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新途徑

精神分析新途徑

《精神分析新途徑》是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K.霍妮著。作者在書的“引言”中稱,她套用S.弗洛伊德理論於臨床實踐達15年之久,由於不滿意治療效果而產生了重新評價精神分析的想法。

基本介紹

  • 書名:精神分析新途徑
  • 作者:K.霍妮
  • 類別:精神病
  • 出版時間:1939年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K.霍妮著。美國紐約諾頓出版公司1939年出版發行英文版。它是作者系統闡述她的基本觀點的一本專著。全書共16章,目錄包括:精神分析的基礎、弗洛伊德思想的一般前提、里比多理論、戀母情結、自戀概念、婦女心理學、死亡本能、對童年的強調、移情概念、文化與神經症、“自我”與“本我”、焦慮、“超我”概念、神經症犯罪感、受虐現象、精神分析治療。
作者在書的“引言”中稱,她套用S.弗洛伊德理論於臨床實踐達15年之久,由於不滿意治療效果而產生了重新評價精神分析的想法;但最初引起她懷疑的是弗洛伊德有關婦女心理的概念,以後這種懷疑為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的假設所加強。作者指出,社會學觀點正在替代解剖生理學的觀點,人際關係成了導致神經症發病的關鍵因素,精神分析必須突破本能心理學與發生心理學所設定的局限,性的問題不應再被視為神經症的動力中心。作者在書中表明,對女性的特殊心理,純從生物學觀點來考查,既不可靠也不全面。各國婦女不同,而且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婦女也不同,這都是由特殊的文化環境造成的。個人潛在的神經症的內心衝突,是所處文化中的特定矛盾的表現。作者指出,現代西方社會中的經濟競爭原則,影響著人際關係,它使人產生一種孤獨無助的不安全感,從而形成一種基本焦慮,是神經症賴以生長的溫床。作者在最後一章里對基本焦慮作了明確界定,並在全書末尾指出,“使病人從焦慮中解脫出來只是分析的一種手段,分析所要達到的目的則是幫助病人重新獲得他的自動性,發現衡量自己價值的尺度,總之,要給病人鼓勵,使他有勇氣成為他自己”。
霍妮在書中承認得益於E.弗羅姆的著述,這些論文與講演批評了弗洛伊德著作沒有文化觀點。本書深入而詳盡地論述了作者自己的社會文化觀,它的出版標誌著傳統的古典的弗洛伊德主義正處在歷史性演變發展過程之中,預示著新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在美國行將興起與確立。

作者簡介

霍妮1885年9月16日生於柏林,1952年12月4日卒於美國。先在柏林大學學習醫學,1932年移居美國,先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後轉赴紐約,參加創建精神分析促進協會和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