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河篇中》是魏源所著作品,出自於《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籌河篇中
- 作者:魏源
- 作品出處: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河決南岸與決北岸孰勝?則必僉曰:南決禍輕,北決禍重。北決而在上游,其禍尤重。決北岸上游者,若乾隆青龍岡之決,歷時三載,用帑二千萬,又改儀封、考城而後塞。嘉慶封丘荊隆工之決,歷時六載,後因暴風而後塞。武陟之決,用帑千數百萬,亦幸壩口壅淤而後塞。南岸則雖在上游,亦不過數百萬可塞。是地勢北岸下而南岸高,河流北趨順而南趨逆。故挽復故道,北難而南易。上游北決,則較下游其挽回尤不易。
問曰:然則河之北決,非就下之性乎?每上游豫省北決,必貫張秋運河,張秋即今壽張縣。趨大清河入海,非天然河槽乎?挽回南道既逆而難,何不因其就下之性使順而且易,奈何反難其易而易其難,禍其福而福其禍?則必曰:恐妨運道。烏乎!今之南運河,果能不灌塘而啟壩通運乎?既可灌塘於南運河,獨不可灌塘於北運河乎?明知順逆難易,利害相百,乃必不肯舍逆而就順,舍難而就易,豈地勢水性使然乎?審地勢水性如之何?曰:莫如南條行南,北條行北而已。近日黃河屢決,皆在南岸,誠為無益,即北決,而僅在下游徐、沛、歸德之間亦無益,惟北決於開封以上則大益。何則?河、濟北瀆也,而泰山之伏脈介其中,故自封丘以東,地勢中隆高起,而運河分水龍王廟,遏汶成湖,分流南北以濟運。是河本在中乾之北,自有天然歸海之壑。強使冒乾脊而南,其利北不利南者,勢也。北條有二道:一為冀河故瀆,所謂禹載之高地者,今不可用。上游即漳水,下游至天津靜海縣入海,皆禹河故道,其地亦高,故不可用。一為山東武定府之大清河即濟水、小清河即漯水,皆繞泰山東北,起東阿,經濟南,至武定府入海,即禹廝河為二渠,一行冀州,一行漯川者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清道光進士,官至高郵知州。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主張通經致用,與龔自珍同屬今文經學派。曾代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編》,開啟一代學風。鴉片戰爭時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參與浙東抗英。痛憤時事,撰成《聖武記》,又受林則徐囑託,編成《海國圖志》。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技藝,製造槍炮輪船,加強海防,抵禦外國侵略。提倡辦民用工業。要求改革漕運、鹽法,減輕賦稅,兼顧商人利益。強調“變古愈盡,便民愈甚”。詩文風格遒勁。著作已編成《魏源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