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戶部崔侍郎書》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戶部崔侍郎書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答戶部崔侍郎書
侍郎院長閣下:戶部牒中奉八月十七日書,具承康寧,喜與會。並別睹手翰,訪敘綢繆,何眷好勤勤若此之不替也,幸甚幸甚。首垂問以鄙況,不足雲,蓋默默兀兀,委順任化而已。次垂問以體氣,除舊目疾外,雖不甚健,亦幸無急病矣。次垂問以月俸,月俸雖不多,然量入以為用,亦不至凍餒矣。又垂問以舍弟,渠從事東川,近得書,且知無恙矣。終垂問以心地,此最要者,輒梗概言之。頃與閣下在禁中日,每視草之暇,匡床接枕,言不及他,常以南宗心要,互相誘導。別來閒獨,隨分增修,比於曩時,亦似有得,得中無得,無可寄言。來書雲“粗示可乎”,斯不可也。又知兵部李尚書同在南宮,錢、蕭二舍人移官閒秩,退朝之暇,數獲晤言,每話舊遊,輒蒙見念。此蓋君子久要之心,不為榮悴合散增減耳。而不佞者,又何幸焉!然自到潯陽,忽已周歲,外物盡遣,中心甚虛。雖賦命之間,則有厚薄,而忘懷之後,亦無窮通,用此道推,頹然自足。又或杜門隱几,塊然自居,木形灰心,動逾旬月。當此之際,又不知居在何地,身是何人,雖鳥集於前,枯柳生於肘,不能動其心也,而況進退榮辱之累耶?又思頃者接確論時,走嘗有言薦於執事云:“心與跡多相戾,道與名不兩立,苟有志於道者,若不幸於外,是幸於內。”猥蒙嘆賞,猶憶之乎?今之身心,或近是矣。退思此語,撫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前月中,長兄從宿州來,又孤幼弟侄六七人,皆自遠至,日螢韻食,歲有粗衣,饑寒獲同,骨月相保,此亦默默委順之外,益自安也。況廬山在前,九江在左,出門是滄浪水,舉頭見香爐峰,東西二林,時時一往,至如瀑水怪石,桂風杉月,平生所愛者,盡在其中,此又兀兀任化之外,益自適也。今日之心,誠不待此而後安適,況兼之者乎?此鄙人所以安又安、適又適,而不知命之窮、老之至也。院長公望日重,啟沃非遙,仰惟勉樹勛名,勿以鄙劣為念。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