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益陽小郁竹藝始創於唐宋時期。據《益陽市志》記載:“早在明代初年,益陽竹器即成行業,從業者遍布城鄉各地,產品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清代,益陽小郁竹器的發展更為成熟。從道光十二年(1832年)開始,益陽小郁竹器開始出口英、德、法、日等國,成為中國的出口貿易產品之一。
民國以後,益陽小郁竹器聲名愈隆。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益陽小郁竹器獲得銀獎。1931年,益陽小郁名師王連升製作的一張可坐可臥的竹椅,在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獲得銀獎,使得小郁竹器在海外聲名鵲起。1959年益陽郁竹專家曾明昌受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製作竹桌椅、竹花架和竹缸架等。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小郁竹器技師們,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技術革新,創造發明了竹材著色、竹青鑲面、竹材烙花以及竹枝丫花等新工藝,使小郁竹器更加美觀質樸。
文化特徵
小郁竹藝是指以麻竹為主要骨架製成的竹器工藝,益陽竹藝從明朝嘉靖年間就有著大郁和小郁的區分,區分二者的關鍵就是用材的不同,以楠竹為骨架製成的竹器為大郁,以麻竹為骨架製成的竹器為小郁。小郁竹器涵蓋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家具式樣,包括書桌、櫃架、燈具、屏風、床榻、几凳和小兒用具等。
小郁竹器是益陽市的代表性傳統手工藝之一,是採用直徑5cm以下的麻竹為骨架,結合其他種類竹子製成的部件加工成的各種器具。從用材上來看,主要用的是小型的麻竹,並沒有用到一些大型的竹材料,所以稱之為“小”;對於“郁”的理解有2個方面,一是指竹材在火中進行燒烤使其纖維軟化,再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其彎曲變形來達到製作要求;二是從結構方面來講,產品整體上是有橫豎竹圍合而成的,所以在縱橫交界處,需要將橫向的竹子挖去一部分,形成所謂的郁口,然後再經過高溫的炙烤加溫,迅速圍郁而成。
小郁竹器從材料到工藝,從外觀到精神內涵,都與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小郁竹器的所有工序均沒有使用釘子和膠粘,全部都是採用竹材完成的。在小郁竹器的製作過程中需要依次完成30多道工序,整個過程均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危害。在小郁竹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保持著樸素、自然的設計風格,遵循環保意識,就地取材、師從自然,在造型上以功能性為主,即以滿足生活所需為第一要求,原生態地利用整根竹子進行加工,尊重竹子材質的原有狀態,除了最後上漆之外沒有其他材料作為裝飾,純手工製作完成,形成了小郁竹器自己的風格。
製作工序
益陽小郁竹藝的製作工藝較為複雜,其製作所使用的工具一般有馬凳、手鋸、劈刀、削刀、刮刀、尖刀、短刨、車刨、小圓銼、枝剪、挖鏟、提鉤、郁鐮、削鋸等。
小郁竹器的製作工序更是多達二十多道,並且每一道工序之間都緊密配合。不同竹器的製作工序,又各有不同。以做一把傳統小郁竹椅為例,其工藝流程可以分為準備工序、核心工藝、輔助裝飾工藝三大部分。準備部分有選料、下料、燒油、著色、調直、火郁後立柱六道工序;核心工藝包括了劃墨、做圍折、劈折篾、開郁口、挖鏟郁口、郁制架子、打托栓、打竹尖、開承挽口、安承挽、做椅面十個步驟;而輔助裝飾工藝則多數需要竹枝丫花、打木尖、包銅皮、精修打磨、上漆等工序使更加精細耐用且美觀大方。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小郁竹藝製品具有強烈的線構成感,其獨特的竹枝壓花工藝與花格工藝,皆是漸變、重複、節奏、韻律、對比等,都是常見的手法,有的裝飾形式是幾種構成形式的結合,體現了民間匠人的優秀審美思考。
小郁竹藝製品在裝飾意味上有著較強的民間審美特徵。
傳承狀況
益陽小郁竹藝的傳承方式大多都是子承父業,沒有教科書式的傳承手段,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
益陽小郁竹藝全部由手工製作完成,製作過程複雜,勞動周期長,費時費力,製作的產品自然精美,但是價格十分昂貴,而大眾的購買能力有限,致使這門手工藝的傳承受到了影響。
小郁竹藝在20世紀70—80年代盛極一時,隨後進入鼎盛期,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小郁竹藝在造型、色彩、裝飾或者是其他設計創意上沒有實現新的突破,呈現出來的產品依然是多年前的老面孔,已經不符合現代大眾的審美需求。
傳承人物
危祿綿,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竹編(益陽小郁竹藝),湖南省益陽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6年,益陽小郁竹藝傳習所在益陽市桃江縣橫板橋村內的竹林中修築完成。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益陽市朝陽小郁竹藝有限公司獲得“竹編(益陽小郁竹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竹編(益陽小郁竹藝)項目保護單位益陽市朝陽小郁竹藝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獎項
1998年,益陽郁竹藝人危祿綿的郁竹作品參加“湖南改革開放二十周年成就展覽”,並獲得個人優秀獎。
重要活動
2011年6月,益陽小郁竹藝亮相第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中的博覽會活動。
2016年6月,湖南省益陽市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舉辦首屆“非遺”博覽會,益陽小郁竹藝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