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爾·卡萊斯基(Michal Kalecki, 1899-1970):猶太血統的波蘭經濟學家。 卡萊斯基卡萊斯基是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動態理論、社會主義經濟成長理論和發展經濟學這三個領域的最早開拓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哈爾·卡萊斯基
- 外文名:Michal Kalecki
- 國籍:波蘭
- 出生地:波蘭羅茲
- 出生日期:1899
- 逝世日期:1970
生平簡歷,米哈爾·卡萊斯基思想及影響,早期PBC理論,新馬克思主義PBC理論,經濟學的動態理論,米哈爾·卡萊斯基著作,主要代表作,代表著作介紹,同名書籍,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生平簡歷
1899年生於波蘭羅茲,系猶太血統的波蘭人。
1929年底,以其優秀的論文進入華沙的商業循環與價格研究所,開始了他畢生的經濟學家的生涯。
1936至1945年底,他曾先後在英 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並在加拿大蒙特婁的國際勞工局工作。
1946年,任波蘭中央計畫局顧問和法國財政部顧問,
1946年底去美國,任聯合國經濟署經濟穩定與發展局副局長,領導該局的經濟穩定處工作,負責撰寫當年的世界經濟報告。
1954年12月,辭去聯合國工作返回波蘭。
1956年獲 波蘭中央資格委員會授予的教授職稱,
1957年任波蘭國家經委副主席、波蘭遠景規劃委員會主席。
1960年以後,辭去政府職務,回到波蘭中央計畫統計學院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
1970年4月病逝。
米哈爾·卡萊斯基思想及影響
早期PBC理論
1950年以前,有些經濟學家發現,一些公共支出和價格的變化中,政治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例如,奧地利的公共汽車票價在選舉後比選舉前調整得更為頻繁,美國社會保險金趨向於恰好在競選前而不是競選後給付。這些公共支出都很容易被選民觀察到且最被他們關注。這表明,政治家們想通過選擇特定政策操縱經濟以贏得選舉。這樣就引起了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卡萊茨基則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了極有影響的觀點。他認為,工人當然希望實現充分就業,而政府通過增加公共支出完全有能力促進實現充分就業。但要維持充分就業就不那么容易了,因為商人們不喜歡充分就業,在他們看來,失業是正常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他們擔心失業的威脅消除之後,工人的自信心提高,工人力量壯大,從而危及到他們的地位。因此他們反對實現充分就業,而一旦出現充分就業後,他們會更加竭力勸說政府放棄維持充分就業的努力。結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在衰退和失業時,政府會為贏得選票而刺激就業,從而使經濟擴張以致繁榮。此後,經濟會過熱,出現通貨膨脹、罷工、生產率下降,進而商人和資本家的反對加強。迫於壓力,政府放棄充分就業的政策,使經濟進入失業和衰退。於是政府再次刺激就業,便又引發新一輪周期性波動。
可以說,卡萊茨基的理論是建立在馬克思階級鬥爭思想的基礎上的。但與馬克思不同,卡萊茨基的階級鬥爭更多地起因於社會性因素,較少地起因於經濟性因素。
卡萊茨基的PBC理論提出於1943年,但長期未引起注意。 在此之後,西方經濟學界在分析經濟周期時忽視政治因素的作用達30年之久。但是,卡萊茨基的理論對後來的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於70年代後期促成了新馬克思主義PBC理論的形成。
新馬克思主義PBC理論
1933年,卡萊茨基利用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公式推論出了有效需求問題,即在假設工人的工資全部用於消費的條件下,當資本家的儲蓄大於投資時,將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潤下降。卡萊茨基使用馬克思經濟學對有效需求問題的分析不僅早於凱恩斯,而且更深刻地表明了有效需求問題的性質,即有效需求問題聯繫到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利潤動機和收入分配。
1942年,羅賓遜在討論馬克思經濟學時,強調了其在巨觀經濟分析方面與凱恩斯經濟學的聯繫。在充分吸收卡萊茨基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工資和利潤的劃分為基礎的劍橋增長模型。這一模型是在卡萊茨基模型中加入資本存量,從而導出利潤率不變的穩定狀態增長條件。羅賓遜的模型可以從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模型中推導出來,即在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模型中加入資本積累,其穩定狀態的條件是,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保持穩定的比率。但是,羅賓遜和其他新劍橋經濟學家並沒有能把新劍橋增長模型套用於現實世界,因為在他們的頭腦中,依然不能擺脫國民收入核算體系的巨觀變數是表示實物產出和受技術變動影響的傳統觀念。換句話說,新劍橋學派的增長和收入分配理論依然缺少價值理論的基礎。
經濟學的動態理論
卡萊茨基的第二個基本假設是資本主義經濟不是“和諧”的,而是“對抗”的王國。他把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分為幾個階級:一、整個社會劃分為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二、資本家階級又可分為產業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卡萊茨基認為,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對立關係到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商品價格的決定等,而資本家階級內部的對立關係則影響到資本主義的競爭方式和社會再生產運動規律。卡萊茨基的不完全競爭價格理論或稱為壟斷價格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價格的決定並不是完全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的,也不完全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而是受壟斷程度和成本,特別是原材料成本的影響。壟斷程度關係到企業的部門優勢,而成本則產品的競爭力。在不完全競爭條件下,很可能出現“標高”定價,即由於壟斷程度的作用,廠商將產品的市場價格固定在高於生產成本以上的一定水平上。
他認為,決定收入分配的因素包括:階級差別、壟斷程度、產業結構、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決定等等。
米哈爾·卡萊斯基著作
主要代表作
卡萊斯基一生著作頗豐,其中主要代表作有:
《經濟波動理論文集》(1939年)
《動態經濟學研究》(1943年)
《經濟 動態理論:論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變動和長期變動》(1954年)
《社會主義經濟成長理論導論》(1969年)
《社會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經濟成長文選》(1972年譯)
《資本主義動態學文選》(1971年譯)
《論發展中經濟》(1976年譯)
代表著作介紹
其中,《社會主義經濟成長理論導論》是在他1963年出版的《社會主義經濟成長大綱》基礎上以教材形式改寫成的,也是卡萊斯基著作的第一個中譯本。是經濟學史上最早完整研究社會主義經濟成長理論體系的著作,是東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建立的社會主義動態經濟學的第一個系統的理論分析體系和完整的模型結構
同名書籍
基本信息
譯者: 陳小白
出版年: 2011-4
頁數: 270
定價: 32.00元
ISBN: 9787508063072
內容簡介
《米哈爾·卡萊斯基》剖析了非凡的波蘭經濟學家米哈爾·卡萊斯基的生活和工作。書中探討了資本主義經濟理論,並引領讀者全面地回顧了卡萊斯基已出版的作品,包括他論述不已開發國家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