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諾貝爾獎

第二十三屆諾貝爾獎

第23屆諾貝爾獎於192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 美國科學家密立根、奧地利科學家普雷格爾、加拿大科學家班廷、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和愛爾蘭作家葉芝分別獲得了除和平獎外的另外四個不同獎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十三屆諾貝爾獎
  • 時間:1923年12月10日
  • 地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 獲獎人物:密立根、班廷
獎項得主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人物介紹,獲獎原因,成就,諾貝爾化學獎,人物介紹,獲獎原因,成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人物介紹,經歷,獲諾貝爾文學獎,人物介紹,生平年表,關於諾貝爾獎,附:諾貝爾獎的評選流程及頒獎儀式介紹,

獎項得主介紹

美國科學家密立根因測量電子電荷,並研究光電效應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奧地利科學家普雷格爾因有機物的微量分析法獲諾貝爾化學獎。
加拿大科學家班廷、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因發現胰島素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愛爾蘭作家葉芝因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獲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

人物介紹

姓名:密立根
國籍:美國

獲獎原因

(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因對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的研究,獲得了192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成就

1911年,為了證明電子電荷為電荷的基本單位,密立根(左圖)將油霧噴入水平放置的電容器極板之間,然後跟蹤單個帶電油滴在重力和荷電極板間電場的作用下在空氣中的降落過程。當油滴上的電荷改變時,電場對油滴的作用就會突然增強,油滴的速度便會隨之改變。他通過調整電容器上的電壓,使作用在油滴上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電力平衡,從而使油滴保持穩定狀態。利用觀察到的電壓、油滴的密度和油滴自由下降的速度,他能夠算出油滴上的電荷值。他發現,這些電荷值總是電子電荷(e= 1.60×10-19庫侖)的整數倍。因此,e應是自然界中電荷的基本單位。
1912-1915年間,他利用複雜、精密的儀器和高真空中的樣品,檢驗了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光電效應公式。在照射光的頻率為ν的情況下,他測量了光電子從金屬中逸出所需的最小電壓V,驗證了光電效應的愛因斯坦關係式:E= hν-W,並直接運用光電方法對普朗克常數h作了首次測量。
密立根是現代實驗物理學大師,他一貫強調精確測量在物理學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只有在這類工作的基礎之上,科學才能穩步地向前進,才能建立在“比金字塔更加牢固、更加持久的基礎之上。”

諾貝爾化學獎

人物介紹

姓名:普雷格爾
國籍:奧地利

獲獎原因

(FritzPregl),奧地利化學家。1869年9月3日生於奧地利克倫因,後遷居格拉茨。1887年進入維也納醫學院學習,對生理學有濃厚的興趣,畢業之前就被聘為生理學助教。1893年普列格爾在格拉茨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在這裡他度過了大部分的專業生涯。普列格爾對化學也有濃厚的興趣,曾留學德國,在著名有機化學家費歇爾的指導下研究蛋白質化學。回國後,被聘為格拉茨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副教授,在此期間除教學工作外,他把大部分精力用於膽酸化學的研究。由於難以提取足夠的膽酸用於常規分析,促使他研究設計微量物質的分析測試方法。1912年普列格爾終於只用3—5mg的試樣,就測定了有機化合物中的元素,分析精度與常量分析相同。為此,他奠定了微量分析的基本原理。普列格爾有關微量有機分析的論文,於1912年首次發表在阿布德哈登主編的《生物學研究方法手冊》上。1913年,普列格爾被聘為醫學化學研究所所長。

成就

1914年維也納科學院授予他李本獎金。1916年,普列格爾用德文完成了《定量有機微量分析》一書。此書前後被譯成英、法、俄等多種文字出版,並多次再版,成為微量有機分析化學的一本經典著作。1920年,哥廷根大學授予普列格爾榮譽哲學博士稱號。此時,普列格爾已成為分析化學大師,享譽全世界。1923年,普列格爾因在微量有機分析方面的突出貢獻,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同年,普列格爾創辦了《微量化學》雜誌,在他去世後該刊改名為《微量化學學報》,至今仍在出刊。該刊聘請了世界許多國家的專家為顧問,成為國際性學術期刊。普列格爾還發明了一種靈敏的微量天平和測量原子基團的微量方法,並設計了測定腎功能的簡單方法。
普列格爾一生沒有結婚,他去世前就把所得的諾貝爾獎金和全部財產捐給了奧地利科學院。他還在遺囑中說明,把這筆捐款的利息授予奧地利的微量分析化學家,以資獎勵。普列格爾於1930年12月13日,在格拉茨醫院病故,終年61歲。為紀念他的卓越貢獻,奧地利政府決定把格拉茨醫學院化學系改名為“普列格爾醫學化學研究所”。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物介紹

姓名:班廷
國籍:加拿大
Frederick Grant Banting
加拿大
多倫多大學
姓名:麥克勞德
國籍:加拿大
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
加拿大
多倫多大學

經歷

1891年--1941年
因為胰島素的發現而獲得醫學和生理學諾貝爾獎。
1921年他和同事一起結紮了幾支狗的胰管,待七周后,這些狗的胰腺都萎縮了,並且失去了消化器官的功能,然而胰島在外觀上仍是完好的。他們從這些胰腺中分離出一種液體,給因切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此提取物很快制止了糖尿病的症狀。他們命名此激素為isletin,而麥克勞德主張用一有趣味的、比較古老的名稱insulin(胰島素)。實驗於1922年完成。
1923年Banting和麥克勞德獲得醫學和生理學諾貝爾獎。這是加拿大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當時,Banting準備放棄諾貝爾獎,因為獎金給了麥克勞德一份,而沒給貝斯特,可是麥克勞德僅僅是提供給Banting實驗室,而貝斯特和應該承受他勞動應得的一份。很不容易地勸服Banting接受了獎金,當他接受了獎金以後,分給貝斯特一半。1923年加拿大議會通過授給Banting以年金,並給他建立班廷研究基金。在多倫多大學設立了班廷-貝斯特教授職位,1934年授予Banting爵士職位。
Banting發現胰島素,以及上個世紀中國科學家首次合成人工胰島素,都可以成為糖尿病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直到1988年,美國內分泌專家Reaven提出多數糖尿病人在發病之初並非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常常是高於健康人的水平。由此才開始對胰島素抵抗的關注。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在《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中指出狗切除胰腺所製造的糖尿病動物模型只是患病比例最少數的一種,可稱之為繼發性糖尿病或β型糖尿病。
胰島素的發現和胰島素的合成,使眾多繼發性糖尿病患者獲得了生存機會。同時,也為胰島素抵抗等理論的提出奠定了生物學基礎,成為永遠值得紀念的醫學發現。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為了紀念Banting的貢獻,把每年的全美糖尿病最高獎項命名為Banting獎。

獲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介紹

姓名:葉芝
國籍:愛爾蘭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生平年表

威廉·勃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生於都柏林一個畫師家庭,自小喜愛詩畫藝術,並對鄉間的秘教法術頗感興趣。1884年就讀於都柏林藝術學校,不久違背父願,拋棄畫布和油彩,專意於詩歌創作。1888年在倫敦結識了蕭伯納、王爾德等人。1889年,葉芝與女演員毛特、戈尼是愛爾蘭民族自治運動的骨幹,對葉芝一生的思想和創作影響很大。1896年,葉芝又結識了貴族出身的劇作家格雷戈里夫人,葉芝一生的創作都得力於她的支持。她的柯爾莊園被葉芝看作崇高的藝術樂園。他這一時期的創作雖未擺脫19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影響,但質樸而富於生氣,著名詩作有《茵斯弗利島》(1892)、《當你老了》(1896)等。1899年,葉芝與格雷戈里夫人、約翰·辛格等開始創辦愛爾蘭國家劇場活動,並於1904年正式成立阿貝影院。這期間,他創作了一些反映愛爾蘭歷史和農民生活的戲劇,主要詩劇有《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黛爾麗德》(1907)等,另有詩集《蘆葦中的風》(1899)、《在七座森林中》(1903)、《綠盔》(1910)、《責任》(1914)等,並陸續出版了多卷本的的詩文全集。葉芝及其友人的創作活動,史稱“愛爾蘭文世復興運動”。
1917年,葉芝成婚,定居于格雷戈里莊園附近的貝力利村。此後,,由於局勢動盪,事故迭起,葉芝在創傷上極富於活力,他的詩已由早期的的虛幻朦朧轉而為堅實、明朗。重要詩集有《柯爾莊園的野天鵝》(1919)、《馬可伯羅茲與舞者》(1920)等,內有著名詩篇《基督再臨》、《為吾女祈禱》、《1916年復活節》等。
1921年愛爾蘭獨立,葉芝出任參議員。1923年,“由於他那些始終充滿靈感的詩,它們通過高度的藝術形式了整個民族的精神”,葉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8年發表詩集《古堡》,這是他創作上進入成熟期的峰顛之作,內有著名詩篇《駛向拜占廷》、《麗達與天鵝》、《在學童之間》和《古堡》等。晚年,葉芝百病纏身,但在創作上仍然熱情不減,極其活躍。重要詩集有《回梯》(1929)、《新詩集》(1938),另有散文劇《窗欞上的世界》(1934)、詩劇《煉獄》(1938)等。1939年1月28日,葉芝病逝於法國的羅格布隆。

關於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後添加了‘經濟’獎)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附:諾貝爾獎的評選流程及頒獎儀式介紹

自1901年以來,中外各界人士都把獲得諾貝爾獎看作是舉世公認的最高榮譽。諾貝爾獎是根據著名的瑞典科學家諾貝爾(1833.10.21-1896.12.10)的遺囑,以其名義和大部分遺產設立的永久性國際大獎。
1.獎金來源與頒獎方式——
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在法國巴黎寫下遺囑,將其遺產3320萬瑞典克朗(當時約合978.3萬美元)的大部分3122.5萬瑞典克朗(920萬美元),捐為設立諾貝爾獎的基金,並將此基金投資所得的部分利息作為資金,每年頒發一次。
資金規定授予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與醫學、文學、和平事業方面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單位(限於和平事業),以次激勵人們努力促進科學、文學與和平事業的發展。瑞典中央銀行在1986年建造300周年紀念日,向諾貝爾基金會捐款,同年增高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起評頒經濟學獎。
2.建立組織與評獎機構——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聖雷莫逝世。1900年瑞典國王和議會宣布成立諾貝爾基金會、理事會和選舉基金會主席,理事會主席和副主席由瑞典政府任命,主席均由著名科學家(歷屆主席往往都是諾貝爾獎得主)擔任,其餘7名理事皆由基金會內部選舉產生。
基金會主席掌管其基金投資、獎金頒發和行政事務。諾貝爾在遺囑中指定了四個評獎機構:物理學、化學(1968年增高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與醫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外科學研究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所選出的5人委員會評定。
隨後各項獎都設立了一個諾貝爾委員會,分別負責評獎中的具體工作。
3.推薦名單與評獎程式——
諾貝爾基金會在1900年規定,從1901年起產地每年12月10日的諾貝爾逝世紀念日,作為永久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的日子。諾貝爾獎候選人,須經有資格提名人用書面推薦,所謂有資格提名人分別為:
1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瑞典文學院等院士以及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委員;2前諾貝爾獎獲得者;3哥本哈根大學、瑞典皇家工學院、瑞典文學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等高等院校的該科終身教授和任職教授,斯德哥爾摩大學等享有終身職位的該科教師;4瑞典皇濃科學院等評將機構選定具有相當職稱的人員;6瑞典皇家科學院等評詭機構特聘的科學家、教授、專家和知名人士。
各諾貝爾委員會在每年9月前發出徵求提名扒薦書,要求提名人在次年2月1日前,送回推薦候選人名單及其成就說明、出版物、有關檔案和推薦意見。各委員會開庭詳細審議,在6月1日前編造檔案,提出推薦名單,委託專家調查,審閱調查報告,認真討論評比,嚴格篩選名單,最後連同有關材料,送達各評獎機構。
在各評獎機構有關負責人的主持下,召集下屬委員會委員與評獎機構的該科院士,一起最少舉行兩次會議深入討論、審核,正式確定是佳的候選人,報送參加全體選舉。接著,各評獎機構分別召開全體成員會議,由各委員會主席介紹被推薦評獎候選人的主要業績,頌各個領域推薦候選人和審查報告的結果。委員會全體成員通過充分兼聽,查察和了解有關評獎候選人的各種情況。
然後再由各評獎機構的院長或主要負責人分別主持興行全體成員秘密投票,再經嚴格審議決定各項推薦評獎候選人中的1-3名,正由各評獎機構秘書長分別採用書面和電把或電話通知全部獲獎者,隨即分別通知有關的通訊社,新聞社、報社、雜誌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全世界發出公告。
4.授獎儀式與代表演講——
從1901年起,每年12月10日下午4時30分,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科學、文學獎)舉行隆重的諾貝爾獎儀式。授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出度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出席儀式的有瑞典國王、王后、議長、首相、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基金會主席、諾貝爾獎各項評審會代表、部分政府大臣以及著名科學家、作家、社會名流和各國駐瑞典使節等2000多人。
在授獎儀式上,諾貝爾基金會主席首先致詞。接著,諾貝爾獎各項評審會代表介紹獲獎者的成就和貢獻,諾貝爾獎獲行者代表發表演講。隨後,瑞典國王分別向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經濟學獎的各位獲獎者頒發一份有題詞的證書,一枚帶有諾貝爾頭像和銘文的金質獎章以及一張獎金支票。
然後授獎儀式在瑞典國歌聲中結束,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時,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內,坐滿了2000多名包括瑞典國王、王后、議長、首相、部分政府大臣以及著名科學家、作家、社會名流和各國駐瑞典使節等嘉賓。諾貝爾獎警告者丁肇中教授等坐在受獎度上。
在諾貝爾基金針主席簡介丁肇中教授的成就和貢獻後,丁教授在莊重、悅耳的王室音樂中,精神煥發地走到講台中央擴音器前,用流利的漢語發表演講,顯示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對科學的真知灼見,對偉大祖國的深情厚愛。丁教授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5.基金逐增與獎金頻添——
由於諾貝爾基金的投資和管理有方,基金總額和獎金總額,都獲得了持續的大幅度增長。諾貝爾基金會結存的基金,在1900年計存3122.5萬瑞典克朗(當時約合920萬美元)產987年結存12億瑞典克朗(合1.9億美元)。1901年以來頒發獎金和其他用款未計。
歷年諾貝爾各獎項金額為:1901年為15萬瑞典克朗(約合3.5萬美元,以下均折合為美元)1972年9為10萬美元。1978年為16.5萬美元。1987年為34.3萬美元。1989年為47萬美元。1993年為84。5萬美元。1994年為93萬美元。1997年為98。7萬美元。1998年為100萬美元。同年各項獎金相同,由該項獲獎者獨享或分享。
6.獲獎總數與得主義務——
據統計,從1901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獎以來,迄今共在98個年度中(除了由於各種原因分別中斷一睦年度的評獎和頒獎之外),有677人(其中男性占651人、女性占26人)和16個單位(全部單位均評得和平獎)獲獎。
迄今已有6位美籍華人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獎:李政道教授和楊振寧教授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教授等他人共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李遠哲教授等天人共獲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朱棣文教授等天人共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崔琦教授等3人共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領獎後的6個月內,都必須義不容矢地分別在斯德哥爾摩(科學、文學獎)或奧斯陸((和平獎)作一次關於自己獲獎成果或工作貢獻的學術演講,通常稱之為諾貝爾獎得主的演講。
中國大陸目前雖無人獲此殊榮,但在1985年10月,北京醫科大學收到諾貝爾基金會來信,正式邀請該校的教授們推薦的986年度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候選人。隨信寄來10份推薦書,請該校指定10位提名人來作推薦。這表明該校在科學領域中所達到的水準,已得到世界醫學科學界的公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