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問》是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友問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
- 文學體裁:詩
作品原文,題解,注釋,作者簡介,賞析,
作品原文
大圭①廉②不割,利劍用不缺;
當其斬馬時,良玉不如鐵③。
置鐵在洪爐,鐵銷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燒不熱④。
君疑才與德,詠此知優劣⑤。
------作者白居易
題解
人有了優良的道德品質,才能具有政治上的堅定性,也才能經受住各種嚴峻的考驗。
注釋
背景:當指元稹。《元氏長慶集》有《詠寶劍》詩;“莫邪(寶劍名)無人淬(蘸水磨礪),兩刃幽壤鐵。……圭壁無卞和(楚玉工之識玉者),甘與頑石列。……鏡懸奸膽露,劍拂妖蛇裂。珠玉(一作生)照乘光,冰瑩環座熱。此物比在泥,斯言為誰發?於今盡凡耳,不為君不說。”與白居易此詩一問一答,十分密合,白詩蓋以要經得起鍛鍊考驗之語勉勵元稹,至於大圭、寶劍之譬,則為隨事設喻,讀者不必強尋所指,以辭害意。
①、大圭:是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形狀狹長而銳上,略似劍葉。廉不割:語本嵇康《卜疑》:“廉而不割”《禮記.聘義》孔穎達《正義》曰:“言玉體雖有廉棱而不傷割於物;人有義者,亦能斷割而不傷物,故云義也。”按:廉即稜角,以喻人之方正;割:謂損傷別人。缺:缺口,謂劍刃因屢用而缺損。
②、廉即稜角。
③、斬馬:《漢書.朱雲傳》:“願賜尚方(皇家製造處所造)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激勵)其餘。”良玉:指大圭;鐵:指利劍。
④、此四句是說:把利劍和大圭一同放入洪爐裡面,利劍像雪一樣地很快地就熔化了,而大圭卻還未燒熱。比喻人有的經得起考驗,有的卻經不起考驗。洪爐:大爐子。多以比喻鍛鍊、考驗人的客觀條件。按:古時有“鐘山之玉,灼(燒)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的說法,雜見於《呂氏春秋.士容》、《淮南子.俶真訓》高誘注。
⑤、此二句是說,你吟詠我這首詩,就會知道人的才與德的關係了。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貞元十六年進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緝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易懂,相傳其詩作要老嫗聽懂為止。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首開中唐文人倚聲填詞之風。有《白氏長慶集》。
賞析
才如利劍,是一個人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的必要條件。就像斬馬殺敵“良玉不如鐵”一樣,一個人有德無才,很難大有作為。德如良玉,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根本保證。就像同在爐中鐵易銷而玉不熱一樣,一個人有才無德,不可能在事業上持久,最終必定失敗。才與德各有其優勢和劣勢,不可偏廢更不可或缺。只有德才兼備,才能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