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毛蹄蓋蕨

粗毛蹄蓋蕨-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hyriumstrigillosumMoore,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 植株高30-50c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粗毛蹄蓋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薄囊蕨綱
  • :蹄蓋蕨科
  • :薹草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50cm。根莖直立。葉叢生;葉柄長10-20cm,基部被鱗片,葉軸上部被疏鱗片;葉片長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30cm,寬9-14cm,先端漸尖,基部稍縮短,二回羽狀複葉;羽片互生,斜展,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0cm,寬2-3cm,先端漸尖成尾狀;葉上沿羽軸及小羽軸被軟刺,小羽片長圓狀菱形,長1.5-2cm,寬約5mm,先端鈍,羽狀深裂,有疏鋸齒;葉脈羽狀,細脈分叉。孢子囊群長圓形,稍彎曲;囊群蓋膜質。

生長環境

粗毛蹄蓋蕨生於溝邊草叢中。

分布範圍

粗毛蹄蓋蕨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主要價值

【藥名】粗毛蹄蓋蕨
【漢語拼音】cu mao ti gai ju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thyrium strigillosum Moore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血
【科屬分類】蹄蓋蕨科
【主治】痢疾;癰腫;外傷出血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微苦;涼
【出處】《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