊宮花會場為周恩來總理作糖畫表演,受到讚許。
1989年,蔡樹全在第20屆“成都燈會”上,將糖畫與彩燈相結合,設計製作了耗糖近2頓、長16米的巨型糖龍參展,獲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