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建造

精益建造

精益建造是由精益生產延伸而來,精益生產是流動的產品和固定的人來生產,建築是固定的產品,流動的人員來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益建造
  • 演變:精益生產
  • 性質:流動的產品和固定的人
  • 提出者:Lauris Koskela
起源,定義,核心,實質,特徵,理論,技術,成果,

起源

同製造業相比,建築行業生產效率很低,工作條件惡劣,產品質量難以保證。丹麥學者Lauris Koskela在1992提出要將製造業已經成熟套用的生產原則包括精益管理等套用到建築業,以提高建築業的管理水平,並於1993年在IGLC(International Group of Lean Construction)大會上首次提出“精益建造”(Lean Construction)概念。
隨後世界上許多學者、機構和建築公司紛紛投入這一領域的研究,其中IGLC和LCI(Lean ConstructionInstitute)兩大組織已成為精益建造研究的重要推行者和研究基地。  通過精益建造理論倡導者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精益建造理論日益豐富,以前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主題分為以下五個方面:(1)基礎理論研究。(2)生產計畫和控制研究。(3)產品開發和設計管理研究。(4)項目供應鏈管理研究。(5)預製件和開放型工程項目實施研究。
建築項目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所以精益建造不是簡單的將精益生產的概念套用到建造中,而是根據精益生產的思想,結合建造的特點,對建造過程進行改造,形成功能完整的建造系統。

定義

中國精益建造技術中心把精益建造定義為:綜合生產管理理論、建築管理理論以及建築生產的特殊性,面向建築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持續地減少和消除浪費,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的要求的系統性的方法。與傳統的建築管理理論相比,精益建造更強調面向建築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持續的減少和消除浪費,把完全滿足客戶需求作為終極目標。

核心

通過眾多精益建造理論倡導者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精益建造理論和成果日益豐富,主要的研究主題有以下十個方面:(1)基礎理論研究。(2)生產計畫和控制研究。(3)產品開發和設計管理研究。(4)建築生產系統設計。(5)建築企業文化和創新。(6)項目供應鏈管理研究。(7)預製件和開放型工程項目實施研究。(8)項目管理和信息系統結合。(9)安全、質量和環境。(10)契約和成本管理。

實質

精益建造是精益生產在建築業的套用
精益建造是基於生產管理的方法實現項目交付的新方式
精益建造特別適用於複雜、不確定和快速建造項目

特徵

什麼是精益建造
所謂精益建造,就是將“精益思想”在建築業加以改造和套用,徹底消除建築施工過程中的浪費和不確定性,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要求,從而實現建築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理論

生產理論——TFV理論
生產過程中存在三種生產理論,即生產轉換理論、生產流程理論和價值理論。隨著生產理論研究的深入,Koskela對生產轉換理論、生產流程理論和價值理論進行整合,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論:TFV(Transformation-Flow-Value)生產理論。TFV理論指出建造生產過程與一般生產過程具有共性,精益生產原則是可以套用到建築業的。
轉化觀點
生產流程理論認為生產過程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物流或信息流的流動過程。生產流程理論是從生產管理角度來考慮的,其目標是消除浪費。在管理過程中,遇到問題經常返工,這種情況通常是以犧牲價值為代價。
流動模型理論認為生產過程是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物流或信息流。在流動中,材料被處理(轉換)、檢查、等待或移動,這些活動在本質上是不同的。處理代表了生產過程的轉換方面;監視、移動和等待代表了生產過程的流動方面。所有的活動都花費成本和耗費時間,只有將材料或部分信息轉移到產品上的轉換活動才增加價值。所以控制的重點除了在於提高轉換活動(增值活動)的效率之外,更在於儘量地減少或消除不增值活動。
價值生成觀點
價值理論認為生產過程是為最終用戶增加價值的過程,其最主要的目標是以顧客為中心,儘可能使得價值最大化。它強調生產企業與最終用戶之間關係的轉變,企業生產的目標應該同最大化的滿足顧客需求結合起來,消除企業與顧客之間的矛盾關係。價值生產模型的管理原則就是消除價值損失,即已經獲得的價值與可能獲得的價值之間的差值。在價值理論中,由市場需求來決定設計圖的目的和意圖,因此在設計開始階段,設計人員就結合顧客的需求來設計產品,從而使得顧客價值最大化。在生產管理過程中,項目團隊成員與顧客不斷地交流,最終把顧客的需求準確地轉化為設計方案,設計出個性化產品。
精益思想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又稱精良生產,其中“精”表示精良、精確、精美;“益”表示利益、效益。精益生產就是及時製造,消滅故障,消除一切浪費,向零缺陷、零庫存進軍。精益生產綜合了大量生產與單件生產方式的優點,力求在大量生產中實現多品種、高質量、低成本生產。
1,精益生產的發展歷史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起源於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儘管精益生產的某些內容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被日本企業所採用,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當日本汽車公司大野耐一通過套用精益生產方式,把豐田汽車公司的交貨期和產品品質提高到世界領先地位時,精益生產才得到完全準確的描述。其實質是一種生產管理技術,能夠大幅度減少閒置時間、作業切換時間、庫存、低劣品質、不合格的供應商、產品開發設計周期以及不合格的績效。它是繼大批量生產方式後,對人類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巨大的一種生產方式。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國際汽車項目組的研究者John Krafoik[c1] 給日本汽車工業的這種生產方式起名為精益生產。它們在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對比後,認為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方式是最適用於現代製造企業的一種生產組織管理方式,很多工業方面的專家都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這一管理方式進行總結提高,產生了精益思想。
2,精益思想在建築行業的引入和發展
1992年,Lauri Koskela提交的一篇報告《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中第一次提出了將“精益思想”運用於建築業中的構想。第一個把精益生產方式從製造業引入建築業,並在1993年在芬蘭主持了精益建造國際研究小組的首次會議。認為建築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過程,在製造業中能成功地套用的理論和方法也可能會同樣適用於建築過程。建造程式是一個個不連續的工作,每一步的工作只是為了增加整個產品的價值,最最佳化的每一步操作都將最終的增加產品的價值,很多調查顯示,施工現場有很多工作都是不增加價值的活動,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因此每個工作步驟費用的最大化都將減低項目的費用。
布拉德和豪威爾創建了一個非營利的組織—精益建造協會(LCI),研究和開發了以Last Planner為中心的精益項目交付體系,並在成員單位中積極套用和推廣,旨在從設計、工程和施工方面對建築生產管理進行改革。全世界有成百上千的知名公司請LCI作診斷,並成為LCI的研究夥伴。另外,在澳大利亞和英國也有許多這樣的組織和機構,他們為精益建造的研究和套用作出巨大的貢獻。
到目前為止,精益建造的思想與技術已經在英、美、芬蘭、丹麥、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巴西、智利、秘魯等國得到廣泛的實踐與研究。很多實施精益建造的建築企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益,如建造時間縮短、工程變更和索賠減少以及項目成本下降等。與此同時,這些企業在精益建造的實踐中積累的業績數據又成為精益建造研究和發展的源泉,通過分析和研究這些數據,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精益建造,成為精益建造經久不衰的原因。
目前在我國關於精益思想在建築行業的運用研究非常少。還停留在學術研究層面,沒有得到實踐套用及檢驗。

技術

並行工程(CE)
末位計畫系統(LPS)
價值工程(VE)
準時生產制度(JIT)
全面質量管理(TQM)
作業成本法(ABC)
5S現場管理理論
供應商管理(Partnering)

成果

文章標題《中國建築業企業實現“精益管理”之路》
作者簡介 張何之 陳江濤 胡曉瑾
文章標題《建築業精益管理術語彙編》
作者簡介 陳江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