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引導部分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部署,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國套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蘇州市人民政府等單位主辦,常熟理工學院、常熟市人民政府、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了第二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秋季)。
11月25日上午,第二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秋季分論壇在蘇州常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以及德國、美國、荷蘭、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圍繞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社會熱點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會議是在進一步貫徹落實“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戰略部署背景下召開。大學生創新創業如何開展,大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創業環境,如何開展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如何更好地支持學生的創新創業工作等話題成為會議焦點。
“創意的核心就是賣什麼東西,賣什麼商業模式。”蘭州財經大學副校長王學軍表示,通過創新能力實訓、企業運營實訓、創業成果展示和創業企業孵化等八個實訓環節,進行全流程、體驗式、多環節、重實踐的創新創業路徑模擬,可實現創新創業意識、素質、能力的有效拓展和深度融合。
“好的創新一定源自一個好的問題。”台灣中華大學原校長、中原大學講座教授沙永傑先生說。他認為“創意並不難,只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已,哪怕就是一個“不會夾住衣服的拉鏈”“可替換鞋跟高矮的活動鞋跟”等等,只要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並能夠市場化,那么這個創意就是成功的。
會上,常熟理工學院與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常熟理工新道創新創業學院”,以進一步培養該校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共同推進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在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要相信中央與教育部的檔案精神,對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沒有受到各種爭論的影響。今天上午,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在第二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秋季)上說,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走這條道路迫在眉睫,不允許我們把時間耽擱下去,不會為各種干擾影響,不讓各種因素左右發展前進的步伐。
陳鋒在論壇上說,在校企合作中不能總是說,高校有積極性,企業沒有積極性,把其誤讀為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公益事業。大中型企業需要履行社會責任,但是,校企合作中更要強調互利共贏。高校沒有創造價值的能力就沒有分享價值的權力,必須自力更生構築一個好的平台,政府與行業、企業就會支持你。否則,就別總是希望政府給好處,企業盡社會責任。
“坦率地講,輕視職業教育的人也是教育界的人,熱衷於把高等教育分等分級的人也是教育界的人。”陳鋒還批評了部分教育界人士熱衷從管理者角度把教育分為三六九等,沒有真正落實到從學習者的利益出發。高等學校學生的學習與畢業五年、十年以後怎么樣,比一些理論上的自圓其說都重要。
陳鋒認為,教育要守住我們的良知,尤其是聽社會上各種議論,對什麼是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真知灼見;不光要重視教育界怎么看,更要注重教育界之外的社會公眾、行業與企業他們怎么看。儘管他們對教育的批評有些偏頗,不那么符合教育與人才規律,但是他們有權利去批評;懂教育與人才培養規律的是教育界人士,教育界需要真心地傾聽社會公眾以及行業、企業的聲音。
出席論壇的有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沈雪松,江蘇省教育廳副巡視員馬幸年,常熟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張慶奎,常熟理工學院院長朱士中,常熟市人民政府市長王颺,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郭延生,中國套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理事長孟慶國,以及全國200多所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德國、美國、荷蘭、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近600名代表。論壇上,中國套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分別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美國社區大學聯盟舉行了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