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馬

箏馬,亦稱箏柱、馬子、雁足等。在歷代的一些詩詞歌賦中,我們還可以見到箏馬的其他一些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箏馬
  • 時代:南朝
  • 出處:《和彈箏人》
  • 作者:梁元帝
簡介,注釋,

簡介

南朝梁元帝蕭繹喜箏,並善於與彈箏人結交,他作有《和彈箏人》一詩,曰:“瓊柱動金絲,秦聲發趙曲。流徵含陽春,美手過如玉。”梁·沈約有《詠箏》詩一首,稱箏柱為“玉柱”,詩如下:“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傳。……”唐代王涯在《宮詞》一詩中寫道:“箏翻禁曲覺聲難,玉柱皆非舊處安。”宋代詞人張先在其詞《菩薩蠻》中也稱箏柱為“玉柱”,曰:“……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①清代《止庵詩外集·詠箏詩》中則曰:“神遊玉柱金蘭外,心醉燈紅酒綠中。”也有稱箏柱為“玫瑰柱”的,如明·王廷陳《聞箏》一詩中,就有如下美句:“雁促玫瑰柱,鶯喧錦銹筵。”
古箏作為有箏馬的彈撥樂器,箏馬秩序井然的排列猶如排成一字的雁陣,增加了樂器的美觀,顯得典雅大方。常見的箏馬在形狀上,有鏟幣形、人字形、葫蘆塔形等等。它們按照一定的次序、距離要求排列起來。箏馬的高度是不盡相同的,有高有矮。由於古箏面板呈微拱形狀,所以箏馬的安排有一定的講究。比方你現在坐在一架古箏的前面,距離你最近的高音部位的箏馬要稍微高一些,距離你最遠的低音部位的箏馬也要高一些,而中音部位的箏馬相對矮一些。這種高度的排列順序是不能打亂的,尤其是在進行運輸時,我們往往有必要將箏弦放鬆,甚至將箏馬卸下來,以免運輸過程中由於碰撞導致箏弦的崩斷。在有必要卸下箏馬之前應該首先作標號,以免在裝載箏馬時將安裝順序顛倒。很明顯,若是將箏馬的順序給弄顛倒了,就會影響古箏器體本身的美觀,也會影響自己的演奏(箏馬正確排序時,箏弦的面也與面板一樣,呈微拱狀;而將順序打亂時,往往會看出箏弦的面會高低不平)。
再從有效弦長②角度來分析。比方說你現在坐在一架古箏前面,距離你最近的是高音區,而離你最近的一條弦的有效弦長最短,由古箏的高音區向低音區看去,箏弦的有效弦長是依次遞增的,箏弦由細向粗變化,音高也由高向低變化。不僅僅是箏弦的有效弦長呈遞增式變化,相鄰兩個箏馬之間的距離在總體趨勢上也是呈遞增變化的。在安排箏馬時,一般最里一弦箏馬距離前岳山約15cm到16cm為宜,第二弦的箏馬與第一弦箏馬在直線上的距離最小,相隔1cm為宜③,往後幾條弦的箏馬之間也應該保持1cm為宜;到了中音區,箏馬之間的距離就要大一些了,2cm為宜;次中音區箏馬之間的距離再大一些,一般為2.5cm-3cm之間;而低音區則最大,有距4cm者,最末幾根箏弦箏馬之間的距離為5cm。俯視時,所有箏馬呈弧形排列,非常美觀。

注釋

①全詞如下: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②有效弦長指的是箏馬與古箏前岳山之間的弦長(距離),古箏的樂音由這一部分(段)弦發出。
③這裡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即第二弦有效弦長與第一弦有效弦長之差為1cm,而並非指的是兩個箏馬間距為1cm,關鍵在於“直線”二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