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顧頡剛先生書》是錢玄同所著作品,出自於《錢玄同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顧頡剛先生書
- 作者:錢玄同
- 作品出處:錢玄同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頡剛先生:
先生所說“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一個意見,真是精當絕倫,舉堯、舜、禹、稷及三皇五帝、三代相承的傳說為證,我看了之後,惟有歡喜讚嘆。希望先生用這方法,常常考查,多多發明,廓清雲霧,斬盡葛藤,使後來學子不致再被一切偽史所蒙。我從前以為,堯、舜二人一定是“無是公”、“烏有先生”。堯,高也;舜,借為俊,大也(的作“帝俊”),“堯”、“舜”的意義,就和“聖人”、“賢人”、“英雄”、“豪傑”一樣,只是理想的人格之名稱而已。中國的歷史應該從禹說起,各教都有“洪水”的傳說,想來是實有其事的,大概洪水以前便全無歷史可稽了。堯、舜這兩個人,是周人想像洪水以前的情形而造出來的,大約起初是民間的傳說,後來那班學者便利用這兩個假人來“托古改制”。這類把戲,其實早被韓非戳破了,只因秦、漢以後的學者太無見識,糊裡糊塗地相信這是真人真史,直到作,才把它弄明白了。今讀先生之論,證以和兩詩,方知連禹這個人也是很可疑的了。王靜安說是西周中葉宋國人的作品,此說我不以為然。王氏不信衛宏以為商詩之說,固然不錯;以“景山”及人名、地名、用語、稱名等等證明它是宋詩,尤為卓識。但王氏所舉與“語句相襲”的、、、、、、、諸周詩,雖舊說以為宣、幽時代的作品,然我卻不敢貿然相信。況王氏又說:“其為襲、,抑、襲,或二者均不相襲而同用當時之成語,皆不可知”,則王氏本未嘗以此等詞句相像為是西周時詩之證。但王氏又說:“之襲,則灼然事實。夫魯之於周,親則同姓,尊則王朝,乃其作頌不摹而摹,蓋以與宋同為列國,同用天子之禮樂,且之作,時代較近,易於摹擬故也。”因此斷定:“蓋宗周中葉宋人所作以祀其先王,正考父獻之於周太師,而太師次之於之後,逮既作,又次之於後。”他這種證據是不能成立的。他說襲之為“灼然事實”,大概是根據“公子奚斯嘗睎正考甫矣”一語,所以他斷定“徂徠之松,新甫之柏”是擬“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但楊雄這種話實在沒有做證據的價值。其他什麼“同為列國”,什麼“同用天子之禮樂”,什麼“時代較近”,更是臆測無據之談。蓋王氏雖不信衛,但極信“正考甫校(王氏讀為‘效’,解為‘獻也’)於周太師”之說。我卻以為這句話也不可輕信,因為用了“太師”和“校”這些字樣,很有漢朝人的色彩。據我看,還是說是宋襄公時的詩的話比較地近情。因為中誇大之語甚多,極與相像。魏源因有“荊舒是懲”及有“奮伐荊楚”之語,說,“召陵之師,為中夏攘楚第一舉,故魯僖、宋襄歸侈厥績,各作頌詩,薦之宗廟”,其說似乎有理。還有一層,文筆非常之暢達,實在不像東周以前的作品。我這意見,雖與王氏不同,然對於先生“商族認禹為下凡的天神,周族認禹為最古的人王(有天神性的)”這個意見並無衝突,而且我這種講法,與先生所說“可見是西周作品,在之前,還不曾有禹一個觀念”的話尤覺契合。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錢玄同(1887年9月12日—1939年1月17日),初名師黃,字德潛;留日期間改名夏,字中季;後改號玄同、疑古。浙江吳興人。近代中國傑出的學者、教育家和啟蒙思想家。編者簡介張榮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近世中國學術史、中國史學史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