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福鼎前岐馬燈)

竹馬(福鼎前岐馬燈)

竹馬(福鼎前岐馬燈),流行於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前岐鎮的傳統舞蹈,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竹馬(福鼎前岐馬燈),又稱前岐打馬燈,始創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表演者披上馬的道具邊歌邊舞。演出時由負責牽馬的兩個技藝嫻熟的小孩帶隊變陣,並以鑼鼓為指揮信號,以此有效地調節好場上的演出秩序。每年十月到來年正月是馬燈表演的高峰期,各村各境巡迴“打馬燈”,其表演方式將馬燈展示表演和祭典儀式相結合,共同演繹民俗活動,鄉土氣息濃厚,充滿濃郁的原生態文化氛圍。馬燈舞生動體現了馬燈人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是富有凝聚力的民間活動。

2011年12月14日,“竹馬(福鼎前岐馬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馬(福鼎前岐馬燈)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
  • 保護單位:福鼎市前岐鎮馬燈團
  • 項目編號:Ⅲ-10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舞蹈場景,表演內容,表演形式,道具服飾,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福鼎民間留存著一種馬燈舞,稱竹馬(福鼎前岐馬燈),又稱前岐打馬燈,始創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表演者披上馬的道具邊歌邊舞。
福鼎前岐馬燈在現代又有所創新,它吸收了戲劇,舞蹈等藝術的特點,從人物造型,表演技巧到陣列形式都有了新的發展。

舞蹈特色

舞蹈場景

福鼎前岐馬燈舞蹈的整個場景是一種古戰場的模擬,反映的是戰場戰鬥的過程,並以戰馬為原型創造了富有審美特徵的舞蹈形式,共有12場。第一場叫“大外城”,將士們騎著戰馬巡邏在城內外,並禦敵於城外。第二場是“交雲操”,表演如千軍萬馬,統一指揮,形如一體,戰無不勝。第三場是“卷花心”,馬隊層層防衛,更是壁壘森嚴。第四場是“五個螺”,戰馬螺旋運動,圍敵於死地,聚而殲之。第五場是“跑馬”,展示戰場間歇,勇士們無比樂觀的精神,穿插著他們生活中的情趣。第六場是“蝴蝶操”,象徵萬馬奔騰不息,猶如蝴蝶穿花。第七場是“梅花操”,陣形千變萬化,形同梅花朵朵。第八場是“頓營”,連日賓士作戰勞累,將士們宿營養精蓄銳。第九場是“棋盤操”,勇士們騎著戰馬,各司其職。第十一場吹奏“錢棍曲”,寄託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財源茂盛的希望,表達人們的美好心愿。最後一場則是“洗馬”,象徵著勝利後的喜悅和祥和,返歌太平盛世。
竹馬(福鼎前岐馬燈)
福鼎前岐馬燈
福鼎前岐馬燈舞蹈的每個場景相對獨立,又前後相承,渾然一體。其中的許多節目都需要較高的表演技巧,每個表演者都要按嚴格程式進行表演,比如在“卷花心”表演中,戰馬奔騰將“帥”旗層層防衛,壁壘森嚴,滴水不透,表演節目時,不僅需要表演者按鼓點行進,甚至還要求他們準確把握時間,層層捲入後,只有經過程式慢慢退出,內層的“馬匹”方能出來。再如“梅花操”中馬隊按照陣形的變化,經過一定步驟後,才能形成“梅花朵朵”,一個環節出錯,就不能形成“梅花”了。

表演內容

福鼎前岐馬燈在表演上主要展現古戰場上萬馬奔騰的場景和燒勇善戰、進退自如的英雄豪情,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奮勇爭先。為此,在內容上多引進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古代傳奇故事,如《楊家將》里的“穆桂英掛帥”“佘太君出征”、《水滸傳》里的“三打祝家莊”等。當然,根據演出人物、故事的不同,演員們的服裝及妝容也不同。另外,演員們還會結合場面氣氛邊舞邊唱一些歌曲,如《福鼎是個好地方》《躍馬提槍上戰場》等,還有銅管樂、群口快板等表演,這些逐漸作為固定節目。不管表演什麼內容,馬燈表演都按節目場次進行。表演中有時也穿插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古代傳奇故事或是祝賀宣傳等活動。
竹馬(福鼎前岐馬燈)
福鼎前岐馬燈

表演形式

福鼎前岐馬燈表演者以女青年為主,她們身上綁著馬頭和馬身,走著馬步,列成方陣,揮舞著刀槍,在鑼鼓聲中邊走邊舞。馬燈表演按陣圖進行,在場景表演時,馬燈與管弦樂器吹打、民歌傳唱以及曲藝表演結合起來,構成了舞美、聲樂、戲曲相融匯的絕妙視聽效果。在表演中,通常由負責牽馬的兩個技藝熟的小孩帶隊變陣,並以鑼鼓為指揮信號,以此有效地調節場上的演出秩序。
福鼎前岐馬燈舞已經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表演體系。演出時,馬頭兵先行,幾個跟斗開場變陣,鼓點聲起,指揮率馬而入,依序展開表演。其中,鼓手是樂隊的總指揮,每個出陣,都需要聽鼓點,按鼓點節奏而變化,而鼓點是按馬燈表演多年傳承的既定程式來安排的,只有演員隨著鼓點排陣起舞,表演才能井然有序。而“帥”旗手,則將鼓點信息轉化成指揮信號,率領千軍萬馬,攻守自如。馬燈演陣時,每匹馬必須以門槍為目標,認定跟進,變化陣勢。

道具服飾

福鼎前岐馬燈主要道具分馬頭和馬身兩部分,演出時分別綁在演員的前腹和後腰,裡面各點一根蠟燭,馬燈也由此得名,馬頭和馬身由竹蔑紮成,外面包上紗布,塗上各種油漆作為馬的顏色,馬頭的紗布上用彩筆畫上馬眼、馬嘴、馬鼻等,在馬身上則畫上馬鞍、皮帶,大紅“帥”旗為紅緞製作,鑲金色曲邊,紅緞上繡金色“帥”字,旗的兩翼張燈,這一旗兩燈俗稱“把門槍”,為馬陣之眼。
竹馬(福鼎前岐馬燈)
福鼎前岐馬燈
演出服飾主要是頭盔、頭巾、馬甲、馬褲、彩鞋,由質地堅韌的紙板做成盔身,再上鑲金邊,嵌銀鐵,貼彩飾,插上亮閃閃的珠花、絨花,其效果酷像傳統戲劇舞台上演出的頭盔。頭巾、馬甲、馬褲,由各色綢緞製成,這些服飾的顏色與馬色相配。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福鼎前岐馬燈舞的重要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前岐馬燈舞是一項獨特的民間舞蹈。馬燈展示表演和祭典儀式相結合,共同演繹獨特的民俗活動,鄉土氣息濃厚,充滿濃郁的民間原生態文化氛圍。
第二,前岐馬燈不局限於春節這一段時間的表演,許多地方有辦喜事、慶典活動都會遠道而來邀請馬燈團前往表演以示慶賀。所以前岐馬燈在新時期又獲得一個好的發展前景,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開一個新的文化亮點。
第三,前岐馬燈是具有凝聚力的民俗活動,它能夠寄託鄉情,表達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人們的創業熱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人物

楊麗輝,女,1965年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馬(福鼎前岐馬燈)”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專題報導
2002年,中央電視台曾專題報導過福鼎前岐馬燈表演。
主要表演
2007年6月16日,第七屆中國·太姥山文化旅遊節暨首屆中國白茶文化節舉辦,在大型民間民俗文化踩街表演中,具有福鼎前岐馬燈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