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安南戰場,劍南西川戰場,戰役結果,戰役影響,
戰役背景
南詔自唐天寶年間建國以來,一直施行對外擴張的政策。南詔在唐太和三年(829年)一度發兵北上四川,攻陷了成都外城,擄掠男女、工技數萬人之後退兵。此後雖然南詔主要請和,但矛盾仍然存在,南詔“攻擾唐境略無寧歲”,雙方戰爭不斷。
唐宣宗大中八年,安南都護李琢殘酷暴虐,安南都護府境內統轄的蠻夷僚子部、和蠻部、棠魔部紛紛歸附南詔。然而李琢不改變統治政策,安南都護治下的人們於是繼續反叛,引南詔、林邑入侵安南。公元860年,南詔世隆即位稱帝,改國號為“大禮”,世隆受南詔國內各白蠻大姓的一致支持,勢必要滿足這些大姓對外擴張掠奪的需求。於是世隆即位後迅速對外發動戰爭,唐與南詔的一場戰爭不可避免。
戰役過程
安南戰場
860年,安南引南詔兵乘虛攻破安南(今越南)交趾城。
861年6月,安南都護李鄠收復都護府城。唐懿宗不滿先前失地,改任王寬為安南都護。7月,南詔攻陷邕州。同年冬天,林邑又入侵安南,安南都護府搖搖欲墜。
862年2月,南詔軍再次逼近安南都護府,王寬向唐懿宗告急,唐懿宗派蔡襲代王寬任職,率軍救援安南,南詔見唐朝援軍趕到,退兵。同年11月,南詔軍捲土重來,第二年正月攻破交趾城,蔡襲投海自盡,唐軍退守嶺南。
864年,唐懿宗任命高駢為安南都護、本管經略招討使。
866年,唐安南都護高駢大破南詔軍。高駢率五千士兵渡江,在邕州打敗林邑兵,進攻南詔龍州屯,蠻酋逃走。世隆派楊緝思助酋遷守安南,以范脆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鹹通七年(866年)六月,高駢到達交州,取得多次勝利,士兵作戰積極,殺死敵將張詮,李溠龍率萬人投降,高駢攻破波風三壁。南詔楊緝思出戰失敗逃回,唐軍趁勢攻入城池,唐朝高駢斬酋遷、脆些、諾眉,獻上首級三萬,平定安南。唐懿宗在安南設定了靜海軍節度使,高駢任首任節度使。
此後,在880年,南詔曾乘安南動亂再次發兵攻安南,但是沒有實現占領。
劍南西川戰場
861年,南詔發兵進攻嶲州,抵達邛崍關,不久退兵。
865年,南詔軍攻陷嶲州,設定了會川都督管轄當地。
之前,世隆派清平官董成等十九人到成都,節度使李福準備用見使臣的禮儀接見他們,董成說:“我們皇帝奉天命改易年號,請用平等國禮儀相見。”李福不同意,翻譯引見者五次往返,直至天晚人倦,商議仍無結果。李福惱怒,命武士揪打辱罵他們,還把董成捆綁起來,關在招待所。後來劉潼代替李福為節度使,替董成釋綁,奏請讓他們回國。皇帝下詔召董成等去京師,在別殿接見他們,賜物豐厚,撫慰一番後讓他們回國。
第二年,世隆派楊酋慶等來朝感謝釋放董成等人。邛州節度使李師望想刺激南詔出兵,讓他克敵建功。於是殺了楊酋慶等人。世隆大怒,於869年發兵北上。將軍隊開到青溪關,秘密帶領人馬伐木開路。在雪坡上辟路,雖是盛夏,仍有兩千士卒凍死。世隆領兵出沐源、跨嘉州,收服當地烏蠻,最後駐軍沐源。竇滂派兗海的兵五百人迎戰,全軍覆滅。世隆親自帶兵五萬侵擾嶲州,攻打清溪關。南詔軍攻破黎州、嘉州,大肆劫掠。接著南詔軍進入邛崍關,圍攻雅州,襲擊邛州。進逼成都,唐軍固城堅守,又使用緩兵之計等到了顏慶復的援軍。顏慶復到達新都,南詔分兵去抵擋他。南詔軍與顏慶復遭遇,顏慶復大破南詔軍,殺二千餘人,蜀地百姓數千人爭操芟刀、白以協助官軍,呼聲震野。南詔又派步騎數萬支援,恰逢右武衛上將軍宋威指揮忠武二千人趕到,立即與諸軍會戰,南詔軍大敗,死者五千餘人,甲兵服物遺棄於路。世隆被迫退兵回國。
世隆年輕氣盛,愛好殺戮,親友中凡不同意他的觀點的都被斬首,常年出兵作戰永無寧日,各附屬國更是又恨又怕。戰爭中多次大敗,國力耗虛了。攻蜀一役,男子十五歲以上的都征入兵營了,婦女耕種以供軍糧。
875年,鑒於南詔屢次攻蜀,唐僖宗任命高駢為劍南西川節度使,抵禦南詔進攻。
875年,高駢率五千人渡江,到達南定,大破南詔軍,用繳獲南詔軍的物資來補給軍隊。監陳敕使韋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補充高駢的部隊,高駢繼續進攻南詔,多次擊破之。高駢督勵將士攻城,於是攻破城池,殺段酋遷及土蠻為南詔鄉導的朱道古,斬道三萬餘級,南詔餘部逃走。甲午,高駢到達成都,派步騎五千追擊南詔軍,至大渡河,殺獲甚眾,擒其酋長五十多人,押送回成都,斬首。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稱為平夷軍,又築城於沐源川,都處於南詔與西川之間的要地,各置兵數千鎮守,使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
戰役結果
世隆在安南、西川屢戰屢敗,心中惱恨鬱悶,疽發而死,謚為“景莊皇帝”。其子蒙隆舜即位。而唐朝此時已經搖搖欲墜,也無力進攻南詔,戰爭遂漸漸平息。
戰役影響
自世隆繼任南詔王以來,南詔對唐朝的進攻變本加厲,連綿不斷的戰亂,給唐朝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廣明元年(880年),盧攜等宰相討論南詔求和親事時奏:“自鹹通以來,蠻兩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賦太半不入京師,三使、內庫由茲空竭,戰士死於瘴病,百姓因為盜賊,致中原榛杞,皆蠻故也。“在南詔方面,也因戰爭頻仍耗盡了國力,史稱:南詔“為邊寇殆二十年,中國為之虛耗,而其國中亦疲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