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以四川康定為依託而創作的一本散文隨筆集,作者通過“爐城筆記”、“爐城閒話”、“爐城童趣”三個部份,以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歷介紹了康定的相關歷史、文化和風情,其中很多情節和情景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不得而見。不僅是一本文筆優美的散文集,也是一本很好的研究康定仍至康巴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箭爐夜話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172頁
- 開本:16
- 品牌:作家出版社
- 作者:郭昌平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371490, 750637149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康定稱為爐城,又名打箭爐。康定雖小如彈丸,卻因其複雜的文化融合,因其獨特的人文氣質所孕育的《康定情歌》而馳名世界。《箭爐夜話》以一個老康定人的視角,深入那複雜文化構成的底部,或抒情或解析,觸及到山水歷史,和那亘古不變的情歌心懷。
作者簡介
郭昌平,漢族,1952年10月出生於四川康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學習以小說和散文為主的文學創作,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甘孜州社科聯主席、甘孜州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其短篇小說曾獲首屆《貢嘎山》文學獎,散文曾獲《四川日報》文學獎,《泉州文學》優秀作品獎。是四川省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榮譽獎獲得者。
圖書目錄
爐城筆記
又見西康
相慶勿忘告苖翁
康定娃
溫泉印象
夢枕折多河
鬧山鼓
吼道
尋夢康定鍋莊
陳川的《康定情歌》緣
黃浦江邂逅陳書舫
塔公數塔
一個漢族藏畫家
金珠揚
晨間新曲
班主任吳楚瑜
布穀催春
閒話趙爾豐
一次延遲的對話
感嘆甘孜
爐城閒話
跑馬山上看變化
一個鍋莊娃子的經歷
康定曾經有過動物園
康定水井子的記憶
康定的“拈香姊妹”
又見“離垢園”
康定的第一座水電站
康定福音堂的由來
康定河堤欄桿的變遷
甲珠娃
閒話康定大升航電站
康定歷史上最大的洋建築
康定涼粉
一個漢地佛教法師在康定轉世的故事
早年的康定義務消防隊
爐城童趣
兒時的娛樂
丟窩打銅元
看壩壩電影
童年的水果
康定娃娃會
探險三星洞
值班除夕夜
守門大禮堂
工會看跳舞
茶園聽評書
南郊看賽馬
河堤比跳躍
浴池學游泳
炸魚雅拉河
砍柴李家溝
撿菌子樂趣
我的救命樹
食堂遇親人
初嘗味素面
第一雙皮鞋
業餘翻分員
春節買寶書
又見西康
相慶勿忘告苖翁
康定娃
溫泉印象
夢枕折多河
鬧山鼓
吼道
尋夢康定鍋莊
陳川的《康定情歌》緣
黃浦江邂逅陳書舫
塔公數塔
一個漢族藏畫家
金珠揚
晨間新曲
班主任吳楚瑜
布穀催春
閒話趙爾豐
一次延遲的對話
感嘆甘孜
爐城閒話
跑馬山上看變化
一個鍋莊娃子的經歷
康定曾經有過動物園
康定水井子的記憶
康定的“拈香姊妹”
又見“離垢園”
康定的第一座水電站
康定福音堂的由來
康定河堤欄桿的變遷
甲珠娃
閒話康定大升航電站
康定歷史上最大的洋建築
康定涼粉
一個漢地佛教法師在康定轉世的故事
早年的康定義務消防隊
爐城童趣
兒時的娛樂
丟窩打銅元
看壩壩電影
童年的水果
康定娃娃會
探險三星洞
值班除夕夜
守門大禮堂
工會看跳舞
茶園聽評書
南郊看賽馬
河堤比跳躍
浴池學游泳
炸魚雅拉河
砍柴李家溝
撿菌子樂趣
我的救命樹
食堂遇親人
初嘗味素面
第一雙皮鞋
業餘翻分員
春節買寶書
文摘
班主任吳楚瑜
我是1965年秋考進康定中學初六八級一班的, 1966年初夏就遭到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直到 1969年上山下鄉都沒有機會再坐下來讀過書了,屈指算來我的中學生涯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在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時間中不過是很短暫的一瞬,甚至算不上什麼學歷。然而我卻因此成了一名中學生,於是也就成了有知識的青年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3年。現在想來一切都是那么荒唐。
雖然在康中讀書的時間很短,但是我對康中的感情卻是極其深厚的,畢竟我與這所學校所經歷的這段歲月在各自的歷史中都是空前的,難以忘懷,尤其是那位只當了不到一學年的班主任老師.
班主任是位女的,個頭不高,年約30歲左右,一口悅耳的國語,加之經常都是笑咪咪的,令人十分親切,她上我們的語文課,第一堂課一上講台,她便在.黑板上寫下了“吳楚瑜”三個字,算是自我介紹,從此吳老師就象我們的大姐姐一樣關心著我們直到她被打倒的那一天。
我在吳老師的印象中是個什麼形象,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我很調皮,再加之家庭出身不是紅五類,所以斑幹部之類的職務是輪不到我的.但吳老師卻從來沒有歧視過我,。那時康中校每天下午正課之後都有兩節課外活動.吳老師總是利用這個時間給我們閱讀課外書籍,她那規範的國語,加上豐富的感情和抑揚頓挫的聲調,將全班同學緊緊吸引住了,完全是一樣精神上的享受,一本厚厚的《歐陽海之歌》就是她這樣一天一節給最們讀完的,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感受了文學那強烈的震撼力,同時也由此生出對吳老師的深深崇敬,我甚至天真的揣摸吳老師一定是康中校最好的語文老師,
有一段時間我們男生宿舍的紀律不怎么好,晚上打過熄燈鈴後還有人講話,早晨做操還有人睡懶覺。吳老師知道了這個情況,先是每天晚上來查鋪,早上來喊人,後來索性把丈夫甩在家中,自個兒將鋪搬到了我們宿舍來住,使宿舍的紀律頓時改觀。此事給我們班全體住校生以銘心刻骨的刺激,至今還念念不忘。
吳老師是哪一天倒霉的我記不清楚了。怎之是已進入了那個是非不分的年代,學校早已停課,一大批老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被關在辦公室樓下的實驗室里,校園裡貼滿了他們的大字報。我們班的一些班幹部也開始給吳老師寫大字報了,不知他們哪裡得到的信息·連吳老師晚上睡覺給床上灑香水的事都給他們搬弄了出來,於是吳老師就成了資產階級小姐,有一天我同幾位要好的同學正在校園內看大字報,突然聽說班上在揪斗吳老師,就急急跑去.在學校圖書館外的石梯上見到吳老師正被她自己培養的幾位班幹部反扭著雙手,扯著頭髮,掛著黑牌,連拖帶拉的往下走。我沒有再走上去,心裡湧出一股說不出的味道,我不敢看吳老師那因憤怒而有些扭曲的臉,我感到了一種從未有個的恐飾,急匆匆回到了城裡。從那以後我就再沒有見到過吳老師了,聽說“文革”以後她仍然在康中教書,但那時我已到關外工作,及至我回到康定,聽說她已調回了內地.三十多年一晃而過,至今我的腦海里留下的仍是當年她那親切的笑容和悅耳的聲音.
布穀催春
天才蒙蒙亮,我們已在山坡上選了一塊平整的草壩坐下。扎呷大娘放下藤背就開始忙於架鍋燒茶,肚子裡方才被她強勸吃下的牛肉、糌粑、奶子開始發生作用,脹鼓鼓的,很不是滋味,只得又站起來幫她壘石築灶。
昨天才回到村子,今天一早就被她拉來聽布穀鳥叫,我知道這是她對我的信賴。她還記著那年討口餓倒在外村被我背回家那件事,我又怎好違她一片心意呢?
啟明星在閃爍,寒氣從四面襲來,都五月了。 .
“只有布穀開始唱歌,春天才算到來,最初的嗚叫是吉祥的象徵。”扎呷大娘明知我曉得這些,仍一個勁地對我說。“老人們有個說法,當你是餓著肚子聽到布穀叫的,這一年你準會挨餓;當你是飽著肚子聽到布穀鳥叫的,這一年準會享福,這可是神鳥啊!孩子,你一人遠在內地工作,大媽祝你有享不完的福!”她抬頭望蓿著我笑了笑,一臉誠意,我感到鼻子酸了酸,剛才的那點勉強跑了個精光。“唉!要說這些說法也真怪,那些年我餓著肚子的時候,再怎么聽布穀鳥的鳴叫,肚子仍然沒吃飽過,現在肚子每天吃得飽飽的,這些說法也都跑出來了,還都是祖輩就流傳下米的,以往我怎么就沒想到這些呢?真是餓有事做,飽也有事做啊!”灶火燃得熊熊的,幾塊乾牛糞已經變成了通紅的火球,火光給她的臉上平添了一層紅暈。“我知道你們這些念過書的人不相信這些。”她仍然自顧自地說,手中的轉經筒正不急不慢的搖著,這是她每天的必修課。“人老了,相信的反而更多,不要笑話大媽,你常年在外,我每次向菩薩祈禱時,總忘不了為你祝福,我還拿錢請喇嘛為你念過消災經呢!”她說得一本正經,很久沒有洶湧過的淚水此刻竟然在眼眶中悄悄衝撞,我知道它要找一個地方暢快地流淌。
“布穀······”第一聲啼鳴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靜,象一雙巨手把夜幕拉開,天空一下子亮了。扎呷大娘一跳就站了起來:“你聽!你聽!”她一把抓住我急急地說:“布穀烏叫了!布穀鳥叫了!飽飽的,嘿……肚子飽飽的。”她象孩子一樣天真,迎著那片樹林放聲地叫著:“布······布穀······”我再也拄制不住了,淚珠奪眶而出,我不願擦去它,任它流淌,和著扎呷大娘的聲音一同高聲鳴叫,一時間竟換來千萬聲的“布穀……布穀……”此伏彼起,把個林子都唱得跳了起來。
清晨的寒意還未退盡,太陽還在樹梢下藏著,但從那聲聲脆鳴中我知道春天來了。
我是1965年秋考進康定中學初六八級一班的, 1966年初夏就遭到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直到 1969年上山下鄉都沒有機會再坐下來讀過書了,屈指算來我的中學生涯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在一個人一生的學習時間中不過是很短暫的一瞬,甚至算不上什麼學歷。然而我卻因此成了一名中學生,於是也就成了有知識的青年到農村去接受再教育3年。現在想來一切都是那么荒唐。
雖然在康中讀書的時間很短,但是我對康中的感情卻是極其深厚的,畢竟我與這所學校所經歷的這段歲月在各自的歷史中都是空前的,難以忘懷,尤其是那位只當了不到一學年的班主任老師.
班主任是位女的,個頭不高,年約30歲左右,一口悅耳的國語,加之經常都是笑咪咪的,令人十分親切,她上我們的語文課,第一堂課一上講台,她便在.黑板上寫下了“吳楚瑜”三個字,算是自我介紹,從此吳老師就象我們的大姐姐一樣關心著我們直到她被打倒的那一天。
我在吳老師的印象中是個什麼形象,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我很調皮,再加之家庭出身不是紅五類,所以斑幹部之類的職務是輪不到我的.但吳老師卻從來沒有歧視過我,。那時康中校每天下午正課之後都有兩節課外活動.吳老師總是利用這個時間給我們閱讀課外書籍,她那規範的國語,加上豐富的感情和抑揚頓挫的聲調,將全班同學緊緊吸引住了,完全是一樣精神上的享受,一本厚厚的《歐陽海之歌》就是她這樣一天一節給最們讀完的,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感受了文學那強烈的震撼力,同時也由此生出對吳老師的深深崇敬,我甚至天真的揣摸吳老師一定是康中校最好的語文老師,
有一段時間我們男生宿舍的紀律不怎么好,晚上打過熄燈鈴後還有人講話,早晨做操還有人睡懶覺。吳老師知道了這個情況,先是每天晚上來查鋪,早上來喊人,後來索性把丈夫甩在家中,自個兒將鋪搬到了我們宿舍來住,使宿舍的紀律頓時改觀。此事給我們班全體住校生以銘心刻骨的刺激,至今還念念不忘。
吳老師是哪一天倒霉的我記不清楚了。怎之是已進入了那個是非不分的年代,學校早已停課,一大批老教師被打成牛鬼蛇神,被關在辦公室樓下的實驗室里,校園裡貼滿了他們的大字報。我們班的一些班幹部也開始給吳老師寫大字報了,不知他們哪裡得到的信息·連吳老師晚上睡覺給床上灑香水的事都給他們搬弄了出來,於是吳老師就成了資產階級小姐,有一天我同幾位要好的同學正在校園內看大字報,突然聽說班上在揪斗吳老師,就急急跑去.在學校圖書館外的石梯上見到吳老師正被她自己培養的幾位班幹部反扭著雙手,扯著頭髮,掛著黑牌,連拖帶拉的往下走。我沒有再走上去,心裡湧出一股說不出的味道,我不敢看吳老師那因憤怒而有些扭曲的臉,我感到了一種從未有個的恐飾,急匆匆回到了城裡。從那以後我就再沒有見到過吳老師了,聽說“文革”以後她仍然在康中教書,但那時我已到關外工作,及至我回到康定,聽說她已調回了內地.三十多年一晃而過,至今我的腦海里留下的仍是當年她那親切的笑容和悅耳的聲音.
布穀催春
天才蒙蒙亮,我們已在山坡上選了一塊平整的草壩坐下。扎呷大娘放下藤背就開始忙於架鍋燒茶,肚子裡方才被她強勸吃下的牛肉、糌粑、奶子開始發生作用,脹鼓鼓的,很不是滋味,只得又站起來幫她壘石築灶。
昨天才回到村子,今天一早就被她拉來聽布穀鳥叫,我知道這是她對我的信賴。她還記著那年討口餓倒在外村被我背回家那件事,我又怎好違她一片心意呢?
啟明星在閃爍,寒氣從四面襲來,都五月了。 .
“只有布穀開始唱歌,春天才算到來,最初的嗚叫是吉祥的象徵。”扎呷大娘明知我曉得這些,仍一個勁地對我說。“老人們有個說法,當你是餓著肚子聽到布穀叫的,這一年你準會挨餓;當你是飽著肚子聽到布穀鳥叫的,這一年準會享福,這可是神鳥啊!孩子,你一人遠在內地工作,大媽祝你有享不完的福!”她抬頭望蓿著我笑了笑,一臉誠意,我感到鼻子酸了酸,剛才的那點勉強跑了個精光。“唉!要說這些說法也真怪,那些年我餓著肚子的時候,再怎么聽布穀鳥的鳴叫,肚子仍然沒吃飽過,現在肚子每天吃得飽飽的,這些說法也都跑出來了,還都是祖輩就流傳下米的,以往我怎么就沒想到這些呢?真是餓有事做,飽也有事做啊!”灶火燃得熊熊的,幾塊乾牛糞已經變成了通紅的火球,火光給她的臉上平添了一層紅暈。“我知道你們這些念過書的人不相信這些。”她仍然自顧自地說,手中的轉經筒正不急不慢的搖著,這是她每天的必修課。“人老了,相信的反而更多,不要笑話大媽,你常年在外,我每次向菩薩祈禱時,總忘不了為你祝福,我還拿錢請喇嘛為你念過消災經呢!”她說得一本正經,很久沒有洶湧過的淚水此刻竟然在眼眶中悄悄衝撞,我知道它要找一個地方暢快地流淌。
“布穀······”第一聲啼鳴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靜,象一雙巨手把夜幕拉開,天空一下子亮了。扎呷大娘一跳就站了起來:“你聽!你聽!”她一把抓住我急急地說:“布穀烏叫了!布穀鳥叫了!飽飽的,嘿……肚子飽飽的。”她象孩子一樣天真,迎著那片樹林放聲地叫著:“布······布穀······”我再也拄制不住了,淚珠奪眶而出,我不願擦去它,任它流淌,和著扎呷大娘的聲音一同高聲鳴叫,一時間竟換來千萬聲的“布穀……布穀……”此伏彼起,把個林子都唱得跳了起來。
清晨的寒意還未退盡,太陽還在樹梢下藏著,但從那聲聲脆鳴中我知道春天來了。
序言
為“康巴作家群”書系序
阿來
去年,“康巴作家群”書系,一次性推出了七位甘孜州,或甘孜籍各族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水平或有高有低,但我個人認為,若干年後回顧,這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
康巴這一區域,歷史悠久,山水雄奇,但人文的表達,卻往往晦暗不明。近七八年來,我頻繁在這塊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處遊歷,無論地理與人類的生存狀況,都給我從感官到思想的深刻撞擊:那就是這樣雄奇的地理,以及這樣頑強艱難的人的生存,上千年流傳的文字典籍中,幾乎未見正面的書寫與表達。直到兩百年前,三百年前,這一地區才作為一個完整明晰的對象開始被書寫。但這些書寫者大多是外來者,是文藝理論中所說的“他者”。這些書寫者是清朝的官員,是外國傳教士或探險家,讓人得以窺見遙遠時的生活的依稀面貌。但“他者”的書寫常常導致一個問題,就是看到差異多,更有甚者為尋找差異而致於“怪力亂神”也不乏其人。
而我孜孜尋找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表達:他們自己的生存感。他們自己對自已生活意義的認知。他們對於自身情感的由衷表達。他們對於橫斷山區這樣一個特殊地理造就的自然環境的細微感知。為什麼自我的表達如此重要。因為地域,族群,以至因此產生的文化,都只有依靠這樣的表達,才得以呈現,而只有經過這樣的呈現,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未經表達的存在,可以輕易被遺忘,被抹煞,被任意篡改。
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未經表達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表達的基礎是認知。感性與理性的認知:觀察、體驗、反思、整理並加以書寫。
這個認知的主體是人。
人在觀察、在體驗、在反思、在整理、在書寫。
這個人是主動的,而不是由神力所推動或命定的。
這個人書寫的對象也是人:自然環境中的人,生產關係中的人,族群關係中的人、意識形態(神學的或現代政治的)籠罩下的人。
康巴以至整個青藏高原上千年歷史中缺乏人的書寫,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神學等級分明的天命的秩序中,人的地位過於渺小,而且過度的順從。
但歷史終究進展到了任何一個地域與族群都沒有任何辦法自外與世界中的這樣一個階段。我曾經有一個演講,題目就叫做《不是我們走向世界,而是整個世界撲面而來》。所以,康巴這塊土地,首先是被“他者”所書寫。兩三百年過去,這片土地在外力的搖撼與衝擊下劇烈震盪,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終於醒來。其中的一部分人,終於要被外來者的書寫所刺激,為自我的生命意識所喚醒,要為自己的生養之地與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為人的生存找出神學之外的存在的理由,於是,他們開始了自己的書寫。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才講“康巴作家群”這樣一群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自我書寫者的集體亮相,自然就構成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
這種書寫,表明在文化上,在社會演進過程中,被動變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變成了主動追求的人,這是精神上的“覺悟”者才能進入的狀態。從神學的觀點看,避世才能產生“覺悟”,但人生不是全部由神學所籠罩,所以,入世也能喚起某種“覺悟”,覺悟之一,就是文化的自覺,反思與書寫與表達。
覺醒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當文學的眼睛聚光與人,聚光於人所構成的社會,聚光於人所造應的歷史與現實,歷史與現實生活才煥發出光彩與活力。也正是因為文學之力,某一地域的人類生存,才向世界顯現並宣示了意義。
而這就是文學意義之所在。
所以,在一片曾經蒙昧許久的土地,文學是大道,而不是一門小小的技藝。
也正由於此,我得知“康巴作家群”書系第二輯又將出版,對我而言,自是一個深感鼓舞的訊息。在甘孜廣闊雄奇的高原上,有越來越多的各族作家,以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來書寫這片大地,來書寫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變,前所未有的生活,不能不表達我個人最熱烈的祝賀!
文學的路徑,是由生活層面的人的摹寫而廣泛及於社會與環境,而深入及於情感與靈魂。一個地域上人們的自我表達,較之於“他者”之更多注重與差異性,而應更關注於普遍性的開掘與建構。因為,文學不是自樹藩籬,文學是橋樑,文學是溝通,使我們與曾經疏離的世界緊密相關。
(作者系四川省作協主席)
阿來
去年,“康巴作家群”書系,一次性推出了七位甘孜州,或甘孜籍各族作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水平或有高有低,但我個人認為,若干年後回顧,這一定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
康巴這一區域,歷史悠久,山水雄奇,但人文的表達,卻往往晦暗不明。近七八年來,我頻繁在這塊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處遊歷,無論地理與人類的生存狀況,都給我從感官到思想的深刻撞擊:那就是這樣雄奇的地理,以及這樣頑強艱難的人的生存,上千年流傳的文字典籍中,幾乎未見正面的書寫與表達。直到兩百年前,三百年前,這一地區才作為一個完整明晰的對象開始被書寫。但這些書寫者大多是外來者,是文藝理論中所說的“他者”。這些書寫者是清朝的官員,是外國傳教士或探險家,讓人得以窺見遙遠時的生活的依稀面貌。但“他者”的書寫常常導致一個問題,就是看到差異多,更有甚者為尋找差異而致於“怪力亂神”也不乏其人。
而我孜孜尋找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表達:他們自己的生存感。他們自己對自已生活意義的認知。他們對於自身情感的由衷表達。他們對於橫斷山區這樣一個特殊地理造就的自然環境的細微感知。為什麼自我的表達如此重要。因為地域,族群,以至因此產生的文化,都只有依靠這樣的表達,才得以呈現,而只有經過這樣的呈現,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未經表達的存在,可以輕易被遺忘,被抹煞,被任意篡改。
從這樣的意義上講,未經表達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表達的基礎是認知。感性與理性的認知:觀察、體驗、反思、整理並加以書寫。
這個認知的主體是人。
人在觀察、在體驗、在反思、在整理、在書寫。
這個人是主動的,而不是由神力所推動或命定的。
這個人書寫的對象也是人:自然環境中的人,生產關係中的人,族群關係中的人、意識形態(神學的或現代政治的)籠罩下的人。
康巴以至整個青藏高原上千年歷史中缺乏人的書寫,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神學等級分明的天命的秩序中,人的地位過於渺小,而且過度的順從。
但歷史終究進展到了任何一個地域與族群都沒有任何辦法自外與世界中的這樣一個階段。我曾經有一個演講,題目就叫做《不是我們走向世界,而是整個世界撲面而來》。所以,康巴這塊土地,首先是被“他者”所書寫。兩三百年過去,這片土地在外力的搖撼與衝擊下劇烈震盪,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終於醒來。其中的一部分人,終於要被外來者的書寫所刺激,為自我的生命意識所喚醒,要為自己的生養之地與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為人的生存找出神學之外的存在的理由,於是,他們開始了自己的書寫。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才講“康巴作家群”這樣一群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自我書寫者的集體亮相,自然就構成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
這種書寫,表明在文化上,在社會演進過程中,被動變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變成了主動追求的人,這是精神上的“覺悟”者才能進入的狀態。從神學的觀點看,避世才能產生“覺悟”,但人生不是全部由神學所籠罩,所以,入世也能喚起某種“覺悟”,覺悟之一,就是文化的自覺,反思與書寫與表達。
覺醒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當文學的眼睛聚光與人,聚光於人所構成的社會,聚光於人所造應的歷史與現實,歷史與現實生活才煥發出光彩與活力。也正是因為文學之力,某一地域的人類生存,才向世界顯現並宣示了意義。
而這就是文學意義之所在。
所以,在一片曾經蒙昧許久的土地,文學是大道,而不是一門小小的技藝。
也正由於此,我得知“康巴作家群”書系第二輯又將出版,對我而言,自是一個深感鼓舞的訊息。在甘孜廣闊雄奇的高原上,有越來越多的各族作家,以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來書寫這片大地,來書寫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變,前所未有的生活,不能不表達我個人最熱烈的祝賀!
文學的路徑,是由生活層面的人的摹寫而廣泛及於社會與環境,而深入及於情感與靈魂。一個地域上人們的自我表達,較之於“他者”之更多注重與差異性,而應更關注於普遍性的開掘與建構。因為,文學不是自樹藩籬,文學是橋樑,文學是溝通,使我們與曾經疏離的世界緊密相關。
(作者系四川省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