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馬尾杉

粗糙馬尾杉

粗糙馬尾杉(學名:Phlegmariurus squarrosus (Forst.) L. Love et D. Love)是石杉科馬尾杉屬植物,大型附生蕨類。莖簇生,植株強壯,成熟枝下垂,1至多回二叉分枝,長25-100厘米,直徑3-7毫米。葉螺旋狀排列。營養葉披針形,密生,平伸或略上斜,長1.1-1.5厘米,寬1.0-2.0毫米,基部楔形,下延,無柄。孢子囊穗比不育部分細瘦,圓柱形,頂生。孢子葉卵狀披針形,排列緊密,長8-15毫米,寬約0.9毫米。孢子囊生在孢子葉腋,腎形,2瓣開裂,黃色。

分布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及太平洋地區和中國等地區;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台灣及西藏南部。附生於海拔600-1900米的林下樹幹或土生。

粗糙馬尾杉含有高效、低毒、可逆的乙醯膽鹼脂酶抑制劑——石杉鹼甲。該生物鹼是從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中分離獲得的吡啶酮類生物鹼,對早老年痴呆症、重症肌無力和記憶力減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栽培技術,基質,光照,施肥,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大型附生蕨類。莖簇生,植株強壯,成熟枝下垂,1至多回二叉分枝,長25-100厘米,直徑3-7毫米,枝連葉中部寬2.5-3.0厘米。葉螺旋狀排列。營養葉披針形,密生,平伸或略上斜,長1.1-1.5厘米,寬1.0-2.0毫米,基部楔形,下延,無柄,有光澤,頂端尖銳,中脈不顯,薄革質,全緣孢子囊穗比不育部分細瘦,圓柱形,頂生。孢子葉卵狀披針形,排列緊密,長8-15毫米,寬約0.9毫米,基部楔形,先端尖,中脈明顯,全緣。孢子囊生在孢子葉腋,腎形,2瓣開裂,黃色。

近種區別

該種是中國馬尾杉屬中體型最大的種類,其枝、孢子囊穗都較粗壯,孢子葉則為卵狀披針形。
粗糙馬尾杉粗糙馬尾杉

產地生境

分布於印度、尼泊爾、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馬達加斯加及太平洋地區和中國等地區;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台灣及西藏南部。附生於海拔600-1900米的林下樹幹或土生。喜陰濕,不耐熱和強光,陽光直照下葉片尖端易枯死,如長期置於陽光直照下可致整株死亡。

栽培技術

從野外採集的粗糙馬尾杉可以在簡易大棚內進行人工栽培,在70%遮光率條件下以泥炭土栽培的粗糙馬尾杉植株生長最好,其莖生長量明顯高於自然光照處理;其對較低光照的要求與千層塔相似;栽培條件經最佳化後,粗糙馬尾杉生長速度可達25.4厘米/月,莖粗8.9毫米,生物量明顯增加。

基質

粗糙馬尾杉莖和莖粗的生長效果以泥炭土最佳,莖和莖粗生長量分別為6.1厘米和6.2毫米,新抽生莖數為3.6條。在栽培過種中,因木糠和椰糠保水性差,其表層容易板結,澆水時不易濕潤,不易腐熟而難以釋放基質內的養分供植株生長發育利用;培養180天后,大部分木糠仍未濕潤,保持白色,未能發酵腐熟。松樹皮在栽培過程中基本能保持濕潤,但顆粒較大,釋放的供植株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養分有限。泥炭土在栽培過程中親水性好,利於保水保濕,可提供一定的營養成分供植物生長發育,有利於莖的生長伸長。

光照

在馴化栽培過程中,粗糙馬尾杉在自然光照下培育15天后葉尖開始退綠,隨時間推移逐漸變為土白色,並逐步向葉片基部發展;180天后,有30%植株死亡,其餘植株多數葉片枯死,基部抽生新莖少,所標記莖的伸長量極低,僅1.5厘米,莖新伸長部分的莖粗低於遮陽處理。以70%遮光率處理的粗糙馬尾杉植株生長最佳。

施肥

在粗糙馬尾杉馴化栽培過程中,適當施肥可明顯促進植株的生長,其莖伸長較快,莖粗增加明顯,從基部抽生的新莖數增多。在4個不同施肥處理中,以5×MS溶液葉片噴施效果最佳,其莖伸長量、莖粗和新抽生莖數均高於其他3個處理,分別增加0.8-3.6厘米、0.4-1毫米和0.3-1.7條。同時,在處理的15盆中,在180天期間約60%的莖發生二叉分枝。相對來說,每周一次葉片噴施對促進粗糙馬尾杉生長的作用效果明顯優於兩周一次的根部澆灌。

主要價值

粗糙馬尾杉含有高效、低毒、可逆的乙醯膽鹼脂酶抑制劑——石杉鹼甲(Huperzine A)。該生物鹼是從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中分離獲得的吡啶酮類生物鹼,對早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重症肌無力和記憶力減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