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說(doctrine of correspondence)是主張真理與認識對象相符合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符合說
- 外文名:doctrine of correspondence
有機械唯物主義的符合說和唯心主義的符合說。機械唯物主義把認識看作是同外界對象的簡單的、機械的符合。唯心主義則把認識對象看作是主觀經驗或宇宙精神,其符合是精神的東西和精神的東西的符合。在哲學史上,唯心主義的符合說占到統治地位。巴門尼德認為,永恆、不生不滅、持續不可分、不動的存在是本原,而“思維和存在是同一的”(殘篇五)。柏拉圖提出了帶有對象主義特徵的符合說,以不朽靈魂中的理性部分去認識理念、善理念或其他和它相聯繫的理念;但也強調理性認識與理念是貫通的。亞里士多德是符合說的主要代表,提出白板說,認為感覺與被感覺的東西相符合,並認為邏輯判斷中的真理,指的是精神表象的集合與事物的集合的符合。早期斯多亞學派在這個問題上持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真理的標準是有說服力的知覺,這種知覺由真實的對象產生,所以它符合真實的對象。伊壁鳩魯認為,認識來自對“確實存在”的客觀事物的感覺一一知覺;因此,感覺就是真理性的標準,真理是心理形象和真正的客體的致、符合。奧古斯丁則認為,永恆真理就是神,因為神囊括一切真存在,神就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形式及其創造的對象的永恆根據;真理的標準就是人的認識符合神並和神一致。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真理是思維適合於事物。斯賓諾莎則認為,真理的標準是認識必須符合他的對象,“真觀念必定符合它的對象”,“觀念的次序和聯繫與事物的次序和聯繫是相同的”。但他主張真理是它自身的標準,兩者又是貫通的觀點。以後符合說在唯物主義者的理論中成為主要的真理論觀點,表現為反映論。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在現代西方哲學中,符合說與貫通論有許多爭論,並相互交替占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