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役

史達林格勒大會戰是蘇聯軍隊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對德國軍隊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歐洲東線戰場的轉折。蘇軍在這場保衛戰中所取得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不僅扭轉了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而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轉折點。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役
  • 地點:史達林格勒
  • 時間:1942年7月17日
  • 參戰方德國義大利
  • 結果:蘇軍全殲被圍德軍
  • 參戰方兵力: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
  • 傷亡情況:德國約為23萬人
  • 主要指揮官:保盧斯和克萊斯特
參戰成員國
主要法西斯國家:
主要反法西斯國家:
家。
1.德國進攻法國 意義:打破了英國的綏靖政策,把法國的守舊徹底毀滅.
2.偷襲珍珠港 意義:日本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迅速擴大,發展成世界大戰.
3.史達林格勒保衛戰 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德國從戰略進攻轉變為戰略防禦.
4.中途島海戰 意義:日本海軍遭到重創,美國掌握戰爭主動權.
5.諾曼第登入 意義:規模最大,最成功的戰役.是蘇聯免於單獨作戰,同時讓德國成為兩線作戰.開闢第 二戰場,為二戰結束奠定基礎.
6.中途島之戰 意義: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7.北非阿拉曼之戰 意義:北非戰場轉折點
8.西西里島大會戰 意義:為義大利投降打下基礎
9.轟炸英國 意義:人類史上第一次以火箭為主武器的戰略轟炸
10.菲律賓戰役 意義:日本無力進行反擊,為美國進攻日本本土奠定了基礎,挫敗日本法西斯最後的掙扎.
11.攻克柏林 意義:使猖狂的德國戰敗,日本要承受全部反法西斯國家的壓力
12.日本遭到核襲擊 意義:加速日本投降.為日本本土決戰敲響喪鐘
13.攻克柏林 意義:歐洲戰場的結束
14.沖繩島之戰 意義:二戰的結束
主要戰役:
史達林格勒大會戰
德國法西斯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同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畫,主攻南線,以占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史達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7月17日,德軍開始猛攻史達林格勒,企圖侵占該城,切斷伏爾加河,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後北攻莫斯科。經過3天激戰,德軍很快控制了史達林格勒以南和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德軍在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第4坦克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的指揮下,多次向史達林格勒發動進攻,均因遭到蘇軍的頑強阻擊,一直未能攻下這座城市。在這次戰役中,德軍先後投入150多萬兵力。
德軍9月抵達史達林格勒市郊區和工廠區,但他們遭到工人戰鬥隊的英勇抵抗。10月中旬,在德軍的強大攻勢下,蘇聯防禦部隊幾乎被逼到伏爾加河畔。隨著冬天的來臨,德國軍隊的供應開始接濟不上,他們的坦克在巷戰中也沒有用武之地。11月19日,蘇軍西南方面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同時轉入反攻,在史達林格勒地區合圍德軍22個師33萬人,並於12月粉碎了德軍的突圍企圖。
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全殲被圍德軍。史達林格勒軍民斃敵約23萬人,俘虜了德軍元帥保盧斯、24名將軍及官兵共9.1萬人。
史達林格勒大會戰是一次異常激烈和殘酷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史達林格勒全城的建築均毀於戰火。
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占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尖兵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史達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公里至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寧格勒保衛戰
1941年7月至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只有5公里,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繫,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但列寧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飢挨餓,堅持生產,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的872天裡,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列寧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於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00多公里。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這場戰役時間之長達一年多。
諾曼第登入
諾曼第是法國西北部著名的歷史和文化大區,它北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遙相望,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全長600公里。連綿數百里的海岸幾乎都是懸崖峭壁,盟軍的登入地點選在比較平緩的5個灘頭。
諾曼第登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次歷史性的戰役。1944年初夏,蘇聯軍隊在東線戰勝德軍已成定局,盟軍為履行美、英、蘇首腦在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上達成的關於在西線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協定,決定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入,向納粹德國的軍隊發起反擊。
6月6日凌晨,以美國為主的盟軍在艾森豪將軍的指揮下,以2萬多空降傘兵為先導,近16萬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從朴茨茅斯啟航,橫渡英吉利海峽,一舉突破了德軍防線———“大西洋壁壘”,置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這次登入作戰,盟軍出動1200艘戰艦、1萬架飛機、4126艘登入艇、804艘運輸艦、數以百計的坦克和15.6萬名官兵(7.3萬名美軍,8.3萬名英國和加拿大軍),分五路向諾曼第海灘發起猛烈的攻擊並開始登入。登入的海灘從奧恩河的河口灣延伸到科唐坦半島東南部。12日,盟軍的登入點已連成一片。7月5日,盟軍在諾曼第的登入人員已達100萬。7月24日戰役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裡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盟軍的勝利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這場戰役也被稱為“霸王”戰役。諾曼第登入規模之大、戰鬥之殘酷都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
西西里島登入戰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位於亞平寧半島和北非之間,是義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盟軍為保證地中海海運安全並最終戰勝義大利,於1943年7月至8月間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登入戰役,成功奪取西西里島。
1943年5月,盟軍在把德意軍隊逐出非洲大陸後,將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定為下一個進攻目標。1943年夏,盟軍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準備在西西里島登入。這次作戰的代號為“哈斯基”,由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15集團軍群負責實施。該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軍第7集團軍,共有13個師和3個獨立旅,總兵力達47.8萬人,擁有作戰飛機4000餘架,各種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約3200艘。
為保證西西里島登入戰的勝利,盟軍在戰役前曾實施代號為“肉餡”的誤導行動,發出盟軍將在撒丁島和希臘登入的錯誤信息,致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里島上的德軍兵力。
1943年7月9日深夜,盟軍按計畫以空降登入打響了西西里島登入戰役。10日凌晨,盟軍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在西西里島強行登入。面對盟軍的突然襲擊,德意軍隊猝不及防,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戰役進行到第3天,英軍便占領了西西里島的東南部。7月22日,美軍又攻克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8月5日,英軍占領卡塔尼亞。8月17日,盟軍先後進入西西里島東北角通向大陸的咽喉重鎮墨西拿,隨即占領全島。至此,西西里島登入戰役以盟軍獲勝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中,德意軍共投入兵力約27萬人,總計損失近17萬人,盟軍損失3萬餘人。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的勝利為盟軍打開了直接進攻義大利的大門,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權所面臨的危機,為最終迫使義大利投降創造了條件。
攻克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內經濟完全破產、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占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準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並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準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起攻擊。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並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4月30日,蘇軍攻占了象徵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午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歐洲戰爭至此落下帷幕。
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拉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義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意軍隊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積極備戰。經過周密的準備,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於10月下旬發動代號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占領利比亞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北非登入的英美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餘人。他們防守在阿萊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
10月23日夜,英軍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敵軍防禦陣地。28日,英軍調集主力在北部戰線繼續猛攻,迫使南線德軍增援。德軍北上增援後,英軍立即集中兵力於11月2日凌晨在南線發動代號為“增壓”的戰鬥,攻擊德意軍結合部,並突破敵方防區,向西挺進。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命令向西撤退,4個師的義大利軍隊隨即向英軍投降。
至此,阿拉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萬。
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此後,德意法西斯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1945年7月至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右)、杜魯門(中)和邱吉爾在德國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在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及戰後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系列矛盾。7月26日,發布了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史達林格勒大會戰中英勇奮戰的蘇聯紅軍
西西里島登入戰役中盟軍士兵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押解被俘虜的德國納粹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