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微言:時事評論員的紙上春秋》是2014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筆墨微言:時事評論員的紙上春秋
- 作者:徐鋒
- 類別:人文社科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33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1807912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作品評價,
內容簡介
一個時事評論員,在紙上記錄春秋,用“春秋”之筆丈量現實,並且做到思想與趣味兼具、理論與生活結合,並不容易。
作者將此書命名為《筆墨微言》,“微言”者,自然是指“無足輕重的話”。但細讀則知,書中收進諸文,所涉題材多是對轉型中國重大現實問題的呼應,理應引發深層次的思考。故而,從文章的觀點和現實意義而言,本書是有著“微”言“大”義、見“微”知“著”的意味的。
時評圈內有一種說法,稱評論是“負重而舞”。其實,此“重”實乃轉型之重、社會責任之重、洞悉透視新聞之重。
昨天的新聞就是今天的歷史,每一條我們筆端的新聞將來也會展現歷史的片段。正因如此,在這個大時代里,身為新聞人,秉筆如秉人格、良知,如何讓筆下的文字能直指人心、引發共振、觸動思考,評論理論作品有自己的大空間。
在對歷史的認知和思考中,比照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對很多現實問題本應有更辯證、更理性、更透徹的理解。歷史和今天、理想和現實、“應然”與“實然”,往往並不是天衣無縫,更不是非白即黑。有距離,便有憧憬、有可為、有後勁。因此,不灰心,亦不冒進。
作為一名時事評論員,必然承擔著雙面的角色:既要炮轟時弊,又擔負傳遞“正能量”的使命。兩種角色,有時難免讓人感覺矛盾和分裂,但所幸,在一個整體不斷進步的轉型社會中,這兩個方面,其實有著某種內在的一致性,以及同向性。那就是,作為一名媒體人,對這個時代所應承擔的一份使命感——儘管時常力有不逮,但仍需傾盡所能。
此外,本書附錄部分的《黨報評論的時代價值與發展趨勢》一文,沉澱了作者十年時事評論工作的思考與反芻,理論性、實操性均頗強,相信對有需要的讀者會有價值。
圖書目錄
社會能見度
2 公權的籠子
2 但凡為官者,家事必涉“公”事
4 敬畏程式正義方能守護法律底線
6 一個“衙門化”幽靈在高校遊蕩
8 “屁股指揮腦袋”綜合徵怎么療治
10 “茶杯門”背後的基層利益失衡
12 “錯”征個稅,最該“更新”的不是軟體
14 “大部制”難點是特殊利益集團
16 “預約討薪”背後的尸位素餐
18 跳過民意的“毅然改革”難免遭人詬病
20 “全國性城管組織”幻覺背後的“權力尋根”
22 問責“到此為止”裸露法治之傷
24 百公里養400人,高速收費能不異化?
26 警車為平民“開道”是遲到的“復位”
28 麻木不仁,就是為官不仁
30 權力“梗塞”催生節前“堵城”
32 審計利劍“圓熟”了,劍氣安在?
34 反腐的長路
34 “奉公娛樂”亟須猛藥療治
36 貪官為何總對腐敗“一葉障目”?
38 法官集體召妓引發權力頂風作案之憂
40 蔣潔敏落馬,“打老虎”更要“扎籠子”
42 “白宮書記案”閉門焉能審出鐵案!
44 權力“雌雄體”不除,畸形“鎮妖塔”難倒
46 “政府開發商”,好一場公權裸泳
48 官倉“鼠”患背後潛藏多少“貓”膩
50 讓裸官們“裸”得更徹底一些吧
52 把“三多市長”們經營權力的權力關進籠子
54 該反思“監守自盜”的豈止足協
56 堵死貪官假立功減刑的“華容道”
58 羅彩霞有權寬容,制度豈能姑息
60 丟了官的局長為何還能“突擊調人”
62 對造假者“法外開恩”是誠信之傷
64 周久耕不該只是偶然的倒霉蛋
66 做做思想工作就算關上“房票門”?
68 “平民剪彩”:“官權”向“民權”的回歸
70 倫理的底線
70 為官者最緊要的是“公僕之德”
72 遏止公權“碾軋慣性”,還生命底線尊嚴
74 勿讓“行業性僥倖心態”毀了更多行業
76 邱興華案,誰在闊論誰在亢奮?
78 “露底”的慈善露出病根
80 “性奴敏敏”悲劇折射戶籍二元悖論
82 重審“賽家鑫”,莫讓正義再受傷
84 “開胸驗肺”反思系列評論
反思“開胸驗肺”不能止於個案(之一)
正義醫院受懲,反證法律患病(之二)
88 光靠醫德治不了“見死不救”病
90 “做法事”能破富士康“N連跳”魔咒?
92 “抓的就是記者”,權力越位裸露法治之恥
94 論“乾爹”的倒掉
96 信任的危機
96 為何更多礦領導連“假下井”都不屑
98 “信任危機”比經濟危機更需警惕
100 警惕“公函求情”洞穿司法公正底線
102 不妨順勢也查一查“第N巡視組”
104 一次巨賠判決勝過千次事後“排查”
106 無決心刮骨療傷,難重建慈善倫理
108 多少“葫蘆僧”炮製了368萬元高速費“葫蘆案”
110 公眾易“誤讀”緣於其易被“誤傷”
112 兩千份血鉛報告,在告誰的狀
114 廈門PX事件警示:民心不可拒,民意不可違
116 某些免職官員本該終身禁“仕”
118 雙匯“偶然性翻船”更令人不安
120 聽證會不該如此神秘“和諧”
122 一瓶“勾兌醋”,幾多真問題
124 無厘頭的“周星馳受聘商學院教授”
126 以“占領華爾街”為鑑,可以正衣冠
經濟學管窺
130 壟斷的魅影
130 百姓福祉才是真正的“國計民生”
132 央企“扭虧”一戰,先要觸及靈魂
134 異化的“價格—利潤”公式
136 “奧凱們”的翅膀為何如此沉重
138 “壟斷病”催生煉油虧損“糊塗賬”
140 “做大做強”不該是國企唯一路徑
142 不敢奢望控煙之“矛”刺穿煙業之“盾”
144 難怪民營“鯰魚”頻遇“彈簧門”
146 500強“首超”美國,且慢陶醉
148 壟斷的銀行 錯位的“弱者”
150 壟斷“龍虎鬥”,榨出楚楚衣冠下的“小”字
152 油價接軌,卡在哪裡
154 房子的困局
154 久病樓市,治“本”為要
156 樓市治亂,猛劑還需“文火”細煲
158 樓市“20%個稅”,不妨做點“減法”
160 “買房愛國論”只怕會拳打棉花
162 偏頗的“房地產支柱”論
164 重啟“以房養老”引發的養老設問
166 婚姻房產分割:物權不該是唯一考量
168 別把“房價成本公開”當笑料
170 補上民生屬性是二次房改的核心
172 海南切勿重蹈杜拜覆轍
174 樓市調控最怕“假監管真攪局”
176 貨幣的迷霧
176 誰在踩著股民錢包進行薪酬狂歡
178 “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式自我陶醉當止
180 莫把“貪婪”當金融危機替罪羊
182 我們又豈能一直“借錢”給美國
184 防控地方債務風險,亮“紅燈”也要開“綠燈”
186 股市“晴雨表”怎成“哈哈鏡”
188 誘迫人民幣升值難解貿易失衡
190 創業板:少些投機,多些“創業”
192 環球股災啟示錄:全球化勿忘防火牆
194 一個“非股民”眼中的“王者歸來”
196 民生的疾呼
196 “加薪促就業”是一次觀念涅槃
198 勞動力“弱勢要素”地位必須改寫
200 應旗幟鮮明聲張“勞動者利潤索取權”
202 模稜兩可的稅費應儘可能慎征
204 稅收,應打好藏富於民這把“大算盤”
206 “高稅殺富論”之詰
208 擴大內需: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210 別怕後悔權“亂了”市場秩序
212 駁“加薪導致通脹”論
214 個稅調整不該“誤傷”中等收入者
216 機會公平是“包容性增長”的前提
218 警惕公共服務失衡撐大“公平鴻溝”
220 就業難:由“隱”到“顯”是好事
222 泰國騷亂,堪為鏡鑒
224 產業的警鐘
224 “中國經濟受關注”?先別陶醉
226 “言必稱美國”者該醒醒了
228 李克強總理六提“短長相宜”的現實警示
230 “底特律破產”與“神木謠言”的交集與警示
232 城鎮化如何擔起抵禦“全球經濟減速”重任
234 杜拜之鑑:畸形繁榮如空中樓閣
236 多些“犧牲財政整治××”的常識回歸
238 欲破民企“玻璃門”,先啃行政壟斷“硬骨頭”
240 承接產業轉移,良“木”亦當擇“禽”
242 德隆大案給“玩火者”的兩個警示
244 救救孩子,勒緊網遊產業的韁繩
246 中國的GDP代價不該太沉重
248 亞洲金融危機十年祭:物必自腐,而後蟲生
250 中國勞動力將短缺,禍兮福兮?
文化錯雜彈
254 “玩”出的諾獎,多重的諷喻
256 季老身後,“大師”何堪?
258 “醉美人”選美——炒作下的男權遺夢
260 “中國大學為世界做貢獻”的諷諫意味
262 危險的“狼性教育”
264 風雲股民背後的公民歷練
266 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底氣何在?
268 教授復仇的火焰,袒露學術病態
270 舊瓶難裝新酒,祭孔莫若“紀”孔
272 為“哈利路亞山”說句公道話
274 百年辛亥,力透紙背的“廣東印記”
276 亞運築起新絲路 廣州揚帆再起航
278 《物權法》啟示:法律應讓普通人能看懂
280 屠呦呦的成功,偶然之間有必然
282 壯闊一甲子,抖擻中國龍
珠三角觀察
286 政府“自我革命”在路上,改革釋放正能量
289 誰給高速路收費餵了“膨大劑”
290 “推普廢粵”純屬子虛烏有
292 慎提“發達”,廣州的理性
294 對“區伯們”的善意監督請懷感恩之心
296 “跳橋秀”有過,行“私刑”甚之
298 “漲工資”更像個統計學遊戲
300 輝煌十三行,不言陶醉更待自省
302 為“濤濤們”與城市的磨合加點潤滑劑
304 放心,預算檔案老百姓能看懂
306 公眾對壟斷勢力的勝利“圍剿”
308 求解“舊樓加裝電梯”系列評論
盤活舊樓資源 納入調控大視野(之一)
特事需特辦 補償是關鍵(之二)
一樓一策,逐棟突破(之三)
314 舒展“文化廣州”的夢想之翼
316 “玩”在廣州,潛力待挖
318 一卡通:拆牆為橋變“卡”為“通”
附 錄
322 黨報評論的時代價值與發展趨勢
——兼論《人民日報》創辦評論版、《廣州日報》評論版改版的現實指向
329 後記:大時代里,秉良知以徐行
作者簡介
徐鋒,曾用筆名弓刀,生於70年代,鄂南鹹寧人氏,本碩博就讀於武漢大學,現為《廣州日報》理論評論部副主任、主任記者、評論員。曾在《中華讀書報》工作,碩士畢業進入《廣州日報》,先後從事要聞版編輯、評論員工作,發表近千篇評論作品、百餘篇新聞報導,參加過汶川震後實地採訪、全國兩會、十七大、十八大、北京奧運等重大新聞事件的前方報導,並參與編寫《地方黨報轉型的戰略與路徑》《中國時評》《聲音》等多部著作。
其作品關注現實,多從建設性、理性善意立場觀察剖析現實問題、探尋療治藥方,在鮮活的文本表述中傳遞著厚重沉鬱的思考與建言。曾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廣東新聞獎一、二等獎多次。
作品評價
記者講新聞,學者講理論。這本書把記者的新聞與學者的理論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事實,又進一步有了新認識。這應是以後報紙的正路。
——梁小民(著名經濟學家)
用精彩好讀的文本、獨到的觀察視角,關注熱點焦點事件,從而做到理性建設性、體現主流價值觀、傳遞“正能量”,這是時事評論的立身之本、生命力所在。這一點知易行難,本書大多數篇目體現了上述多維取向相統一的自覺,難能可貴。
——陳學工(《南風窗》雜誌社社長)
新聞紙是速朽的,我們以為時評也是速朽的,但有時居然並非如此,徐鋒的文字即在此列。他所評論的時事也許已漸次被人遺忘,但他所談論的道理卻遠未過時。這些文字呈現“實然”,呼喚“應然”,但兩者的距離是否拉近了呢?這本集子放在我們面前,就是對“實然”和“應然”之間距離的再一次丈量。
——王洪波(《中華讀書報》書評周刊主編)
始終保持驚奇與懷疑的心態,是時評人應有的素質。當下是媒體的評論時代,也是自媒體時代,這個時代並不缺乏勇於質疑的時評家。缺的,是破解疑問、把脈問題的功力和專業素養。徐鋒的作品,讓我看到了這種素養。
—— 椿樺(知名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