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議海防要策折

《籌議海防要策折》是張之洞所著作品,出自於《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籌議海防要策折
  • 作者:張之洞
  • 作品出處: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竊維自強之本,以操權在我為先,以取用不窮為貴。夫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百工居肆,君子致道,經之明訓也。器械不利,與空手同,不能及遠,與短兵同,史之良規也。自法人啟釁以來,歷考各處戰事,非將帥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國之力不能制勝外洋,其不免受制於敵者,實因水師之無人,槍炮之不具。故臣抵粵以來,首以購備軍火為務,分向歐美各洲,不惜重金廣求利器,遠募洋將以資教練,訪求粵省究心雷械之員弁工匠,凡稍有才藝心思者,皆令多方試造,以冀逐漸擴充,開茲風氣。往時華軍與洋人角逐,每苦不敵,近來滇、桂出關之師,漸得各種後膛快槍,已能取勝。倘更有陸路車炮、地雷等具,加以主客之形,眾寡之勢,勝算實可自操。即台北諸役,人自為戰,尚能遏其內犯,如有利械,何敵不摧。茲雖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尤宜作臥薪嘗膽之思,及今不圖,更將何待。
臣夙夜籌思,當時急務,首曰儲人材。夫將帥之智略,戰士之武勇,堂堂中國自有干城腹心,豈待學步他人,別求新法。獨至船台炮械,則雖一藝之微,即是專門之學,有船而無駕駛之人,有炮而無測放之人,有魚雷、水雷而無修造演習之人,有炮台而不諳築造攻守之法,有槍炮隊而不知訓練修理之方,則有船械與無船械等,故戰人較戰具為尤急。查泰西各國,莫不各有水師、陸師學堂。粵省曩年設立實學館,近改名博學館,以教翻譯、算法,因經費未敷,規模未廣。臣擬就博學館基址設水陸學堂一所,參考北洋、福建水師學堂章程,慎選生徒,延聘外洋教習,並令陸續募到之通曉火器、水雷、輪機、駕駛、台壘工程之洋弁,皆集其中,講習水戰、陸戰之法。外如翻譯西國兵書,測繪地圖,並電學、化學、重學、氣學、光學等項有關於兵事者,以及製造火藥、電線、強水、紅毛泥各種技藝,均可量能因性,分門講求。並選有志氣肯用心之將弁,亦入其中博習討論,以備將材之用。此時儲育之經費無多,而異日備用之功效甚大。臣以為宜急籌者一也。
【注】:以上是原文的部分內容。

出處

此文出自《張之洞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者簡介

張之洞(1837-1909),早年由科舉入仕,居京官幾二十年。1882年後歷任山西巡撫、兩廣、湖廣總督。晚年以體仁閣大學士入值軍機處。他任湖廣總督長達18年,因其創辦近代企業和新式學堂以及編練新軍而影響當時,享譽後世。此外,他還是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是當時主持規劃和興建鐵路最多的人;他主持制訂的“癸卯學制”開始了傳統教育的近代化;主稿的“江楚變法三折”成為清末新政改革的藍圖。他在《輶軒語》、《書目問答》中為士子指明向學的門徑,在《勸學篇》中,則首次對時人認知和融通中西文化的“中體西用”理念作出完整系統的理論概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