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南加保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仍保留母系氏族傳統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部,人口絕大部分是穆斯林。
米南加保人仍保留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他們在婚姻上實行男嫁女娶,氏族身份按母系算,財產由女性成員繼承。公共事物由同氏族的男性成員掌握,女性在這方面也有一定影響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南加保族
- 外文名:Minangkabau
- 所在地點:蘇門答臘島西部米南加保高原
- 人口:約900萬
- 生活特色:實行男嫁女娶
- 宗教:伊斯蘭教
名字來源,簡史,經濟,人口,文化,宗教,風俗,
名字來源
“米南加保”這一名字有著特別的含義。在當地語言裡,“米南(Minang)”意為“勝利”,而“加保(kabau)”則意為“水牛”。據傳,在古代,米南加保人與鄰族發生領土糾紛,眾人建議雙方各挑一頭水牛,讓它們相互搏鬥,哪個民族的水牛被咬死,哪個民族就算輸了。
為了獲勝,鄰族的首領挑選了一頭身強力壯的母牛,而米南加保人則選了一頭小水牛,並在小牛的犄角上綁上刀片。兩牛上場對陣時,小牛仔見到母牛,直奔過去找奶吃。母牛毫無防備,被小牛犄角上鋒利的刀刃戳進了肚子,當即倒地而亡。這樣,小水牛為米南加保族贏得了勝利。從此,米南加保族名便流傳至今。一直到今天,米南加保地區還分布著一些屋頂狀如牛角的房屋,稱為RumahGadang(意為“大房子”),體現著上古的那段傳說。
簡史
Dharmasraya 王國 (1183–1347)
帕加爾魯榮王國(米南加保王國) (1347–1833)
帕德里戰爭 (1803-1837)
一些宗教界人氏受沙特瓦哈比派影響,要求廢除建立在母系傳統基礎上的與伊斯蘭教不符的傳統習俗,並實行嚴格的伊斯教法,他們被稱為帕德里派。帕德里派與想保留傳統文化的傳統貴族階層發生了嚴重的衝突,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帕德里派攻占了在帕加爾魯榮的王宮,多數王室成員遇難。傳統派向荷蘭人求助,荷蘭人利用此機會,控制了米南加保地區。帕德里戰爭之前,米南加保人是名義上的伊斯教徒,帕德里戰爭期間,由於帕德里派的影響,米南加保人的伊斯化大大加強。後來,米南加保人內部達成妥協:保留傳統文化,同時做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所謂的"tradition founded uponIslamiclaw, Islamic law founded upon theQur'an"。
經濟
米南加保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旱稻和雜糧。他們也善於經商。足跡遍布於印尼各地,他們生產的花裙布在印尼各地很受歡迎。
人口
米南加保人雖是山居部族,人口只占印尼總人口的3.4%,但因文化水平高,在印尼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米南加保人無不以此自豪。在荷蘭占領時期,由於西蘇門答臘省土地肥沃,農業發達,這裡的種植園眾多。在此情況下,米南加保人最早接受了當時西方的一些先進思想文化。20世紀初,印尼一些較早覺醒的文學家、政治家等代表人物大多出自米南加保族群。這些代表人物包括印尼開國元勛、同蘇加諾總統共同簽署《獨立宣言》的副總統哈達,印尼開國英雄、印尼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馬六甲等。而今天的印尼內政部長加瑪萬·法烏茲也來自於米南加保族。
文化
在米南加保文化中,牛角狀的屋頂象徵著榮譽。米南加保人家庭中的財產都是由母親傳給女兒,丈夫只是客人,公房是他們主要的活動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