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素
管理會計原則主要受管理會計的信息特徵、目標以及假設的影響。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信息雖然都是企業管理當局提供的,但管理會計信息主要為企業內部管理階層服務,會計信息的製造者和使用者是統一的,社會沒有必要像規範財務會計信息那樣規範管理會計信息。管理會計信息帶有單個性的特徵,即只能為某一個特定的企業單位內部使用,而沒有社會性。這是管理會計原則得不到社會關注的根本原則,但是非曲直並不能說管理會計沒有會計原則。如果說財務會計原則具有統一性、強制性和法律性的特徵,那么管理會計原則具有單一性、可選擇性(即柔性)和自覺性的特徵。
會計目標是會計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對會計原則具有方向性的指導作用。管理會計目標可以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層次。基本目標是通過提供管理會計信息,協助管理當局作出具體改進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決策。具體目標是:通過提供規則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協助管理當局確定各項經營目標。通過提供決策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協助管理當局合理地配置經濟資源。通過提供控制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協助管理當局調節和控制經濟活動。通過提供評價考核業績所需要的會計信息,協助管理當局考核和評價各個責任單位的經營業績。管理會計原則是在管理會計目標的指導下制定的,是實現目標的規範或規則。管理會計人員在套用管理會計方法時只有遵循這些原則,才能實現管理會計的具體目標,進而實現其總目標。既然管理會計目標有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那么實現目標所遵循的原則也應該有基本原則(剛性原則)和具體原則(即柔性原則)。
會計假設是會計原則的前提和約束條件,管理會計假設一般有經營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委託代理關係等。這裡只討論管理會計主體假設和管理會計原則之間的關係。管理會計主體是在兼顧企業整體的條件下,主要以車間、班組、責任單位作為會計主體,來履行管理會計職能,實現管理會計目標。企業內部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職能部門和責任單位,這些部門和責任單位具有不同的職能和目標,它們所需要的管理會計信息各有不同,因而加工信息過程中遵循的原則就自然有差別,即企業內部各部門和責任單位,在遵循管理會計的一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各自部門、責任單位的職能、目標和管理會計方法的不同,又遵循著管理會計的具體原則,即可選擇的、自覺的柔性原則。
綜上所述,管理會計信息具有單個性,管理會計原則也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管理會計原則即有貫穿管理會計所有內容、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和責任單位都必須遵循的一般會計原則,即剛性會計原則;又有因企業內部各部門、責任單位的職能、目標不同,套用的管理會計方法內容不同而遵循的具體管理會計原則,也稱為柔性原則,從而形成一套有一定層次的,相互聯繫又相互獨立的管理會計原則體系。
原則體系
管理會計原則體系是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的研究中一般籠統地探討管理會計原則,認為管理會計包括三個層次:一是決策層次;二是決策支持層次;三是執行與控制層次。因此,管理會計原則體系應當圍繞決策與控制來分別界定。
一、有關決策的管理會計原則
(一)成本效益原則
指管理會計在各項決策過程中所決策項目取得的效益應大於該項目所發生的成本,即此決策項目必須為決策主體帶來淨效益。
(二)穩健性原則
指管理會計人員在對不確定因素進行決策時應保持適當的謹慎,以免因過於樂觀的估計給決策主體帶來損失。它包括不高估收益,也不低估費用,對於可能發生的費用及風險只做合理的估計。管理會計人員的決策存在許多風險,應貫徹謹慎性原則,合理預計費用與風險,儘量降低費用和化解風險,預警和防範風險的發生,提高決策主體的決策能力。
(三)客觀性原則
指管理會計人員能客觀地預測決策對象的活動,使決策產生的管理會計信息能客觀真實。這就要求決策依據的信息和決策運用的管理會計方法都要客觀。
(四)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是指管理會計信息要與使用人的決策有關。相關性強調三點:1.可預測性,即:根據相關的管理會計信息能預測未來的管理會計水平,或者說根據相關的信息,通過改善決策者的預測能力來影響決策;2.可反饋性,即:能夠將會計主體過去或現在管理會計的信息反饋給有關信息使用者或決策者,或者說通過統一或修正決策者原來的預期來影響管理會計決策;3.及時性,即:預測和反饋的資料必須是及時的,及時才能有用。及時性本身並不能使信息具備相關性,但是,不具備及時性的信息就不具備相關性。
(五)可靠性原則
可靠性是指管理會計報告的使用者能夠依靠或者能相信所報告的信息。管理會計信息的可靠必須建立在對該資料如實反映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提供的資料除應計量的交易或其他事項外,還應如實地反映會計信息準備反映和應當反映的管理會計事實。
管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提供管理會計信息的人依據正確的理論,運用科學的方法,站在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場上反映。可靠性可以有定性的判斷和定量的描述,不同的管理決策對可靠性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定量描述上對精確程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六)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是指在決策時可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這樣,對同一問題可既有質的判斷,又有量的確認。對不同的決策項目,在質和量的判斷上可有所不同,但對每一項目都要有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是相輔相成的,定性分析離不開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也離不開定性分析。
(七)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是指在提供管理會計信息時,不僅在時間上有要求,在範圍上也要求管理會計信息必須具有充分反映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說,單位的會計人員對經濟活動有重大影響的因素應分清主次,對重要的信息需要重點處理、重點對待。重要性應從質和量兩方面進行判斷。重要且相關又可理解的信息,應具有更高的質量特徵。
(八)綜合性原則
管理會計決策時,要求所劃分的責任中心和規定的考核指標要符合各責任中心的實際,具有一定的綜合性,要能夠比較全面、完整地反映責任中心所承擔的經濟責任。如在責任指標的綜合性方面,一般可設定效益、消耗和資金等相應的配套指標。其中,效益指標應通過內部利潤、利潤率、淨收益和淨收益率、報酬率、邊際效益和邊際效益率來反映;資金指標可通過貨幣資金、材料資金、成品資金、債權債務資金以及其他資金占用的時間和周轉次數來反映。
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中系統性、綜合性、全面性較強的管理活動。企業在管理會計中只有貫徹綜合性原則,才能克服由於考核指標單一而忽視工作中其他方面的傾向,保證企業總目標的實現。
(九)反饋性原則
管理會計要根據各部門反饋的信息做出決策。1.對各管理部門已達到的目標、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等進行考核,了解其目標完成情況;2.檢查是否有不可控因素反映到管理範圍中來;3.根據反饋回來的信息隨時調整各責任中心的可控範圍等,所有這些都要求管理會計中貫徹反饋性原則,反饋的信息必須可靠、準確和講求實效。
(十)適應性原則
企業內部管理會計部門在劃分管理中心,規定管理中心的考核指標時要與外部環境相適應。若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管理會計部門就要隨時、準確地調整各管理中心的管理範圍和考核指標。要進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會計部門必須將企業內外各有關因素結合起來,並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和確認變化了的情況以及各方面的要求,來確定管理範圍等。同時,管理會計的適應性原則還表現在管理會計必須與國民經濟的巨觀決策(如政府的方針、政策等)相適應,即管理會計決策既要符合國家的政策法令,還要適應人們道德規範等。只有這樣,管理會計才能正常、順暢地起作用,才能保證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國家目標相一致。
(十一)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管理會計在考慮選擇最優方案時,既要從目前利益出發,又要考慮將來的利益,兩者要同時兼顧,不可偏廢。若只顧短期利益,就有可能使企業畸形發展;反之,若只考慮長期利益則有可能使企業經營困難,職工意見增多,從而使企業無法進行屬於長期收益的投資。
(十二)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是指管理會計信息可與其他會計單位的相似信息相比較,並可與同一會計單位不同時期的相似信息相比較。這就要求管理會計信息既具有同一的基礎又具有一致的內涵,從而便於使用者使用。同時,可比性也是國家和單位為實施巨觀經濟管理對會計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括統一性和一貫性兩個方面的內容。統一性是發揮管理會計信息在巨觀經濟管理中的價值的必要條件。一貫性是指管理會計信息在時間上前後各期必須連貫一致,可以互相比較。
(十三)模糊性原則
模糊性是指由於價值運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和人為的非客觀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會計信息的不精確。管理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是日常會計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此信息的使用者在進行管理會計決策時,則要求會計信息精確無誤。雖然管理會計信息的模糊性是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但也能在一定範圍和一定程度上改變或控制,因此,只要通過研究認識其規律,尋求有效控制模糊的途徑,就能夠使管理會計信息既經濟又可靠。
二、有關控制的管理會計原則
(一)可控性原則
這是指責任中心只能對其職權範圍內可以控制的經濟活動負責。這就要求企業把經濟責任同管理權和決策權銜接起來,做到運用、管理、指揮、負責統一,並且儘可能使各項經濟責任數量化,能夠直接用會計方法進行核算和考核。當然,由於各責任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很難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標“,有經驗的成本會計師和經理人員認為,一個項目是可控制還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確定”,只能從控制的程度、時間、空間等來考核。
從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標分為兩類:
一是責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標;
二是責任中心通過採取措施,對其有一定影響的指標。
從時間上看“,時期的構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內不能控制的指標,在較長時期看來是可控制的,如折舊費。過去不能控制的指標,現在卻是可控的,同時,現在可控的指標在將來有可能變成不可控的指標。
從空間上看,某指標是否可控,隨責任層次、責任中心的不同而異。例如“,機器的保險成本對生產部門經理而言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對於保險部門經理這確實是可控制的。”上層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層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層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層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來說,同一指標在較低管理層次不可控制,而在較高層次則可以控制,在同一責任層次上平行的職能部門之間也會有這一責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標,而在另一責任中心則變得可控的情況。因此,要求各責任中心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不同的可控範圍,使經濟責任同經濟管理權、經營決策權統一起來,按誰使用、誰負責、誰管理的原則進行考核。這一點對具有雙重責任性質或者是涉及兩個以上責任中心的經濟事項更為重要。
(二)責權效利相結合原則
為保證責任目標的實施,必須在各責任中心分工負責的範圍內給予一定的管理許可權,同時,為了保證調動各責任層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經常對各責任中心的工作實績進行考核,並進行成果評價,使各責任中心的經濟利益與其貢獻大小掛起鉤來,根據責任目標的完成情況獎勵責任者。因此,在管理會計中責任、權力和利益是統一的、一致的。“責”是關鍵“,權”是保障“,效”是標準“,利”是動力。貫徹責權效利相結合原則,應特別注意責任的不可轉移性,即責任應當明確、肯定,不能任意轉移。具體包括兩層含義:同層次中只有一個責任中心,就由該中心負責,不得(能)轉向其他中心;上下層次間也不能互相推諉責任。即上層次的責任中心要對自己及所屬的下層次的責任中心負完全責任。如某一分廠廠長對該分廠的全部經濟活動負責,而某一班組長只對這一班組可控的經濟活動負責。
(三)靈活性原則
一方面是指獲取用於生成管理會計信息的資料來源渠道具有多樣性,它既包括來自企業內部的資料,又包括來自企業外部的情況;另一方面是指對資料的管理方法具有靈活性,應針對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會計管理方法。
(四)可理解性原則
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會計信息必須是簡單明晰、通俗易懂、便於各類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會計信息應根據不同信息使用者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於決策的不同,適時地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五)例外管理原則
例外管理原則是指企業主管人員應負責處理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涉及全局性的重要問題,而將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讓下級管理人員去處理。這裡“例外”事項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1.從質的方面看,對某一責任中心關係比較大、性質比較嚴重、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可作為“例外”事項管理。2.從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責任目標管理中,差異(包括正差異和負差異)較大的因素,作為“例外”事項管理;另一方面差異雖未超過規定標準,但長期在限度的一側徘徊,凡統計數字在標準的某一側連續出現七次以上,應視為控制不嚴或標準失效所致。3.從時間觀點看,重要的問題隨時作為“例外”管理。
三、有關決策與控制共同的管理會計原則
(一)可操作性原則
指管理會計採用的各種方法與技術應儘可能簡易可行,便於操作,能為大多數管理會計人員所掌握。對於能夠準確定量的資料應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儘可能由計算機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術對不同層次管理會計人員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會計人員應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術。
(二)及時性原則
指決策依據的信息與決策的執行應能夠及時滿足經營管理對決策的需要。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及時進行決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時進行控制。財務會計中更強調信息處理的真實,管理會計中更強調決策與控制的及時。
(三)整體性原則
責任中心的劃分與考核,要以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劃分責任範圍時,要做到層層有責任,事事有人管,一方面要防止重複;另一方面要防止無人負責區的出現。即:把企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從縱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層層負責,其組織層次每升高一級,責任也增大一級,各責任中心隨時提供其業績完成情況,直到最高層次;每一責任中心還要負責、檢查其下屬的業績,最高層次承擔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部責任;從橫向上看,各責任中心要接受橫向責任中心的管理、控制。這樣,由縱橫責任鏈交織成責任網,以明確各自的經濟責任。
(四)一致性原則
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利益、企業利益與各責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二是決策與控制的程式及方法應保持前後一貫,便於決策的制定及執行;三是各項指標的計算口徑、考核評價業績的標準要前後一致,否則會使決策及其執行偏離客觀真實的基礎,導致決策失誤,使各責任中心目標與企業整體經營目標脫節。
(五)可驗證性原則
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決策依據的信息本身要能夠被驗證;二是做出的決策在執行中能夠被檢驗。貫徹可驗證性原則,可以判斷決策信息的相關性和準確性,便於找出差異和進行差異分析。可驗證性既是決策的原則,也是對決策結果執行情況進行考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