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篩竹

米篩竹

米篩竹,為禾本科單子葉竹類植物。竿高3-8米,尾梢稍下垂,下部挺直;幼時薄被白色蠟粉,並疏被淡色或棕色貼生小刺毛,竿壁薄;節處不隆起,常於竿第一至五節的籜環之上下方均環生有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常於第八節至第十節以上才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枝稍粗長。因最初的標本采自台北士林(舊名八芝蘭),故有“八芝蘭竹”之稱。編制各種竹器的優良用材,台灣地區主要供圍籬防風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米篩竹(台灣)
  • 拉丁學名:Bambusa pachinensis Hayata
  • 別稱:八芝蘭竹(台灣)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亞目:須葉藤亞目
  • :禾本科
  • 亞科:竹亞科
  • :簕竹族
  • 簕竹屬
  • 亞屬:孝順竹亞屬
  • 分類系統:恩格勒系統,1964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3-8米,直徑1-4.5厘米,節間長30-70厘米,籜鞘早落,革質,質脆而硬,背面幾遍布貼生暗棕色刺毛,先端向外緣一側稍傾斜,微呈不對稱的寬拱形;籜耳不相等,微有皺褶,邊緣具捲曲細長繸毛,大耳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1.5厘米,寬4-5毫米,其末端近呈圓形而稍斜向下方,小耳近卵形,其大小約為大耳的1/3,其末端稍斜向上方;籜舌高1毫米,邊緣呈不規則齒裂;籜片直立,稍呈不對稱的卵形至卵狀三角形,其長度約為籜鞘全長的1/3-1/2,背面被極疏棕色刺毛,腹面粗糙,先端漸尖具硬尖頭,基部兩側作心形收窄後即與籜耳相連,此相連部分為2-3毫米,邊緣下部被細纖毛,尤以邊緣基部的纖毛為密,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3/4。葉鞘無毛,具中脊,縱肋隆起;葉耳狹卵形至鐮刀形,邊緣具少數長繸毛,有時無葉耳或葉耳與縫毛均缺;葉舌高不及1毫米,先端圓拱,具細齒;葉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8-18厘米,寬1-2厘米,上表面無毛,下表面密生長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假小穗單生或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3.5厘米,寬4-5毫米;先出葉長2.5毫米,具2脊,脊上被短的纖毛;具芽苞片2或3片,寬卵形,長達7毫米,無毛,具19脈,先端圓鈍具短尖頭;小穗含小花4-6朵,中間小花為兩性;小穗軸節間形扁,長2.5-3毫米,無毛,頂端膨大;穎僅1片,卵狀長圓形,長9毫米,無毛,具15-17脈,先端鈍具短尖頭;外稃卵狀橢圓形,長12毫米,無毛,具17-19脈,先端急尖而具短尖頭;內稃披針形,稍短於其外稃,長11毫米,具2脊,脊上無毛,脊間5或6脈,脊外每邊3或4脈,頂端呈三叉狀並具一簇白色細長毛,邊緣呈不規則齒裂;鱗被不相等,邊緣被長纖毛,前方2片匙形,長3毫米,後方1片近倒卵狀橢圓形,長1.6毫米;花絲細長,花葯長4毫米;子房卵球狀,長1.5毫米,頂端增粗並被長硬毛,基部具子房柄,花柱長0.5毫米,被長硬毛,柱頭3,長5毫米,羽毛狀。成熟穎果未見。
米篩竹(圖1)米篩竹(圖1)
米篩竹

生長環境

常栽培於江河兩岸及村落附近。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主要價值

該種竿的節間長而材質柔韌。為編制各種竹器的優良用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