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譜 簡介 孔子世家譜 隨著新版《孔子世家譜》補遺卷在2008年12月31日停止收集孔子後裔資料,歷時10年的《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後裔資料收集工作全面完成。 編修補遺卷是《孔子世家譜》第五次大修的最後一步,因為不少後裔族人得到修譜訊息較晚或身份考證過程較長,未能及時錄入總譜,為避免這部分孔子後裔資料失傳,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決定編修一部補遺卷。 從2008年10月決定編修補遺卷到目前,最終有1.1萬多人填報了後裔資料登記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管陽西崑孔子後裔
- 出處:《孔子世家譜》
- 卷:108
- 冊:154
基本介紹,主要內容,1937版孔子世家譜序,世界家譜之最,2009版孔子世家譜,目錄,特點,孔子世家譜簡介,
基本介紹
民國十七年,孔族中人倡修合族大譜,幾經籌備,於民國十九年在孔廟開館,正式進行。全譜成於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由孔德成任總裁,參加工作人員60餘人,歷時7年而成。開始時在孔廟舉行儀式,陳奉告文牲醴,恭行祭告,並由族長宣讀誓詞。譜成,再次舉行了告祭儀式。
根據這部家譜,凡屬孔裔不論散居何地,只要能查考的,一律載明屬於何戶何支,編排得有條不紊,清晰明確。所以凡今存60歲以上的孔裔,都能在譜中查到自己的名字,並可依序上溯到每一位祖先,直至孔子。
主要內容
全譜共分四集,108卷,總計154冊,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首卷 另列有序、又序、舊序、職名、卷次、目錄、事宜、凡例,60戶及各支派捐輸總數,頒譜部數,姓源,宗派總論,聖祖至四十二代圖,中興祖至今二十派圖,二十派至分60戶圖,嫡裔考,嫡宗圖又南宗圖,偽孔辨,內院至孔圖與外院偽孔圖等。
(二)初集 以始祖孔子為卷,中興祖為卷二,卷三至卷六十二為自大宗戶次第分為60戶,每戶一卷,共62卷。
(三)二集 為中興祖後支派,包括南宗在內共三十四支派,分布全國各省縣,以始遷地為支派名,共34卷。
(四)三集 為中興祖前支派,共十派10卷。
(五)四集 為上代失敘各支,分布範圍更廣,多達77處,共2卷。
除總譜外,還有各戶支譜,不再評敘。
雖然凡屬孔裔均可入譜,但也有不準入譜的限制,主要是必須按照規定行輩因字取名,如有亂用不遵者,必須改正,否則不準入譜。
此外,還有以下若干不準入譜的條件,如養異姓為子者,贅婿冒姓者,子隨母嫁者,流入僧道者,下賤者,不孝不悌乾犯名義者等。
1937版孔子世家譜序
孔氏之有譜自宋元豐始也。其後六十年一大修著為例,比清乾隆甲子重修,距今百數十年矣。支派之繁衍,人事之遞(shi)嬗(shan),年湮(yin)世遠,散漫無稽,斯可憾已。
歲戊辰廼承先母陶太夫人命集族耆彥公議重修,體例率舊而所錄加擴焉。蓋舊譜以博採難周,僅志魯籍六十戶,時為之也。今則交通便而聲氣易達,爰舉流寓外省者並錄之,因而兼以創矣。惟創也,而徵集考徼以至編纂其繁跡有倍蓰(xǐ)於前者。故七歷寒暑而始告成,嗚呼難已。事既蕆(chǎn)將以付梓,余忝屬主鬯(chǎng,祭祀用的一種酒器。又同‘暢’),乃薰沐告廟,更為族人申以言曰:譜所以昭宗法也。孔氏之先遠出殷商,至我祖聖祖孔子而道集大成,單傳七世厥後漸繁,五季逆末構變,孔祚幾盡。魯之宗親僅四十三代祖溫如公以藐孤存焉,是為孔氏中興祖。後五傳而至端友公,以從宋南渡家於衢,是謂南宗,元至元間洙公北遜。由元迄今幾六百年,承襲罔替,是謂北宗,有六十戶。南宗則衢州一支之外,凡宋時南渡、與晉唐代南徙者,沿有十餘支。然派分南北流出一源。故合散為聚匯一譜,詳本支序昭穆,粲乎秩然,莫之或紊。俾(bì)覽斯譜者,鹹曉然於積之厚者,流自光則尊祖敬宗之心庶乎油然而生矣。雖然猶未盡也,有世統焉,有道統焉。世統吾所私也,道統吾雖不得而私然,亦不得而諉也。
自我聖祖作師垂教,三世祖闡而述之道之行,如日月經天矣。厥後代有聞人,或以學顯或以行著,悉附傳於譜,後之人履其庭讀其書其可不懍懍弗荷弗構之,戒而思善其繼述乎?矧(shěn)道之隆污,天下興亡系焉。自世運陵夷邪說紛起,宗法失而倫常斁(dù),社會風俗江河日下,君子憂之則纘緒翼教導民正,謂求其所以為譜者,歸氏學聖人之道者也。言深且旨而況聖人之後哉!吾族人其宜有以知所勉矣。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歲在丁丑春二月,七十七代孫特任大成至聖奉祀官孔德成謹序。
序
披閱譜牒歷三甲子遷延而未續纂缺典也,全國族人支繁,派別散居而無聯,屬憾事也。惟然則合修大譜之議亟亟矣。民國戊辰秋余與族人憲瀅、繁朴倡修合族大譜。請於宗子,宗子韙之。於是敦請族彥,推定臨時職員相於從事籌備焉。其於各地族人披露以報章,號召以廣告,不數月而聲氣通矣。籌備二載端倪粗具,乃告廟開館,時庚午年十月十日也,閱七年譜事蕆。從此缺典補遺憾釋矣!
嗟乎,我孔氏自聖祖至今繁衍生息於神州大陸已二千四百八十八年矣。其間歷蒙帝王名臣大儒優遇,爭稱為神明世胄者,皆由我聖祖集群聖之大成而為儒道宗師也。即其間經暴秦焚坑之摧殘,五季廝養之戕害,終能瀕危得安將絕復續者,抑以大聖之澤百世不遷者也。考我家乘宋以前祗具冊寫,自四十六代宗翰祖始創為刊印。至明弘治二年首次重修,並定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為期,小修以甲午為期。清順治十年未及甲子又重修,迨後康熙、乾隆兩甲子均重修勿替,可謂極重視譜牒矣。惟四次重修皆於六十戶編纂加詳,而流寓各支弗與焉。推其故,蓋因當時交通未便,調查維難,又鑒於逆末之變,兢兢於杜奸冒防偽人,寧從其缺毋任其濫也。此次合修雖曰紹述究同創舉,而風聲所樹全國景從者則以交通便利,既異疇昔民族團結復應時勢之需要而鹹具同情,故用力省成功易,殆運會使然。與從此合遠為近,萬派歸納於一本,大宗領小宗昭穆不紊。吾族人各本敬宗睦族之化,除畛域聯為一體,謂非極美極盛之事乎?國之人有讀是譜者,察其體制辨其倫次,則宗法可資而考鏡矣,而洙泗流澤之綿延,人文之孳息亦得其大凡,足補國史所未及或亦關心採擇者之所樂聞也。然則此譜之成又豈獨孔氏一族之幸哉!是役歷十年之久余始終佐其事,既竣而謹為之序。
民國丁丑年仲春之吉,六十八代孫,家庭族長傅堉謹撰。
世界家譜之最
世界最長家譜,涵蓋孔子家族整個傳承史的《孔子世家譜》以其延時之長、族系之明,纂輯之廣、核查之實,體例之備、保存之全,2005年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世界最長家譜”,每位後裔都能上溯至孔子。
2009版孔子世家譜
目錄
K0 總譜
K1 卷首
K2 大宗戶
K3 臨沂戶 孟村戶
K4 道溝戶
K5 滕陽戶
K6 舊縣戶
K7 鐘吉戶
K8 菜莊戶 戴莊戶 栗園戶
K9 時莊戶 泗莊戶
K10 店北戶 西郭戶
K11 仙源戶 泉南戶 齊王戶 盛果戶
K12 苗孔戶 文獻戶 沂北戶
K13 石村戶 魯賢戶 沂陽戶 孔村戶
王堂戶 小莊戶 宮端戶 黌門戶
K14 華店戶
K15 古城戶 崗山戶
K16 魯城戶
K17 孔屯戶 西城戶 舊城戶
K18 呂官戶
K19 林前戶 防西戶 林門戶
K20 管莊戶 大薛戶
K21 廣文戶
K22 小薛戶 陶樂戶 北公戶
K23 紙坊戶 董莊戶 防上戶 高莊戶 南宮戶
K24 星村戶 古柳戶 吳孫戶 東村戶 磨莊戶
K25 張曲戶 息陬戶
K26 西林戶 林西戶
K27 南宗派
K28 江西新建支 四川閬中支
浙江溫嶺支 浙江錢塘支
K29 清平孔莊支 廣東南海大瀝支
河南太康支
K30 江蘇吳縣與范縣支 河南新鄉花園村支
河南新鄉八里營支 廣東番禹支 定陶支
K31 廣西灌陽支 成武孔樓支 江蘇豐縣支
成武孔莊支 平陰孔家集支 壽光支
K32 牟平派
K33 浙江慈谿派 福建閩縣支
安徽徽州支 安徽舒城支
K34 浙江衢州派
K35 壽光濰縣支 肥城孔莊支 寇縣支
河北棗強與恩縣支
K36 鄆城支 四川大邑支 四川邛崍支
河北晉縣支 河南考城支
K37 江蘇武進支 長清支 河南濬縣支
德平南孔家莊支 德平西孔家莊支
K38 江蘇鎮江支 河南武安支 湖北新洲支
桓台孔家莊支 河南光山支
K39 山西陽城濟源支 浙江寧海支 安徽桐城支
K40 浙江婺州支 夏津支 浙江諸暨支
河北南宮冀縣支
K41 浙江平陽派
K42 河南郟縣派
K43 河南寧陵派
K44 河北獻縣派
K45 江蘇丹陽派
K46 嶺南派
K47 廣東南雄派 河南洛陽派
K48 江西臨江派
K49 湖南平江瀏陽派
K50 河南魯山派
K51 河南河洛派
K52待考 山東支 河北北京天津支 山西支 遼寧支
內蒙古支 吉林支 黑龍江支 江蘇上海支
浙江支 福建支 江西支 河南支 湖北支
湖南支 廣東支 廣西支 四川重慶支
貴州支 雲南支
K53待考 安徽支 陝西支 甘肅支
青海支 寧夏支
新疆支 台港澳支
K54 韓國高麗支
特點
一是女性族人、少數民族、外籍孔子後裔首次錄入世家譜,不僅有因通婚或生活所迫變更為回族、苗族、水族、哈尼族、景頗族、土族、東鄉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後裔, 還有旅居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地區的外籍後裔近四萬人;
二是信息量增加,以往只收入姓名,這次增加了性別、配偶、學歷等個人信息;
三是實現數位化,建立資料庫,並被賦予分類統計功能,對研究儒家學說及人口學、社會學、教育學等方面都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另外,在續修家譜過程中,尋得了失去聯繫的分布在台灣屏東、龍潭、桃園等地二百多年的九百多名孔子後裔,以及失散在山西昔陽和河南洛寧超過千年的兩支族人,此次全部被錄入新譜。
孔子世家譜簡介
孔氏全族之正式有譜,始於宋朝元豐甲子年間(公元1089年),迄今已歷九百餘年。在此以前也有族譜,不過只收長支,不及旁系。自康熙甲子年後規定:每逢甲子大修一次,每逢甲午小修一次。所謂小修,即將三十年內孔裔的生死變遷分別填造成冊作為大修的底冊,亦即為大修做準備。清代康熙、乾隆甲子年(即公元1684、1744年)都曾大修。自此以後,孔氏族譜命名為《孔子世家譜》。它最後一次大修是民國十七年,在曲阜孔府組成了以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任總裁的修譜籌備處,著手全國孔氏家族的合修家譜工作,歷時七年,完成了現存的從孔子至七十七代近兩千五百年的108卷家譜檔案。家族譜是古代譜牒的一種,它記述了家族始祖源起,受姓情況,對於研究家族,特別是人物、禮俗等均有重要意義。如《孔子世家譜》中的孔子年譜、孔子姓源考等對於研究孔子的學術思想和生平事跡就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孔子世家譜》共分為四集。一集,以孔子為卷一,以孔仁玉(孔氏中興祖)為卷二,孔氏六十戶則自大宗次第為60卷,每戶一卷(有的一卷又分幾冊),共為62卷;二集則自孔仁玉以後流寓共為34卷,列入除六十戶中興祖流寓的孔裔;三集則自孔仁玉以前流寓共為十卷,每卷人數多少不等,列入中興祖以前流裔的孔裔;四集則自上代失考者共為二卷,總共108卷。據《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子身後,單傳者七代,自第八代起才逐漸繁衍,至第九代始有兄弟三人,傳至第四十二代孔光嗣被孔末害死,篡位襲爵。十八年後,孔光嗣之子孔仁玉上書後唐明宗,孔末因而被誅,孔仁玉得以中興孔族,後世尊之為中興祖。孔末後裔從此稱為“偽孔”,不得入譜。北宋末年,第四十八代孔端友於高宗建炎三年,隨康王南渡,定居浙江衢州,謂之南宗。其弟孔端操留守林廟,金命權襲封衍聖公,謂之北宗。實際上南宗才是孔子的長支後裔,但後來南宗未再北返。然派分南北流,其間也曾有南宗、北宗為正宗地位之爭,直到明代弘治年間才由皇帝決定承認北宗為正宗。故合散為聚匯為一譜。
孔氏中興祖孔仁玉的後裔原分為二十派,傳到第五十六代時(明代洪武年間),因子孫繁衍日多,散居各地,於是合此二十派的各支派分為六十戶,迄今已有六百餘年。其中原來的長支為大宗戶,屬孔族內嫡系後裔。其餘各支為小宗戶,後者各有其名,如臨沂戶、孟村戶、道溝戶等。從此以後,由歷代皇帝先後欽定了按照行輩取名用字的序,從“希”字起孔家姓名為三字,中間字相同,其後一代一字,十分明確。先後字輩次序為: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興毓傳繼廣昭憲慶凡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其他姓氏也有行輩用字,但唯有孔、孟、顏、曾四姓用字相同,全國一律,不得含混,而唯有孔姓尤為嚴格,孔子後裔如不用此取名,不經更改,則不得入譜。所以,凡屬孔姓,只要用行輩取名,一看便知是孔子的第幾代子孫。這些孔裔與孔子的血緣關係應是一樣的,只是由於以長子長孫做為主幹的中心,其他支派才產生了相對的遠近。
又據《孔子世家譜》記載,現在的孔子嫡系近支,指的是曲阜十二府內的孔裔,俗稱“府門頭的”,在這些府里,衍聖公是長房長子長孫,稱為大宗。其他各府當然也有各自的長房長子長孫,稱為小宗,也是該府的承襲人。如孔德成就屬大宗戶內第七十七代的大宗。大宗戶與大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衍聖公府是六十戶之首的大宗戶。衍聖公是整個孔族的大宗,大宗有領導管轄本族的責任,即《禮記》所謂的收族除了上述的宗法組織外,他們收族的重要法門是修宗譜。通過修宗譜,達到“收宗合族”和“詳老系、聯疏親、厚倫誼、嚴昌紊、序昭穆、備遺忘”的目的。另外,按照宗法制度,修孔子家譜時,有六種人不準入譜,即義子、贅婿、再醮帶來之子,流入僧道者,乾犯、流入下賤者。
孔氏每次修譜時,為使譜系完整嚴格並能按時完成,制定了一整套規章制度和一系列組織機構。首先在修譜前下發條規,以公元1774年修譜為例,就有34條之多;除了條規,孔氏家族還以衍聖公府的名義頒布修譜凡例、榜示、告示、祝文、誓詞等;修譜時要“開館”、“祭祖”、分發格冊,嚴防冒認。為使重修的家譜不出差錯,在收回舊譜上一份不漏,如舊譜損壞或丟失,都必向族長報實稟明叩乞。說明原因。舊譜交回時,都由家庭族長印領。另外在入譜上,還有一系列條規,為入家譜,必須寫好呈請,懇準後方可入譜。在入譜上,如出現立嗣爭繼,冒宗亂真等問題,一律嚴加查辦。修譜時,設立的組織機構有:鑑定監修、提調、編次、掌收、校閱、譽錄、暫刊、收發、供應等。
由此可見,《孔子世家譜》所反映出來的孔族世系,既久遠又複雜,枝繁葉茂,同出一源,綿延二千五百餘年,但又十分細緻嚴密,它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給我們的工作有益的啟示,對待所存的歷史財富,不能只滿足於保存,而要“身在寶山識清寶”。在此,我們把《孔子世家譜》概括地介紹給大家,以期為專家學者和同行們研究我國的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經濟史、宗法制度等作出一點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