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臨床精神藥理學》從精神藥理學基礎、臨床精神藥理學、精神障礙的藥物治療學三方面簡明扼要地介紹精神藥理學基礎知識、臨床常用和最新精神藥物、作用機制和臨床套用、精神障礙最新的藥物治療方法和策略等信息,使讀者能夠了解精神藥理學與精神障礙治療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際套用的知識和進展,使他們了解各類精神障礙的實用治療方法,為精神科醫生、護理人員、臨床各科醫生、精神障礙患者和家屬提供一本簡明、實用的工具書。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從精神藥理學基礎、臨床精神藥理學、精神障礙的藥物治療學三方面簡明扼要地介紹精神藥理學基礎知識、臨床常用和最新精神藥物、作用機制和臨床套用、精神障礙最新的藥物治療方法和策略等信息,使讀者能夠了解精神藥理學與精神障礙治療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際套用的知識和進展,使他們了解各類精神障礙的實用治療方法,為精神科醫生、護理人員、臨床各科醫生、精神障礙患者和家屬提供一本簡明、實用的工具書。
圖書目錄
第一篇精神藥理學基礎
第一章精神藥理學概述
第一節關於精神藥理學
第二節精神藥理學簡明發展歷程
第三節展望
第二章精神障礙的腦神經解剖學
第一節與精神障礙關係密切的腦神經解剖結構
一、腦的基本結構與生理功能
二、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三、邊緣系統與基底節的結構與功能
四、分裂腦
五、網狀結構及其生理功能
六、腦的可塑性與精神障礙
七、意識、睡眠、記憶的解剖結構
第二節多巴胺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三節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四節5—羥色胺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五節膽鹼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的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六節與精神障礙關係密切的胺基酸和神經肽
第三章精神藥物代謝動力學
第一節藥物分子的跨膜轉運
一、藥物通過細胞膜的方式
二、影響藥物通透細胞膜的因素
第二節藥物的體內過程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謝
四、排泄
第三節房室模型
一、房室模型及其動力學特徵
二、房室模型的判別和選擇
第四節藥物消除動力學
一、一級動力學
二、零級動力學
三、Michaelis—Menten動力學
第五節體內藥物的藥量—時間關係
一、單次給藥的藥—時曲線下面積
二、多次給藥的藥—時曲線下面積
第六節藥物代謝動力學重要參數
一、藥峰時間和藥峰濃度
二、表觀分布容積
三、消除速率常數和消除半衰期
四、血藥濃度曲線下面積
五、生物利用度
六、清除率
第七節治療藥物監測
一、抗精神病藥
二、抗抑鬱藥
三、心境穩定劑
四、抗焦慮藥、鎮靜催眠藥
第四章精神藥物效應動力學
第一節藥物的基本作用
一、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二、治療作用
三、不良反應
第二節藥物劑量與效應關係
第三節神經傳遞和神經通路
一、神經元
二、神經通路
三、神經環路
第四節突觸
第五節神經遞質
第六節神經遞質受體和生物學效應
一、受體的概念
二、受體的分類
三、生物學效應
四、神經遞質受體的特異性與神經遞質的異質性
第七節幾種與精神障礙關係密切的神經遞質
第五章影響精神藥物效應的因素
第一節藥物因素
一、藥物劑量
二、藥物劑型
三、製藥工藝
四、給藥途徑
五、聯合用藥及藥物相互作用
第二節機體方面的因素
一、年齡
二、性別
三、營養狀態
四、遺傳因素、種族差異與種屬差異
五、晝夜節律
六、疾病狀態
七、心理因素
八、機體對藥物反應的變化
第六章精神藥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藥動學相互作用
一、吸收相互作用
二、分布相互作用
三、代謝相互作用
四、排泄相互作用
第三節藥效學相互作用
第四節細胞色素450酶系
第五節常用精神藥物的相互作用
一、抗精神病藥的相互作用
二、抗抑鬱藥的相互作用
三、抗焦慮藥和鎮靜催眠藥的相互作用
四、心境穩定劑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精神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第一節藥物不良反應的概念
一、藥物不良反應
二、藥源性疾病
三、不良事件/藥物不良事件
四、嚴重不良事件
第二節精神藥物不良反應種類及臨床表現
一、根據不良反應與藥物劑量關係分類
二、根據不良反應的性質分類
三、WHO關於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
第三節精神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一、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
二、藥物不良反應的診斷和處理
三、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
第八章精神藥物臨床研究
第一節精神藥物臨床研究方法
第二節我國對精神藥物臨床研究的要求
第三節藥品臨床研究中GCP的要求與實施
……
第二篇 臨床精神藥理學
第九章 抗精神病藥
第十章 抗抑鬱藥
第十一章 心境穩定劑
第十二章 抗焦慮藥
第十三章 促認知藥
第十四章 精神興奮藥
第十五章 鎮靜催眠藥
第三篇 精神障礙的藥物治療學
第十六章 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治療
第十七章 雙相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十八章 抑鬱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十九章 焦慮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章 老年期痴呆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一章 睡眠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二章 進食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三章 兒童及青少年期精神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四章 酒與物質依賴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五章 攻擊、激越行為及興奮狀態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六章 精神障礙合併軀體疾病時精神藥物使用問題
第二十七章 不同人群精神藥物套用原則
參考文獻
中英文對照索引
第一章精神藥理學概述
第一節關於精神藥理學
第二節精神藥理學簡明發展歷程
第三節展望
第二章精神障礙的腦神經解剖學
第一節與精神障礙關係密切的腦神經解剖結構
一、腦的基本結構與生理功能
二、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三、邊緣系統與基底節的結構與功能
四、分裂腦
五、網狀結構及其生理功能
六、腦的可塑性與精神障礙
七、意識、睡眠、記憶的解剖結構
第二節多巴胺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三節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四節5—羥色胺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五節膽鹼能系統的神經解剖學
一、遞質的合成、貯存、釋放與滅活
二、遞質通路
三、受體亞型
第六節與精神障礙關係密切的胺基酸和神經肽
第三章精神藥物代謝動力學
第一節藥物分子的跨膜轉運
一、藥物通過細胞膜的方式
二、影響藥物通透細胞膜的因素
第二節藥物的體內過程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謝
四、排泄
第三節房室模型
一、房室模型及其動力學特徵
二、房室模型的判別和選擇
第四節藥物消除動力學
一、一級動力學
二、零級動力學
三、Michaelis—Menten動力學
第五節體內藥物的藥量—時間關係
一、單次給藥的藥—時曲線下面積
二、多次給藥的藥—時曲線下面積
第六節藥物代謝動力學重要參數
一、藥峰時間和藥峰濃度
二、表觀分布容積
三、消除速率常數和消除半衰期
四、血藥濃度曲線下面積
五、生物利用度
六、清除率
第七節治療藥物監測
一、抗精神病藥
二、抗抑鬱藥
三、心境穩定劑
四、抗焦慮藥、鎮靜催眠藥
第四章精神藥物效應動力學
第一節藥物的基本作用
一、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二、治療作用
三、不良反應
第二節藥物劑量與效應關係
第三節神經傳遞和神經通路
一、神經元
二、神經通路
三、神經環路
第四節突觸
第五節神經遞質
第六節神經遞質受體和生物學效應
一、受體的概念
二、受體的分類
三、生物學效應
四、神經遞質受體的特異性與神經遞質的異質性
第七節幾種與精神障礙關係密切的神經遞質
第五章影響精神藥物效應的因素
第一節藥物因素
一、藥物劑量
二、藥物劑型
三、製藥工藝
四、給藥途徑
五、聯合用藥及藥物相互作用
第二節機體方面的因素
一、年齡
二、性別
三、營養狀態
四、遺傳因素、種族差異與種屬差異
五、晝夜節律
六、疾病狀態
七、心理因素
八、機體對藥物反應的變化
第六章精神藥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藥動學相互作用
一、吸收相互作用
二、分布相互作用
三、代謝相互作用
四、排泄相互作用
第三節藥效學相互作用
第四節細胞色素450酶系
第五節常用精神藥物的相互作用
一、抗精神病藥的相互作用
二、抗抑鬱藥的相互作用
三、抗焦慮藥和鎮靜催眠藥的相互作用
四、心境穩定劑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精神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第一節藥物不良反應的概念
一、藥物不良反應
二、藥源性疾病
三、不良事件/藥物不良事件
四、嚴重不良事件
第二節精神藥物不良反應種類及臨床表現
一、根據不良反應與藥物劑量關係分類
二、根據不良反應的性質分類
三、WHO關於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
第三節精神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一、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
二、藥物不良反應的診斷和處理
三、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
第八章精神藥物臨床研究
第一節精神藥物臨床研究方法
第二節我國對精神藥物臨床研究的要求
第三節藥品臨床研究中GCP的要求與實施
……
第二篇 臨床精神藥理學
第九章 抗精神病藥
第十章 抗抑鬱藥
第十一章 心境穩定劑
第十二章 抗焦慮藥
第十三章 促認知藥
第十四章 精神興奮藥
第十五章 鎮靜催眠藥
第三篇 精神障礙的藥物治療學
第十六章 精神分裂症的藥物治療
第十七章 雙相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十八章 抑鬱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十九章 焦慮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章 老年期痴呆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一章 睡眠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二章 進食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三章 兒童及青少年期精神障礙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四章 酒與物質依賴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五章 攻擊、激越行為及興奮狀態的藥物治療
第二十六章 精神障礙合併軀體疾病時精神藥物使用問題
第二十七章 不同人群精神藥物套用原則
參考文獻
中英文對照索引
作者簡介
翟金國,男,出生於1966年10月,山東魚台人,濟寧醫學院精神衛生學院教授,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碩士生導師,精神藥理學教研室主任,兼任濟寧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精神科主任。從事精神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24年。
李君,女,出生於1978年11月,山東東營人,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院、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副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2000年畢業於濟寧醫學院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業,同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兒童精神病學專家王玉鳳教授和周儒倫教授(NIH),從事精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重點對ADHD核心家系進行5—HT系統基因多態性研究。2005—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在站期間的主要研究方向:神經與精神疾病的影像基因組學,重點進行了IQ的影像基因組學研究。目前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多個研究項目,有豐富的精神病學、分子遺傳學、認知神經科學和腦影像學等教育和研究經歷,研究興趣主要立足於分子遺傳學,藉助於對精神疾病患者臨床症狀和認知功能的評定及認知任務下腦磁共振成像特點的研究,探討精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基礎。2013年被公派美國進行相關研究。在上述領域已經發表大量論文,其中SCI論文40餘篇。多次獲得相關科技獎和優秀論文獎。
李君,女,出生於1978年11月,山東東營人,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院、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副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2000年畢業於濟寧醫學院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業,同年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兒童精神病學專家王玉鳳教授和周儒倫教授(NIH),從事精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研究,重點對ADHD核心家系進行5—HT系統基因多態性研究。2005—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在站期間的主要研究方向:神經與精神疾病的影像基因組學,重點進行了IQ的影像基因組學研究。目前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多個研究項目,有豐富的精神病學、分子遺傳學、認知神經科學和腦影像學等教育和研究經歷,研究興趣主要立足於分子遺傳學,藉助於對精神疾病患者臨床症狀和認知功能的評定及認知任務下腦磁共振成像特點的研究,探討精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基礎。2013年被公派美國進行相關研究。在上述領域已經發表大量論文,其中SCI論文40餘篇。多次獲得相關科技獎和優秀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