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祿姓為少數民族蒙古族姓氏,多為蒙古貴族。其姓氏起源有二:一為出自元代地方行政長官的官稱答祿花赤,答祿為蒙古語“掌權、執政、鎮守”的意思;二為出自蒙古乃蠻部首領奈曼·抄思,是成吉思汗時期的名將,因其號稱答祿,其後裔遂以此為姓。答祿氏後裔後多漢化為答、達、魯、祿等姓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答祿姓
- 讀音:dá lǔ
- 淵源:官職答祿花赤
- “答祿”:蒙古語“掌印”、“執權“之意
簡要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歷史名人,
簡要介紹
答祿[答祿、達魯,讀音作dá lǔ(ㄉㄚˊ ㄌㄨ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出自元朝時期官職答祿花赤,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答祿花赤,亦稱答祿哈乞、達魯花赤,是蒙古和元朝時期的地方行政長官官稱,為所在地方、軍隊和官衙的最大監治長官。
“答祿”是蒙古語“掌印”、“執權”、“鎮守”之意,“花赤”是蒙古語“之人”之意。“答祿花赤”通古斯語為daruqai的音譯,源出古突厥語的巴思哈(basqaq),即“鎮守者”、“掌印的人”、“監治長官”之意。
蒙古在征服許多其他民族和國家後,無力單獨進行統治,便委付當地統治階級人物治理,派出答祿花赤監臨,位於當地官員之上,掌握最後裁定的權力,以保障蒙古大汗和貴族的統治。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就設有這一官職。征金戰爭中,成吉思汗曾任命西域人札八兒火者為黃河以北鐵門以南都答祿花赤。蒙古西征,占領歐亞大片土地,在重要地區和城鎮,都設定答祿花赤。花剌子模都城撒麻耳乾,曾由契丹人耶律阿海任答祿花赤。宋理宗趙昀寶祐五年(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元憲宗派剌真駙馬之子乞?赴斡羅思任答祿花赤,籍戶口,收賦稅,簽發兵丁,權力極大。
元朝以後,各級路、府、州、縣和錄事司等各級地方政府,都設定有答祿花赤官職,雖然品秩與路總管、府州縣令尹相同,但實權大於這些官員。元朝政府設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長官司,也設答祿花赤。兼管軍民的安撫司,大都設有此職。各投下分邑的答祿花赤則由各該諸王駙馬委派自己的陪臣充任。
在蒙古軍和蒙古探馬赤軍一般不設答祿花赤。其他各族軍隊除特殊情況外,都在元帥府、萬戶府、千戶所設答祿花赤以監軍務,品秩與元帥、萬戶、千戶相同。
元朝皇室、各斡耳朵和諸王駙馬擁有編戶齊民之外的私屬人戶(打捕鷹房諸色人匠等怯憐口),各設總管府或提舉司管理。這些府、司照例都設有答祿花赤。元朝政府與重要財政收入有關的官衙,如規運所、運糧提舉司、茶園提舉司、栽種提舉司以及各種寶鈔庫,皆設此職。設答祿花赤的還有御藥院、行御藥局、回回藥物院、監造金玉寶貝官、御衣局、尚衣局、掌管大寺院財務的各總管府、營繕司、提舉等司。
在元朝,答祿花赤品秩最高曾達到正二品(大都、上都答祿花赤,後降為正三品)。品秩最低的是路府治所的錄事司答祿花赤,正八品。在重要地方和軍隊還設有副答祿花赤。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元朝政府正式規定,各路答祿花赤由蒙古人充任,總管由漢人、同知由回回人充當。之後,漢人作答祿花赤的,便解除官職。在缺少蒙古人時,允許由“有根腳”(門第高貴)的色目人充任。此職的設定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性質,經常因答祿花赤的暴虐無度和貪婪引發各類造反。
在答祿花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答祿氏、達魯氏,世代相傳,後多漢化為單姓答氏、祿氏、達氏、魯氏、印氏、權氏、官氏等。
第二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之部將奈曼·抄思,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蒙古族答祿氏,亦稱達魯氏,始於元朝蒙古族,始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時的部將奈曼·抄思。
奈曼·抄思,公元1204~1248年,號稱答祿,著名的蒙古乃蠻部首領,通古斯語讀音為Tcho'os。其先祖奈曼·泰陽、祖父奈曼·曲書律(屈出律)、父親奈曼·敞溫世為乃蠻部首領。
元太祖成吉思汗舉兵征討不庭時,奈曼·曲書律失其部落,奈曼·敞溫逃奔契丹後逝世。當時奈曼·抄思年齡尚幼,與其母跋涉間行,後歸於元太祖,奉為中宮旨侍衛宮掖(宮廷中的旁舍,為妃嬪們居住的地方)。
奈曼·抄思年至二十五歲時,即跟從成吉思汗四處征伐,在宋理宗趙昀紹定二年(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六年,公元1229年)農曆9月進攻金國代、石二州的戰鬥中,他不避矢石,每戰必先,在雁門之戰中奮勇,屢捷。
後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命四弟拖雷平定金國,奈曼·抄思執銳以從,與金兵作戰時所向無敵。南宋寶慶七年(金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兵次鈞州(今河南禹縣),金兵壘於三峰山,奈曼·抄思觀察到其營壁不堅,於是在雪夜之半領精騎進行突襲,金兵驚擾,拖雷遂率大軍乘勢擊之,一舉攻克三峰山,盡殲金國精銳軍隊。
孛兒只斤·拖雷將奈曼·抄思之功報於汗廷,元太宗下旨以湯陰縣黃招撫等一百一十七戶賜之。當時奈曼·抄思力辭不受,復賜以男女五十口,宅一區,黃金鞶帶、酒壺、杯盂各一。奈曼·抄思推辭不了,乃受之。
在蒙宋聯軍滅亡金國的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公元1234年),奈曼·抄思以忠誠不二,驍勇善戰,率部征戰之功,被元太宗封為萬戶,與內侍胡都虎、留乞簽起西京等處軍人征行及鎮守隨州。他努力招集民戶,每千人以官一員領之。
南宋嘉熙元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台九年,公元1237年)農曆7月,奈曼·抄思奉旨調軍,得西京、大名府、濱州、棣州、懷州、孟州、真定府、河間府、邢州、名州、磁州、威州、新州、衛州、保定府等府州軍四千六十餘人,統之。後移鎮隨州、潁州、信陽。
元朝著名詩人乃賢作有《答祿將軍射虎行》的詩篇,就是專門稱讚奈曼·抄思的,其注說道:“答祿將軍,世為乃蠻部主。歸國朝,拜隨潁萬戶。平金有功,事載國史。其出守信陽,射虎之事尤偉。曾孫與權舉進士,為秘書郎官,與余雅善,間言其事,因征作歌。虎既剖,簡明鏃正貫於心中。”
南宋淳祐八年(大蒙古國庫裕克汗貴由四年,公元1248年)農曆1月,奈曼·抄思在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病逝,終年四十四歲。
在奈曼·抄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名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抄氏,明朝中葉以後基本上融入漢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也有後裔仍為蒙古族人,並以其稱號為姓氏者,稱答祿氏,亦稱達魯氏,世居蒙古奈曼(今內蒙古通遼奈曼旗)。
清朝中葉以後,答祿氏多冠漢姓為答氏、達氏、魯氏、祿氏等。
歷史名人
答祿·別的因:(公元1229~1309年),蒙古族。著名元朝大臣。
答祿·別的因是蒙古乃蠻部塔陽罕(太陽汗)之弟屈出律的四世孫,奈曼·抄思(公元1205~1248年)之子。官至台州路(今浙江沿海地區)達魯花赤。他生有四子,其中有二人未仕。
答祿·孛蘭奚:(生卒年待考),蒙古族,答祿·別的因之長子。著名元朝官吏。
答祿·孛蘭奚為蒙古乃蠻部塔陽罕(太陽汗)之弟屈出律的五世孫。他承襲其父答祿·別的因之蔭,成為宣城縣達魯花赤,官秩為七品。
答祿·守禮、答祿·守恭:(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著名元朝官吏。
答祿·守恭、答祿·守禮兄弟為蒙古乃蠻部塔陽罕(太陽汗)之弟屈出律的五世孫,分別為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元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進士。
答祿·與權:(公元?~1378年待考),蒙古族,字道夫,答祿·守禮之侄。著名明朝御史大夫。
答祿·與權為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進士。先仕於元朝,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後歸附大明王朝,寓居於河南永寧。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答祿·與權被起用為秦府紀善,後改御史。當時答祿·與權請重刊律令。當盱眙民眾進貢瑞麥時,答祿·與權請薦宗廟。明太祖朱元璋說道:“以瑞麥為朕德所致,朕不敢當。其必歸之祖宗。御史言是也。”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答祿·與權出為廣西按察僉事。還未出行,又復為御史。答祿·與權再次上書請祀三皇。明太祖下禮官議,遂並建帝王廟。
答祿·與權派遣使者巡視歷代諸陵寢後,定製為設守陵戶二人,三年一祭,其制皆由此始。又請行禘禮,議格不行。改翰林修撰,坐事降典籍,尋進應奉。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答祿·與權以年老致仕,不久病逝於家中。
答祿·與權參照周禮所制定的禘禮,直至明朝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始確定下來,此後成為明王朝禘禮之典。答祿·與權著有《答祿與權文集》一卷五冊。
註:
禘禮,即古制中的諦祭,周禮規定五歲一禘,是古代一種國家級祭祀禮儀。在禘禮中,帝王國君代表全民祭祀天地、祖先,為大典,儀式非常隆重。帝王國君在禘禮期間,不得回內官,必須清心寡欲,認真反省自己的言行和國策,並需要齋戒沐浴。
明朝以來,禘禮的祭祀典禮議程共分十三項,分別為:肅立雅靜、鳴銃、獻貢品、敬香、擊鼓撞鐘、奏樂、獻酒、敬酒、恭讀祭文、全體肅立行禮、唱頌歌、跳祭舞、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