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學與經學:中國數學新史》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朱一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算學與經學:中國數學新史
- 作者:朱一文
- 出版時間:2023年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ISBN:9787100224116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
內容簡介
數學(古時稱“算學”)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學科。清末以來,隨著現代數學的傳入,中國古代的諸多數學傳統均失去了現實的實用價值。近代學人李儼(1892-1963)、錢寶琮(1892-1974)以現代數學方法整理中國古代數學遺產,開創中國數學史學科。自此以後,國內外學人紛紛以此為業、撰著數史名篇,是為舊史。
《算學與經學:中國數學新史/中大哲學文庫》另闢蹊徑,以前人研究不多的儒家經典中的數學文獻為基礎,通過詳盡分析揭示出中國儒家自南北朝起逐漸形成的獨立算法傳統,與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算家傳統並立於學官。作者進而以算學與經學之關係為視角,梳理儒家算法傳統興起、發展與衰落之全過程,進一步揭示禮學、易學、西學、考據學等與算學之互動,為“算為六藝之一”給出一個新的註腳,是為新史。
圖書目錄
序
第一章 中國數學史研究的史料、問題與方法
一、輝格解釋
二、文獻史料
三、古為今用
四、實作轉向
第二章 鄭玄與《九章算術》
一、鄭玄引《九章算術》以注經
二、鄭玄以《九章算術》注經的歷史語境
三、鄭玄以數學注經的歷史影響
第三章 南北朝數學的分途與合流
一、南北傳統算學的分途與合流
二、經算的興起與算學的再次分途
三、重述南北朝算學史
第四章 初唐的學術與政治
一、李淳風生平
二、李淳風對晉朝律歷體系的態度
三、李淳風對前史律曆志的態度
四、李淳風的律歷體系
五、初唐學術與政治之關係
第五章 初唐的算學與儒學
一、賈公彥算法
二、孔穎達等算法
三、甄鸞撰、李淳風等注釋《五經算術》
四、兩家算法之觀念與制度基礎
五、初唐數學與儒學之關係
第六章 朱熹的數學世界
一、朱熹的數學實作——以《儀禮經傳通解》為例
二、朱熹的數學觀
三、宋代數學與儒學之關係
第七章 宋代的算學與易學
一、大衍筮法與大衍總數術
二、河圖洛書與中國數學起源論述、縱橫圖
三、宋代數學與易學之關係
第八章 明清之際的數學、儒學與西學
一、《同文算指》與西方筆算的傳入
二、黃宗羲的數學、禮學與西學
三、方中通的數學、易學與西學
第九章 清中葉以降的算學與考據學
一、 《數書九章》編入《四庫全書》之過程
二、 《測圓海鏡》編入《四庫全書》之過程
三、 清儒對《禮記•投壺》之研究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朱一文,1981年生,上海人。科學技術史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專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數學史,近年來著重研究中國古代數學與儒學的關係史、數學史研究方法論、數學哲學與數學編史學等理論議題。在國內外哲學、科學史學術刊物發表獨著中英文論文30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等國家項目3項,相關研究成果獲得國際數學史學會頒發的蒙特卡獎(Montucla Prize)提名(2017年)、中國數學史學會頒發的青年優秀論文獎(2017年)和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成果獎(2020年)。
序
作為一門學科的數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在這個星球上的各個角落開花結果;與之相對,作為一門學科的數學史研究僅有100多年的歷史。清末以來,李儼、錢寶琮兩位先生以現代數學方法整理中國古代數學遺產,開創了現代中國數學史研究。20世紀50年代以來,尤其是80年代之後,中國數學史研究受到了海內外學者的空前關注,在李、錢二老的基礎上取得了極其豐碩的研究成果。21世紀以來,作為中國科學史研究方向的中國數學史面臨學科重新定位的問題:國內的研究傾向於使之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以與國史研究互補;國外的研究則傾向於使之成為世界數學史的一部分,以與數學哲學、科學哲學互補。從現有的研究來看,數學史具有豐富多樣的研究取向,足以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基礎,而中國數學史則是世界數學史研究中足以與其他數學文明比肩的華麗篇章。
我自幼喜歡數學,中學時期就讀過一些數學史的科普讀物,大學時雖然學的是材料專業,但是對數學的興趣不減。2005年起,我在上海跟隨紀志剛先生攻讀碩士學位,通過“百雞問題”初步領略了中國數學史的全貌。2008年起,我在北京跟隨郭書春先生攻讀博士學位,終於意識到中國傳統數學的籌算特色,進而力圖論證宋元時期中國數學符號化與文本化的重要意義。自2011年底至2013年底,我在法國巴黎跟隨林力娜先生做歐盟“古代世界的數學科學”科研項目的博士後,發現了儒家經典中的數學文獻,明白中國數學傳統具有多元性,嘗試從理論層面思考中國數學史議題。2013年12月至今,我在中山大學哲學系工作,受到鞠實兒、陳少明、梅謙立、張永義等多位先生的影響,開始以中國主流學術史的一部分來理解中國數學史,並反思數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迄今為止,我在此方向上已經發表了二十幾篇文章,感到差不多可以從算學與經學關係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國數學史。因此,我從去年開始著手本書的寫作,至完成時花了約一年時間。
成書於漢代的《九章算術》無疑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數學經典。因此,學術界一般認為以《九章》為首的十部算經代表了中國傳統數學的主流,並且廣義地說屬於儒學的一部分。這一看法其實只在模糊的意義上成立。所謂主流,僅限於狹小的算學領域內部而言,無法擴大至中國古代其他活動中所實作的數學知識;所謂屬於儒學,亦僅限於某些論述層面而言,無法從學理層面切實達到。自漢儒鄭玄引《九章》註解儒家經典始,歷經魏晉南北朝學術之演進,諸儒在註疏儒經的過程中發展出一套與《九章》不同的數學系統,是為儒家算法傳統。《九章》之學以“問題+術文”為文本特徵,以籌算操作為實作之過程;諸儒之學僅附於註疏之下,不明確數學問題,且其算法以文字敘述為依託,不以籌算為工具。因此,雙方在發展數學的文本語境與實作數學的物質工具上都不相同,實為兩種數學傳統。就主流而言,諸儒之學可能是古代讀書人普遍學習的數學;就學理而言,諸儒之學而非《九章》之學才是儒學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把《九章》之學視作高深數學,把諸儒之學視作普遍數學,則後者不僅拒絕前者,而且其地位竟然遠在前者之上。這一情形實屬奇特,非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無法理解。隋唐國子監算學與儒學同立於學官,故儒家與算家算法傳統並立,而諸儒之學高於《九章》之學。自此以後,雖歷經宋明學術及西學傳入之演進,但兩家算法傳統之基本格局不變。清末現代數學傳入,中國古代多元的數學傳統都被統一納入現代數學的解釋之中,從而失去了其實用價值。這既是中國傳統數學的終結,亦是李、錢二老以現代數學整理古代遺產的發端。縱觀中國數學史,其多元傳統折射出歷代學人對於數學本質的理解並未達成完全之共識。故以此統而論之,我們可以說中國數學乃至數學的本質具有混雜性。
朱一文
202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