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致逢

符致逢(1898~1975),1898年11月10日生,海南省文昌市昌灑鎮蘭家村人,著名僑領、企業家。父親符氣清是個應考秀才,屢試不第,只在家協助妻子務農;母親是地道的農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致逢
  • 出生地:海南省文昌市昌灑鎮蘭家村
  •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10日
  • 逝世日期:1975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救國熱情,

個人簡介

致逢幼年在家鄉上國小,1912年,他才14歲,含著淚珠,同父母告別,跟著叔父到了新加坡投入祖父的懷抱。不久,祖父去世,他跟叔父一起生活。
叔父送他上學讀了3年英文。然而,好景不長,後因貧困所迫,他只得輟學去打短工維持生活,利用夜晚工余繼續讀英文,學文化,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個人履歷

符致逢最初是在叔父開辦的德國神農藥房當夥計。1931年,叔父去世,臨終前將藥房和膠園託付給他。那時,他日夜操勞,勵精圖治,藥房生意興隆,橡膠園也辦得虎虎生氣,效益可觀。至六十年代,產業已擁有相當規模。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發展很快,樓房短缺,價錢日起。於是,符致逢投入巨資創建“致逢房地產公司”,在新加坡市區中心建了大批寫字樓出售;後來,其產業向美洲、澳洲、香港拓展。六十年代末,他已成為新馬瓊人中實力雄厚的聲譽卓著的大實業家,被公認為新馬瓊僑的德高望重的領袖人物,被選為全馬瓊州會館聯合會主席,連任數屆;同時,他還被選為新加坡瓊州會館主席,連任30多年之久,成為眾望所歸的新馬華僑領袖。
符致逢作為一名海外華僑領袖人物之一,幾十年來眷念祖國,熱愛中華,抱著“我心我血獻軒轅”的堅強信念,為祖國的獨立繁榮昌盛而奮鬥。

救國熱情

1937年“蘆溝橋事變”,全面抗日開始,符致逢以奔放的救國熱情,做了大量的發動和組織工作,成為瓊僑參加抗日戰爭的中堅人物。1938年11月,在香港成立瓊崖華僑聯合總會,以統一領導南洋各埠瓊僑社團支援家鄉抗戰的各項活動,符致逢是總會的領導人之一,並擔任總會宣傳部長。他和總會的僑領一起,為支援家鄉抗戰救亡做子大量工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符致逢在新馬社會中,公開表示支持新中國的成立。1951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議上,他極力反對馬華公會請求英政府撤銷承認北京政府的“決議案”,公開聲明該議案無效,受到廣大新馬愛國華僑的讚譽。1959年,符致逢被選為廣東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的華僑代表,赴廣州參加盛會。
1959年,他用2萬元新加坡幣購買了良種油棕、腰果種子,秘密運回海南,支援海南熱帶經濟作物的開發。在這之前,符致逢早已購買了5000粒TZT優良橡膠種子,暗地運回海南,贈送給有關科研部門試種。
1939年2月,日軍侵占海南,大批鄉親南逃,滯留於廣州灣(今湛江市),符致逢和瓊僑聯合總會的同仁們發起在瑙州島興辦起“瓊崖難童學校”,讓難童就地讀書,接受教育。他對辦好文昌中學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並多次捐款贊助。為了振興海南教育,1946年符致逢和泰馬港越僑領黃堅、周文治、雲竹亭、黃有鸞、馮爾和、陶笏庭等發起創立“私立海南大學”。1954年,符致逢回到家鄉,得知村里正籌資辦國小,他捐造一問教室,命名為“氣浩室”,以資紀念其叔父關心家鄉教育事業。
他樂為瓊僑謀利益,1939年,海南島淪陷,鄉親紛紛逃難南下,其時有300多名海南鄉親,乘帆船登上新加坡口岸,被新政府拘留,際遇悲慘。符致逢得知後,挺身而出向新加坡有關部門慷慨陳情,四處奔走營救,先後終使三批瓊州難民1000多人得到釋放,並獲準在新加坡合法居留。二戰期間,新馬瓊僑被日、德、意等法西斯軍隊擊沉船隻而犧牲者為數不少,遺下孤兒寡婦,其境遇十分悲慘。符致逢便親自上門向英政府行政官麥加倫及英國運輸部提出交涉,200多名瓊僑海員死難者的家屬全部得到撫恤金,總數達幾十萬元新幣。
新加坡光復後,為了恢復和發展瓊州會館,在符致逢主持下,經過長期努力,克服困難,終於完成了從籌款、設計到施工等各項任務,到1962年,巍峨堂皇的9層新瓊州會館終於建成,成為瓊僑聚會的場所,為提高瓊僑的社會影響力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
符致逢對瓊僑的教育事業也情有獨鐘,不辭艱辛。他出任育英學校及多屆育英國小董事長,華僑中學副董事長。南洋大學自從籌辦到開學,符致逢都四處奔波,捐錢出力。1946年大學改組時,他被推選為與政府談判的代表之一。1954年,他擔任了全馬瓊州會館聯合會主席,設瓊聯會大學獎學金,獎勵學習成績優異的瓊籍華僑子弟。
符致逢服務瓊僑社團之卓越功績,不僅為星馬各界人士所公認,亦為政府當局所尊崇。1947年,他多次受到新加坡元首、總理等的親切接見,並獲得他們的崇高讚許。1962年,他榮膺新加坡元首封賜功績勳章。
1975年1月14日下午,在新加坡OVTRAM路第三總醫院,新馬瓊僑領袖符致逢仙逝長眠,享年7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