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笙簫夜雨
- 外文名:Rain of Heartpoem
- 研究人:2014級 李化冰
《笙簫夜雨》力爭通過簡單的少量的詩篇,增強讀者的詩詞鑑賞能力和詩詞美感,使讀者對中國詩歌擁有大略的了解。與眾不同的是,《笙簫夜雨》中除了詩詞,還加入了一些人生哲理、歷史評析、生活感悟等等元素,使得讀者對詩詞的認識更加全方位化。同時收穫精神上的洗禮與享受。同時,《笙簫夜雨》配有音樂,文檔,演示文稿,Android套用等輔助學習工具,希望帶給讀者更美好的詩詞之旅。
2015.7.15 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上,哈三中語文組老師們給予一致好評。
“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夫博物明賢而能悟斯道也。就此五種,其最要者,唯有宅法而真秘術。凡人所居,無不在客,雖只大小不等,陰陽有殊,縱然客居一室之中,亦有善惡。大者大訓,小者小論,犯者有災,鎮而禍止,猶藥病之效也。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墳墓川岡,並同茲說。上之軍國,次及州郡縣邑,下之村坊署柵乃至山居,但人所處,皆其例焉。”
…………
一首黃帝的宅經,開啟了先秦秦漢文學的新篇章。
先秦,即指秦(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歷史階段在這一歷史時期中,我們的華夏文明漸漸發展壯大,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體系。先秦時期中,上古文學占有較大的比重。其多以神話,寓言的形式存在,漸漸發現出了中華特有的語言體系,也為後世相對精煉的詩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而不可或缺的基礎。
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便是產生比較早的詩歌之一,再比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首的年代就更為久遠。它們都產生於上古生活,可以認為是當時一種表現生活的方式,所以經常富有韻律和感情色彩,正是這種上古詩體的書寫,導致了詩歌的行成,並為後代詩歌的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秦漢時期,詩歌的貢獻多集中於春秋時期,民間詩歌文化發展興旺,於是產生了一本整理,彙編這種短小精悍文體的書籍:《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
《詩經》被稱為現實主義的濫觴,音樂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表現手法主要是賦、比、興。“賦”就是鋪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啟發(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伐檀》、《碩鼠》就是“風”的代表作。 《詩經》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下面是詩經中的《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本文選自《詩經·國風·魏風》,譯文如下: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照顧。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土有幸福。那樂土啊那樂土,才是我的好去處!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麥!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優待。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國有仁愛。那樂國啊那樂國,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慰勞!發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郊有歡笑。那樂郊啊那樂郊,誰還悲嘆長呼號!
可以說,《碩鼠》是詩經中較具代表性的一篇詩歌。顯而易見,文中的碩鼠狡黠貪食,喻指了貪婪的剝削者,從而反映了人民對於壓迫的痛苦與厭倦。
但是,如果我們從深層次去挖掘,方可發現,此詩中另有精闢之處。文中人民的願望不斷降低,統治階級的欲望不斷的升高,生動的寫出了矛盾的起伏,引起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這裡不多做論述。此外,三段中,都提到了“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我苗”等強烈的語句。視之為祈使句,表示強調與憤慨。對於統治階級的祈使,就更加突出了民眾不顧權勢而進行反抗的必然性。這樣三個簡單的祈使句,其實已經包含了淺淡的情感取向,在寫作過程中,也許刻意通過這種階級的差距,引起了讀者的共鳴。這種類似對比襯托的反覆方法在先秦的四字文中很常見,遠的不提,且看下句。“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德)(勞)”相似的句式重複疊加,就是在說明一件事情: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照顧(不優待)(不慰勞)!這種強烈的對比反覆層層深化矛盾,極好的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先秦中,類似詩經的四字文是很常見的,後世才發展出了五言,七言等格律。在這種四字組成的短句中,想要恰如其分的表現一個人的想法或感情,是十分不易的。所以有時,兩個四字短句共同表達一個意思,而為了取得更好的表意效果和聲韻效果,對比,襯托,反覆,反襯等手法被廣泛的使用。
上述手法的使用,出現在很多類似文章中,《木瓜》是詩經中又一膾炙人口的佳作,錄之於下: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簡簡單單的三段,卻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情感。
譯文如是也:
你贈送給我的是木瓜, 我回贈給你的卻是瓊琚。這不是為了答謝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贈送給我的是木桃,我回贈給你的卻是瓊瑤。 這不是為了答謝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贈送給我的是木李,我回贈給你的卻是瓊玖。 這不是為了答謝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首《木瓜》同上面提到的《碩鼠》,都採用了一種反覆的表意方式。這首詩中,同樣的贈送禮物,作者選用三個不同的短句來詮釋,在今天看來,也許是多餘的,累贅的,但這樣的簡單重複,卻形成了一種詩經特有的綿長,曲折與動人。這種看似簡單的重複形成了一唱三嘆的跌宕,餘音繞樑,不絕如縷。
這種餘音繞樑的表現有多種。下面是詩經中最著名的《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對這首詩,歷來解說不一。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也有人說作者就是隱士,此詩乃明志之作。我們細味詩意,詩中並未明確顯示男女戀情,況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難判定。說它是諷刺詩則更無根據。因此,我們只把“伊人”視為作者所敬仰和熱愛的人,至於是男是女,且不論及。
單單從我們以上所提及的襯托,對比,重複語句等角度上考慮,不難發現,《蒹葭》與《碩鼠》,《木瓜》一樣,手法的運用十分嫻熟。其實,大多數此時的詩歌都存在著運用大量疊詞,重複語句的現象。例如,本詩中所運用的“蒼蒼”,“萋萋”,“采采”等詞,就通過委婉的的方式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同時加強了詩歌的韻味。且讓我們再舉一例。
詩經中,還有一首詩同樣突出地使用了這種重章疊句的手法,她就是《小雅》中的一首戍邊之歌《採薇》。
原文: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分析之前我們需要知道,這首詩創作於公元前十世紀左右,此時,王室逐衰,戎秋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使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引自《漢書匈奴傳》)。這首詩的主人公是一名士卒,為了抵禦玁狁的入侵,戰場殺敵。這首詩採用了倒敘的方式,前五段是這個士兵在回鄉途中所回憶到的。且看1~3段: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採薇採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採薇採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我們可以輕鬆的發現,這首詩同《蒹葭》一樣,運用了大量的重章疊句: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意思往往也基本相同,只是將個別的字稍作改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我們來看,“採薇採薇,薇亦作止”,這是第一段中的開頭,是說春天的時候,薇菜冒出了芽尖。采之采之其實是在為後文沒有時間休息做鋪墊,可以推測,戰士們正是以這些薇菜為食的。第二段,薇菜鮮嫩,第三段,薇菜衰老無法食用。這三段中,薇菜由生到衰,時光流逝,戰士在邊疆作戰,戍卒思歸,何時才能回還?於是,薇菜就和戰士的思鄉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意蘊也通過薇菜的變化表現了出來。這不就是這種重章疊句的作用嗎?
往往,詩人們運用非重複句子表達情感,這種寫法會使得行文十分流暢,一氣呵成,但是,如果情感細微不易察覺,這種手法的表現力就明顯不足,無論作者多么的用心,也總是會有些細小的思想不被察覺。於是這種重章疊句的手法誕生了。她的大多數句子都是相同的或是相似的,於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格外地注意到那字裡行間的細微的差別,這樣就更好的表現了事件或感情的發展。
眾所周知,詩歌,是運用形象思維的藝術。她嘗嘗調動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來塑造形象。《詩經》中“賦,比,興”是較為常見的手法。“賦”,指的是陳述,鋪敘,而“比”指的是比喻,借代,誇張等表現手法,“興”指的是托物言志,是寄託,是聯想。這首詩同其他詩經中作品比較,“賦,比,興”三種手法的運用更加嫻熟。“憂心烈烈,載飢載渴”中,憂悶的心仿佛烈火在燃燒。這是多么生動的比喻!在描寫戰爭場面時,這首詩並沒有寫刀光劍影和生死拼殺,而是寫戰馬,戰車,寫“四牡翼翼,象弭魚服。”這樣,就避開了死板的描繪,而是讓讀者想像,於是增加了詩歌的可讀性。最後一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這就是“興”的體現。這種單純的,又不單純的寫景,就是為了營造一種更為特殊的議論。如果沒有了議論,那么簡單的春天和冬天又有什麼美感呢?以樂寫哀,以哀寫樂,所以音節和諧,情感真摯,別有韻味。
情感,是人類所共有的一筆財富,我們偉大的中華祖先是重情感的,所創作的詩句自然是重情感的。既然提到情感,詩經中有一篇描繪愛情的佳作,飽含深情和思考,她,就是《氓》。下面的是《衛風》中的《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這首詩想必大家一定知道。春秋時期,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沒有地位,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一種悲劇的發生,這種悲劇,就是《氓》中所提到的,男子婚前婚後對待女子判若兩然。這種悲劇是時代的偶然,亦是歷史的必然,所以,她能引起今天我們的共鳴。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這就是最普通,也最典型的“賦”的手法。同時,“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這種“賦”下,隱藏著一些不能直說,或是不宜直說的內容。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推測,她是一個溫柔淑賢的女子,而伴隨著,他也一定十分暴怒無理。這就是想說,但不好直說的內容,有時候,說出來會破壞整首詩的意韻,有時候,會落入一種市井俗氣的怪圈,有時候,會使整首詩失去閱讀的況味。詩人們盡力地不把所有話直說,就形成了中國乃至人類文明的一種發展趨勢,在下文中,我將對這種發展加以分析,這裡暫且不提。
第二段,女子還天真地想著男子,但她慢慢悟出了生活的真諦,發現男子已對自己變了心。這時,多年的辛勞與付出,都顯得那樣的無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這是比興手法的絕美套用。桑葉,可以來比喻女子的愛情,可以比喻男子的變心,又可不可以比作女子的容貌呢?答案是肯定的。多種角度的觀察,成就了不同的文意,而每種解釋都有獨到之處,這就是比興的魅力。結構上,這種比興打斷了正常的敘事,文章看起來就更有層次美,更有結構美。同時,這種手法足可以用來凸顯作者的才氣與能力,也成就了一句又一句的妙句。
詩歌的美是分音韻美和意蘊美兩種的。此時的詩歌,往往表達了人們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感,用詞較樸實,給人以意蘊美的享受。但是個人看來,此時的詩歌還處於萌芽階段,發展尚不成熟,達到了意蘊美,音韻上卻稍有欠缺。譬如,此時的詩歌基本不講平仄,同時韻腳不論,這些不足極大的削弱了詩歌的美感。
但是,這時詩歌所表達的意蘊之深刻,對後世影響之大,是值得稱讚的。其實這種簡單的樸實之下,往往包含著複雜的人際情感,或愛慕,或悲傷,或慨嘆,或諷刺。而這些種初始的情感以這種通俗的形式出現在這樣的一本詩經中時,就注定了,我們的詩詞文化將很有可能發展成為聲韻與情感的結合體。而歷史,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詩歌的形式也在不斷的變化,逐漸出現了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楚辭》是中國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造的一種韻文形式,是僅次於《詩經》的中國歷史上第二部詩歌作品集,與《詩經》一樣成為之後兩千多年內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源頭。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遂又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楚辭對後世的文學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漢魏六朝在貴族中盛行的辭賦就直接沿襲了“楚辭”的傳統。楚辭中的《招魂》直接影響了漢代七言詩的發展。楚辭中反映出屈原等人的憂國愛民的高尚思想,從而成為歷代文人的楷模。《橘頌》則對後來的詠物詩產生了巨大而長久的影響。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評價《離騷》的:“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繁,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認為《離騷》用簡約的文詞表達了高潔的志向和品質,言簡而意賅。
楚辭中的語言特點已經與詩經存在很大的不同。楚辭中存在更多的聲韻美,同時不再效仿四言詩,開創了一種較為自由的詩風,字數不定,這樣就可以更容易地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感情。楚辭中,很多作品都包含有為數不少的“兮”字,從此也可以看出,楚辭的風格更加隨意,手法更加多樣化。屈原和宋玉是楚辭中較著名的詩人,並稱“屈宋”。因為他們的影響力極大,楚辭又有別稱“騷體”。在此,只對屈原的詩篇加以簡單分析。
既然談到“騷體”,那么我們就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首屈原之作《國殤》說起。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譯文:【手執吳戈銳呵身披犀甲堅,在車轂交錯中與敵人開戰旌旗蔽日呵敵寇蜂擁如雲,箭雨紛墜呵將士奮勇向前。敵寇凌犯我軍陣呵踐踏佇列,左驂倒斃呵右驂傷於刀劍。埋定車輪呵拉住戰馬,拿過玉槌呵擂動鼓點。戰氣蕭殺呵蒼天含怒,被殘殺的將士呵散棄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沒想過要回返,家山邈遠呵去路漫漫。帶上長劍呵操起秦弓,縱使首身異處呵無悔無怨。真是英勇無畏呵武藝超凡,你永遠剛強呵不可凌犯。既已身死呵將成神顯靈,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不難看出,這首《國殤》雖與詩經的年代差距不大,但手法意蘊上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屈原的詩詞中“兮”字非常之多。“兮”實際上是楚地的一種方言,相當於“啊”字。這樣的字反覆出現就預示了騷體詩的情緒性,其寫作應多為抒發情感。譬如,《離騷》中運用了大量的“兮”字來抒發自己遭憂憤懣的情感。同時,相比於詩經的直抒胸臆,楚辭更多地使用了比喻手法,使得楚辭經常給人以動人貼切之感,容易引起共鳴。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屈原在開頭並沒有像詩經一樣直接交代事情的經過與感想,而是通過拿著兵器,車轍相交的場景,間接的表現戰爭的緊張與激烈,可以說,這樣的手法是詩歌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開拓,它極大的影響了後人的寫作思路與審美,逐漸形成了一種中文特有的“欲揚先抑,聲東擊西,引經據典,空間交錯”的美感。“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這一句,又同上一句聯繫起來,進一步描繪了戰爭的強大陣勢和慘烈氣氛。我們可以發現,前四句都是所謂景色的描寫,並沒有諸如“人物”,“地點”,“起因”等因素,甚至句子省略了主語。這樣大幅度的省略,只能說明古人對於文字的認識和敏感已經達到了一種相當的高度,這樣,慢慢地,文人們開始習慣了這種省略式的寫作方法,並衍生了一種新的意蘊。我們知道,有些漢語的句子,說出主語反而會傷其美感,不說,反而會形成一種“含蓄美”。譬如: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
這句話省略了大量的成分,如果補充,將如以下:
“一個(人)是閬苑仙葩,(另)一個(人)是美玉無瑕若說(他們)沒奇緣,今生(她)偏又遇著他,若說(他們)有奇緣,如何(他們的)心事終(將)虛化(為烏有)?”
如是一加,音韻全無,無論意境。
詩人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用省略打造各種風格的意境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崑崙,笑呂梁.磨劍數年,今日顯鋒芒。烈火再煉雙百日,化莫邪,利刃斷金剛。
雛鷹羽豐初翱翔,披驚雷,傲驕陽.狂風當歌,不畏冰雪冷霜。欲上青去攬日月,傾東海,洗乾坤蒼茫。”——豪放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婉約
繼續讀之,“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幾句詩簡明地闡述了戰爭的過程,並且同時在兩方交戰的情節下省略了主語。可以看出,從詩經到楚辭,漢語運用的熟練程度在提高。詩經中雙音詞經常出現,用一個四字句子表達一種情景,一種情感是很平常的,但在楚辭中,單字,雙音詞往往更被廣泛的運用。所以,漢語中有很多的字有很多意思,拜讀別人的作品時,我們有時候要對同一個字,同一個詞的意思進行揣摩,這一點也增加了漢語的韻味。
“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這是屈原的議論抒情,表達了他對這些英魂的追悼和讚頌。這些詩句的畫面感極強,讀之,一幅英勇的壯士出征圖出現在眼前,動人情深。那么,屈原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呢?首先,這種動人的情感表現需要一定的社會背景。在當時,戰爭頻繁,所謂興也苦亡也苦,這種社會狀態必然造成民眾的極度不滿,同時也會催生一種對保家衛國英雄的讚頌之情。可以說,這首詩抒發了屈原自己的情緒,同時屈原也運用了這種社會矛盾,引起了讀者的,民眾的共鳴。其次,手法。我們先不提這種手法,先來看家喻戶曉的《黃河大合唱》選段《河邊對口曲》:
也許你會有疑問,為什麼談屈原的詩詞要關聯上《黃河大合唱》中的《河邊對口曲》?其實,音樂與詩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都要表達情感,都有格式和內容,並且有著相似的創作方法和創作手法,也都為了讚頌或抒發某種情感。在思考《國殤》寫作手法時,我想到,這篇詩歌與某種類型的音樂有著相似之處,於是我在腦海中仔細尋找,終於找到了這樣一首極具代表性的歌曲,現引來曲譜與詩詞對照分析:
黃河大合唱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
作詞:光未然;作曲:冼星海
朗誦:瞿弦和
指揮:嚴良堃
樂團:中央樂團交響樂團,中央樂團合唱團
(朗誦詞)
妻離子散,
天各一方!
但是,
我們難道永遠逃亡?
你聽聽吧,
這是黃河邊上
兩個老鄉的對唱.
(對唱)
(甲)張老三,我問你,
你的家鄉在哪裡?
(乙)我的家,在山西,
過河還有三百里.
(甲)我問你,在家裡,
種田還是做生意?
(乙)拿鋤頭,耕田地,
種的高梁和小米.
(甲)為什麼,到此地,
河邊流浪受孤淒?
(乙)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無訊息.
(甲)張老三,莫傷悲,
我的命運不如你!
(乙)為什麼,王老七,
你的家鄉在何地?
(甲)在東北,做生意,
家鄉八年無訊息.
(乙)這么說,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合唱)
仇和恨,在心裡,
奔騰如同黃河水!
黃河邊,定主意,
咱們一同打回去!
為國家,當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擊!
從今後,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大家已經看到了,或是聽到了,在這首激昂的歌曲中,兩個河邊的老鄉傷心地對話,控訴了侵略者的惡行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在對唱的最後,兩個老鄉決定參軍,打回老家。他們在先前的對話中語調輕快,悲傷時則略有減慢,伴奏也是輕快的鑼鼓,但在決定參軍時,樂曲的速度大幅提升,激昂亢奮。兩個老鄉以近乎吶喊的音調結束了“……一同打回老家去!”。兩個老鄉話語剛一落地,樂曲的速度又一次大幅提升,氣氛頓時緊張,合唱團幾百人聲勢巨大地合唱“仇和恨,在心裡,奔騰如同黃河水!黃河邊,定主意,咱們一同打回去!為國家,當兵去,太行山上打游擊!從今後,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仿佛這幾百人即是老鄉的憤怒,即是像老鄉一樣的人民,即是中華的靈魂。氣勢恢宏,令人驚嘆。
那么,作者是怎么使聽眾產生如此的感受呢?
首先,這種共鳴建立在一種深深的民族仇恨上,作為中國人,我們同情他們的境遇,在老鄉決定參軍時,我們的心中自然會血脈僨張,自豪油生。其次,各種樂器的,章節的,節奏的安排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最能打動人的,是那段合唱團的合唱。這也就是她最大的秘密,在加入合唱的章節時,參軍的主語從老鄉悄悄地轉移到了人民大眾上,相當於是作者以一種暗示的方法發出了號召,揮灑了自己的情感。這種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手法自然會使我們越來越激動,越來越振奮,越來越動容。
這種令人驚嘆的手法不僅僅限於音樂,在我們中華悠久的文明中,深深地體現在散文與詩歌中。上文的《國殤》的“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中,前半部分可以說是屈原客觀地陳述事實,主語是戰士們,而後半部分完全成為了屈原的號召,雖然還是在說戰士的英勇,但主語已經不是戰士,而是屈原和廣大的民眾們。人稱的轉變,遞進了關係,遞進了情感。讀者閱讀時,已經悄悄地接受了作者的暗示,將更容易地傾向作者的看法和認識,也將更容易地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種手法很多時候不被看做是一種手法,因為她隱蔽,不易察覺,產生的影響不明顯,但卻不可或缺。很多很多的詩句中都採用了或多或少的這種手法,且讓我們來分析幾句。相信大家都熟悉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有這樣幾句:“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同樣地,這幾句中,前幾句是寫作者的生活實景,後幾句是作者的期望。其實,後幾句的期望,又何嘗不是天下有志之人的期望?又何嘗不是讀者的期望?這樣,杜甫就自動地把自己和讀者“安排到了統一戰線”。讀者讀罷,仰面長嘆,曰:“此乃吾之感”!其實,沒準當初杜甫先生做詩時,早就設好了這個感情的圈套,等著讀者傷懷呢!但這種句子是不可或缺的,缺少了這樣的抒情句,後人便難以推測前人的想法,單單依靠前人文中的敘事判斷情感,是有很大可能出現偏差的,同時,這種抒情言志的句子也有利於作者把握寫作的中心與重心,使行文一氣呵成。
說到一氣呵成,那么《離騷》可是喘了一口大氣。373句的篇幅,可以說是中華詩史中少有的。這裡只截取一小段,以稍加賞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6]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7]鬱邑余挓[8]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篇幅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詩,共373句,近2500字。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釋為“離憂”(《史記*屈原列傳》);班固釋為“遭憂”(《離騷贊序》);王逸釋為“別愁”(《楚辭章句?離騷經序》)。宋項安世根據《國語*楚語上》“邇者騷離”一句的韋昭注“騷,愁也;離,叛也”,判定“蓋楚人之語,自古如此。屈原《離騷》,必是以離畔為愁而賦之。其後詞人仿之,作《畔牢愁》,蓋如此矣。”近人游國恩則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二者“一事而異名”,由此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離騷纂義》)。這些說法雖都言之成理,但以司馬遷和班固的說法最為貼近題旨,既有訓詁依據,又有“獨歷年而離愍兮”(《思美人》),“思公子兮獨離憂”(《山鬼》)等詩句為旁證,較為可信。《離騷》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極高,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形式、語言表達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作者不僅以自身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還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了《詩經》、神話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調,浪漫主義為特色,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後世的抒情文學在創作方法上樹立了不朽的典範;它不僅繼承並發揚了《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藝術成果,採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寄情於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而為一,通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之類的描寫,創造出一系列富於象徵意味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在吸收民間文學和先秦散文語言營養的基礎上,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自鑄偉辭”(《文心雕龍?辯騷》),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 騷體。總之,其藝術成就之輝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離騷》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極高,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形式、語言表達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作者不僅以自身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還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了《詩經》、神話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調,浪漫主義為特色,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後世的抒情文學在創作方法上樹立了不朽的典範;它不僅繼承並發揚了《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藝術成果,採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寄情於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而為一,通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之類的描寫,創造出一系列富於象徵意味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在吸收民間文學和先秦散文語言營養的基礎上,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自鑄偉辭”(《文心雕龍*辯騷》),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 騷體。總之,其藝術成就之輝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
那么,先秦與漢朝的詩詞,就簡單介紹到這裡了。最後的最後,讓我們來欣賞一首屈原的《天問》,細品一個古代文豪的無盡悠情。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惠氣安在?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鴟龜曳銜,鯀何聽焉?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纂就前緒,遂成考功。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河海應龍?何盡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川谷何洿?東流不溢,孰知其故?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順墮,其衍幾何?崑崙縣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獸能言?焉有虬龍、負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長人何守?靡蓱九衢,枲華安居?靈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鬿堆焉處?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閔妃匹合,厥身是繼。胡為嗜不同味,而快朝飽?啟代益作後,卒然離蠥。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啟棘賓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窮西征,岩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
鹹播秬黍,莆雚是營。何由並投,而鯀疾修盈?
白蜺嬰茀,胡為此堂?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天式從橫,陽離爰死。大鳥何鳴,夫焉喪厥體?蓱號起雨,何以興之?撰體脅鹿,何以膺之?鼇戴山抃,何以安之?釋舟陵行,何之遷之?
惟澆在戶,何求於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湯謀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尋,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湯何殛焉?舜閔在家,父何以鱞?堯不姚告,二女何親?厥萌在初,何所意焉?璜台十成,誰所極焉?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舜服厥弟,終然為害。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敗?吳獲迄古,南嶽是止。孰期去斯,得兩男子?
緣鵠飾玉,後帝是饗。何承謀夏桀,終以滅喪?帝乃降觀,下逢伊摯。何條放致罰,而黎服大說?
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
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有扈,牧夫牛羊?乾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脅曼膚,何以肥之?有扈牧豎,云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
恆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並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而後嗣逢長?
成湯東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湯出重泉,夫何罪尤?不勝心伐帝,夫誰使挑之?
會晁爭盟,何踐吾期?蒼鳥群飛,孰使萃之?列擊紂躬,叔旦不嘉。何親揆發,何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爭遣伐器,何以行之?並驅擊翼,何以將之?
昭後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環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號於市?周幽誰誅?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側,何罰何佑?齊桓九會,卒然身殺。
彼王紂之躬,孰使亂惑?何惡輔弼,讒諂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開何順,而賜封之?何聖人之一德,卒其異方:梅伯受醢,箕子詳狂?
稷維元子,帝何竺之?投之於冰上,鳥何燠之?何馮弓挾矢,殊能將之?既驚帝切激,何逢長之?
伯昌號衰,秉鞭作牧。何令徹彼岐社,命有殷國?遷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婦,何所譏?受賜茲醢,西伯上告。何親就上帝罰,殷之命以不救?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何喜?武發殺殷,何所悒?載屍集戰,何所急?伯林雉經,維其何故?何感天抑墜,夫誰畏懼?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禮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湯臣摯,後茲承輔。何卒官湯,尊食宗緒?
勛闔、夢生,少離散亡。何壯武歷,能流厥嚴?
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中央共牧,後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驚女採薇,鹿何祐?北至回水,萃何喜?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雲?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吳光爭國,久余是勝。何環穿自閭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長。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何謂“天問”?王逸《楚辭章句》說: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又據傳屈原被逐,憂心愁慘,徬徨山澤,過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靈、古代賢聖、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問天”,這種說法雖有一定歷史文獻的記載及文物可作參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寫《天問》的真實起因。《天問》中,問天地、日月、山川、靈異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當時的現實意義。因此,屈原所提出的問題不會是僅僅根據廟堂壁畫。而是有他主觀上的選擇並經他精心結撰的。從全文的先後次序來看,先天地自然後三代史實,而以楚國的賢君愚臣作為結尾,這裡顯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動機與創作意圖,因此,這篇包含著作者深層思想結晶的《天問》,不可能是他“呵壁問天”的即興之作。
《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凶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他似乎是要求得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這些問題也都是春秋、戰國以來的許多學人所探究的問題,在諸子百家的文章里,幾乎都已討論到。屈子的《天問》則以惝恍迷離的文句,用疑問的語氣說出來以成此鉅制,這就是屈子所以為詩人而不是“諸子”的緣由。而“天”字的意思,戰國時代含義已頗廣泛。大體說來,凡一切遠於人、高於人、古於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為的事與物,都可用“天”來統攝之。對物質界說,又有本始、本質、本原的意思。《易·系詞》中說:“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問》的天,也頗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與道家的“道”字,《易經》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這些“法象”的名詞,屈原為楚之宗室重臣,有豐富的學識和經歷,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頗有整齊百家、是正雜說之意,《天問》的光輝和價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現於讀者面前了。
我們明顯的可以看出,詩中的有些疑問在那個時代是未解之謎,而有些是作者的明知故問。作者羅列一篇自己畢生的問題,難道是想解決困惑?我想不是的。
我們可以想像,屈子對天發問的豪邁。人的一生,是必然有問題的。屈子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許至今也是迷。我們的心中又是否有著類似《天問》的問題呢?歷史的長河不斷滾動,推動了人類前進的水輪,擊起了思想的浪花。有些疑問,出生便於我們相遇,直到死前最後的微笑,抑或是嘆息。於是,這些疑問,就被埋葬在了年華的墳墓。
從出生,我們便疑問著,我們,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此行之目的又在何處?然後,我們長大了,一點一點,有歡笑,有苦澀,有悲喜,有蹉跎,至於從哪裡來,從哪裡去,此行之目的在何處,早已經被生活,所淡忘。於是,時光,走啊,走啊,青蔥歲月,豆蔻年華,不惑之年,歲過花甲。眼看著,一生走向落日,心中,便只能告訴自己,勸慰自己,淡淡的說,夕陽無限好啊!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黃昏的餘暉下,你,我,明白了,有些自己曾經在意的東西,曾經追求的東西,有的早已經被看淡,而有些,是要看一輩子的。可是,為什麼蒼天偏偏要我這個時候懂得這些呢?我,已經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更沒有,年輕時火一般的熱情。沒有資本了,沒有機會了,你卻告訴我這些!於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黃昏的餘暉下,你,我,想著,哎,這早上的時候,我在做些啥呢?這中午的時候,我又取得了什麼成就呢?這下午的時候,我又收穫了什麼快樂呢?
早上的時候,我正年少……
…………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
哎,早上下了雨,那中午天該晴了吧!
…………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
那,下午呢?天空是不是澄澈了呢?
…………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斡維焉系,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出自湯谷,次於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幾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惠氣安在?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
這一天,是雨天。
世人之天氣,又有幾人艷陽高照!淒悽慘慘,愁愁苦苦,聚聚散散,已然罷了!
我們又多么希望,這一天,是這樣的……
…………
清晨,清晨。
…………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既而徂爾,士言鑿鑿。夙而麥粟,夜而織桑。士之興德,與子偕老。
日雖盡矣,月星繁爍,倘命而終,唯緣可說。
…………
正午,正午。
…………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吾若龍,矢齊發兮士爭先;
凌其陣兮躐其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出而入兮往則反,平原忽兮路遙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金戈鐵馬邀美酒;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
但是,這也只是幻想,與期望。有幾人擁有這樣順利的人生呢?
罷了,即便人人都擁有這樣的人生!
可是呢?
年歲大了,我們依舊會悲傷地感嘆: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
這是一個人,一生難解的迷。
我們來自哪?我們將去往何處?我們在追求著什麼?
沒人知道。
也不會有人知道。
科技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一百年前人類百思不得解的問題,今天已經人盡皆知。當然,人類會懂的越來越多,這是發展的標誌,人們為之欣喜,為之自豪。然而,人類什麼時候能明白所有?
你也許會說,遲早有一天。
假設時光流轉,現在就是那一天,人們已經瞭然了一切,然後呢?人類收穫了什麼?反而,人們會想,假如,假如我不知道這些……
有時候,知道,不如不知道。
然而我們不甘心。我們想知道,在此生閉上眼睛之前想知道,我們,來這一回,到底就是為了啥呢?
為了什麼?想了又想,想了又想,還是不明白啊。於是,人們開始尋找著自己人生的意義。有人選擇了財富,有人選擇了成功,有人選擇了權利。而當人們得到這些的時候,他們回想起來,也許自豪,也許感嘆,但更多的人只是唏噓:得到這些又有什麼用呢?繁華一場,終將老矣。在生死面前,這些又算得了什麼呢?在走完一生,即將閉上雙眼,回憶人生的時候,自己難道會在意財富,成功,權利嗎?
顯然,不是。
換句話,他們的一生,追求錯了。
錯了?
錯了!
錯了。
錯了……
那,這一生,為了什麼?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不就是這樣嗎?
看淡了,看重了,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一個情字。酸甜苦辣,山水自然,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每當我走在街上,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會唏噓,感嘆。笑了,哭了,累了,醉了,這才是人。傳統的文化給予了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曠達與隨性。風就風著,雨就雨著,依舊過自己的日子,感受自己的幸福。相信即使到了這輩子的最後一秒,我也不會因為自己不夠成功痛恨,也不會因為有什麼遺憾而不捨,只是會感謝蒼天給我這次感受真情的機會,然後安靜的閉上雙眼。
就是這樣。
現代而古樸的城市,窗外喧囂,車水馬龍,我靜臥在陽光下,安靜的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