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笑評門
- 發生日期:2012年12月13日
人物事件回應,社會剖析,
人物事件回應
他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自己臉上的笑與對待此事的態度並無關係,“我們在談論政策,並不是在談論民工的死”。他說,他在直播室內錄節目,“有一台攝像機專門對著我,我也看不見自己的表情,以前沒接受過控制表情的訓練,況且談論的是我比較熟悉的政策問題,因此也很放鬆,沒有刻意地注意自己的表情,平時的習慣不自覺地又出來了”。
他表示,做節目當晚他回到家中,看到了網上的指責聲,並於當晚發布微博道歉,“如果我的‘笑’傷害了你,我表示真誠的道歉。”2012年12月14日早上,唐鈞再次在微博上表示,“這種強自改變自己的面容的事情是很尷尬的”。
社會剖析
一個個體的微笑能折射出公共情緒的微妙反應。楊達才在車禍現場的微笑如此,唐鈞解讀民工凍死事件的笑評亦是如此。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在考慮怎么吃得健康穿得漂亮,而不是考慮如何吃飽穿暖這些問題的背景下,兩名農民工先後在城市裡被凍死,著實令人痛心。但是公眾以自己的情緒和標準去解讀唐鈞的笑,卻也有失公允。
一方面,個人表情大多數是後天習得,唐鈞笑就是如此,在網上搜尋唐鈞照片,他的大部分照片都是這樣。他本人也表示:“自己面相就是如此,自己臉上的笑與對待此事的態度並無關係”。另一方面,在節目中,唐鈞談論的是政策制定,而不是農民工凍死這個個案,這類內容顯然不必刻意裝作沉痛和悲傷的樣子。
任何個體都不是QQ對話框裡那一個個抽象的臉譜,也難以成為公共情緒的代言人。事實上,唐鈞在節目中沒有刻意迎合觀眾,扭曲地製造悲傷、凝重的表情,這也算是不做作的真性情。
誠然,我們不否定公眾對凍死同胞的同情和悲憫,推開“笑評門”,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公眾為何屢屢對某個個體的表情發難?這背後其實折射出公共情緒排解渠道的缺失。民工凍死事件發生後,輿論更多的是對政策理性的思考,而很少對凍死民工的個體關照,他來自哪裡?他的家庭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生存狀態?鄭州市民政局的新聞發言人日前在接受採訪時甚至表示“再提此事無意義”。公眾情緒得不到輿論的撫慰,也就難免對一張天生的笑臉發難。毋庸諱言,這與其說公眾是對教授笑臉的質疑,不如說是對有關部門的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