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嫩枝繁殖,嫩枝繁殖,栽培技術,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期控制,病害防治,葉腫病,葉斑病褐斑病,幣厄病,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達1米,小枝纖細,密被紅棕色扁平糙伏毛。葉革質,集生枝端,倒卵形至橢圓狀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2厘米,寬5-12毫米,先端鈍尖,具短凸尖頭,基部狹楔形,邊緣微反卷,被緣毛,兩面被紅棕色糙伏毛,葉脈在上面微隆起,下面明顯隆起,側脈3-4對,兩面微明顯,未達葉緣網結,密被糙伏毛;葉柄長2-6毫米,被糙伏毛。花芽卵球形,有較多的粘質,鱗片闊卵形,邊緣具細緣毛。傘形花序具花4-5朵,稀達9朵;花梗長5-7毫米,被紅棕色扁平糙伏毛;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2-3毫米,邊緣具長睫毛;花冠漏斗形,粉紅紫色或帶白色,長1-13厘米,花冠管圓筒形,長6毫米,外面被長柔毛和短腺毛,內面被短柔毛,裂片5,卵形,長6-7毫米,頂端鈍尖,上方3裂片具深紅色斑點,外面沿中脊被微柔毛;雄蕊5,不等長,伸出於花冠外,花絲長8-14毫米,被短柔毛;花柱比雄蕊短,3/4以下被微柔毛。蒴果卵球形,長6-7毫米,被紅褐色糙伏毛。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800-2000米的林內。
分布範圍
粘質杜鵑產於中國湖南南部。
繁殖方法
嫩枝繁殖
扦插繁殖是杜鵑花栽培中套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壯的半木質化的新枝,長約5-8厘米,剪除下部葉片,保留頂葉2-3片作插穗,插穗基部最好用吲哚丁酸或ABT生根粉等溶液浸蘸處理,然後扦插在疏鬆透氣、富含腐植質的酸性土壤中,溫度保持在20-25℃,遮陰並經常噴霧保濕,以促進萌發新根。
嫩枝繁殖
嫩枝劈接對於難以成活的名貴品種如西鵑等,先剪去嫩枝約3-4厘米作接穗,將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鵑作砧木,採用嫩枝劈接,然後置陰棚下用塑膠薄膜綁紮,並用塑膠袋將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濕。
栽培技術
肥水管理
杜鵑生長發育要求酸性土壤(土壤pH值以5.5-6.5為宜)。由於北方土壤多偏鹼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針葉土等腐植土混合配製。杜鵑的根係為須狀細根,對肥料濃度及水質的要求嚴格,施肥時要遵循適時適量、薄肥勤施的原則。春季開花前為促使枝葉及花蕾生長,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後施1-2次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長期、開花期肥水要求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長緩慢時要控制肥水,以防爛根。杜鵑花喜濕潤和涼爽的環境,北方氣候乾燥,應及時澆水並噴霧,以保持較高空氣濕度。澆花水以礬肥水及雨水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也可將西瓜或西紅柿切成小塊施入,對於改善土質及花朵質量也有良好效果。
整形修剪
為加速植株盛開,杜鵑常通過摘心來促發新枝,對於花朵簇擁、影響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這樣不但使當年花大色鮮,也有利於植株來年生長開花。杜鵑萌發力強,枝條嚴重影響植株生長發育,降低其觀賞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過修枝來調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謝後及秋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養分消耗,使整個植株開花豐滿。
花期控制
杜鵑在秋季進行花芽分化,通過冷藏和加溫處理,可以人為控制花期。要使杜鵑提前開花,可將其移至溫室培養,控溫在20-25℃,並經常在枝葉上噴水,保持80%以上的相對濕度,這樣經過一個半月即可開花。要使杜鵑延遲開花,可將形成花蕾的杜鵑,讓其一直處於低溫狀態,保持溫度2-4℃,盆乾時澆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后即可開花。
病害防治
葉腫病
發病前尤其是在抽梢展葉時可噴灑1:1:200的波爾多液,發現病葉及時摘除;發芽前可噴施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1:200的波爾多液2-3次,通常隔7-10天噴1次;發病後可噴灑65-8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3-4次,隔7-10天噴1次。
葉斑病褐斑病
於5-8月噴施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粉銹寧4000倍液、50%代森錳鋅500倍液,隔10天噴1次,共噴7-8次,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展。為防止葉片黃化,還可增施硫酸亞鐵。
幣厄病
受害嫩枝葉片頂端布滿稠密的白色或粉紅色的蟎質層,有時葉片產生蟎癭,多由蚜蟲刺傷葉片感染引起。其防治方法:在清除病葉的同時,噴灑含硫酸銅的藥劑;噴灑氧化樂果乳油或將呋喃丹直接放於盆內等方法都可防治蚜蟲及其它刺口器的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