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銀熙

端木銀熙

端木銀熙,1947年生,江蘇常熟人。1965年參加工作,高級農藝師,水稻育種專家。現為常熟市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總農藝室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木銀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7年
人物簡歷,人物事跡,一生都堅持學習從國中生到水稻育種專家,一生都在積累從常熟基地到海南三亞,一生都要思考從太湖粳新品到“常優”系列,

人物簡歷

中國農學會,江蘇省、蘇州市農學會會員,常熟市農學會理事,蘇州市水稻育種協作攻關組組長。中國共產黨常熟市第六、七、九屆代表大會代表。2006年當選蘇州市第十次代表大會代表。2008年當選為江蘇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先後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江蘇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主持育成“太湖粳系列”、“常農粳系列”、“常優系列”水稻品種(組合)、不育系16個,特別是近十年來育成的“常優1號”、“常優2號”、“常優3號”、“常優4號”、“常優5號”五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三系雜粳新組合。
端木銀熙

人物事跡

一頂白色草帽,一雙黑色長筒雨靴,一身粗布藍衣,手拿一把黃澄澄的稻穗……在江蘇常熟農科所水稻實驗基地,當這位老農裝束的人迎面向我們走來時,無論如何想不到他就是有“江蘇袁隆平”之稱,20多年來先後有17個水稻新品種分別通過國家級和省級鑑定,主持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在江、浙、滬、皖、鄂等省市推廣面積累計超過3500萬畝,增產稻穀10億餘公斤,增加社會效益20多億元的育種家端木銀熙。

一生都堅持學習從國中生到水稻育種專家

16歲那年,端木銀熙的父親去世,剛剛國中畢業的他不得不告別無限留戀的學校,來到生產隊參加集體勞動。18歲那年,端木銀熙被大隊推薦到公社農技站當“農技員”,1976年5月,經過考核,他被抽調去新成立的縣農科所,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水稻良種研究工作。 水稻育種是門科學,對於僅有國中文化的端木銀熙來說,深感“底氣”不足,於是決定自學。農學專業的大專考試共有13門課程,每天早上5點到7點是他學習的黃金時間,從不間斷。晚上入睡前,他躺在床上,把一天學習的東西在腦海里電影似放一遍,加深印象。從1984年6月開始至1990年的6個春秋里,他以超常的毅力,終於拿到了大專文憑。  端木銀熙說,書本上學習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學習。1996年,他結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這十來年,他從袁院士那裡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袁院士的刻苦精神、對技術鑽研的態度深深地感染著他,教育著他;袁院士雜交育種的理論、方法讓他豁然開朗。 在端木銀熙眼裡,同行們都是他的老師。前些年,周邊縣市的兄弟農科所很活躍,他總是主動上門去求經。端木銀熙說,總結同行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少走彎路,他從蘇州吳縣農科所就學到,親本不育系的綜合性狀一定要全面。這些年,每年四月,袁院士和他的團隊都要在海南的南繁基地召開一次雜交育種交流匯報會,端木銀熙是每會必到。在會上,能了解國內外育種的方向動態、同行們在育種過程中的心得和發現,大開眼界,大受啟發。  袁隆平院士對他稱讚有加:端木銀熙是個難得的真正的水稻育種專家。他育種目標明確,親本採集認真,基礎工作紮實,善於利用常規育種成果選育不育系,善於改進育種程式,以此縮短育種年限。他起步雖晚,但是出成果早,出了輝煌成果。 2005年,因成果突出,端木銀熙破例被評為正高級推廣研究員。

一生都在積累從常熟基地到海南三亞

人的生命有限,端木銀熙恨不得將一天掰成兩天用,一年能幹兩年和三年的活。端木銀熙說,育種雖有一種運氣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靠日積月累。40年來,除了不得不參加的活動和會議,他都要下到地里去看,包括節假日。上千萬個親本的米質要測定,抗性要通過接種來反映,性狀、遺傳特性和遺傳規律要不斷地去觀察,一個個積累起來,在他腦海里定格。這些親本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氣候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要隨時了解他們的長勢,及時捕捉到其特殊性能的體現。往往田裡的一株水稻短時間內體現的獨特性徵就有可能為育種工作帶來突破,仔細查看其某一瞬間的靈感突現就有可能誕生新的品種。  1994年至2008年的14年間,每年5月初至10月下旬,無論颳風下雨,端木銀熙幾乎每天都在常熟郊區的育種基地。每天晚上,農科所的整個小院除了門衛室外,唯獨3樓端木銀熙辦公室還亮著燈光。 為了加快育種的進程,端木銀熙每年10月在常熟收穫完水稻之後,便趕到海南進行“南繁加代育種”,一直乾到次年4月底5月初。這樣,他一年中過兩個夏天、種兩茬水稻。  “南繁”基地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水稻育種工作離不開露天作業的環節,父母本配組必須在田頭才能完成。海南溫度之高、太陽輻射之強,遠遠超出江南人的想像,二三天下來,人就會脫一層皮!更讓人頭痛的是,水稻田裡蚊蟲成群,毒蛇出沒,端木銀熙和課題組人員只得穿上又重又悶的長統套鞋下田。下午一點半到兩點是水稻的開花期,而試驗田裡用於水稻雜交的小袋子每天有700多隻。每隔5分鐘,他們就要頭頂烈日,在炎熱的水稻田裡為雜交水稻授粉。水稻開花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為了不誤水稻開花的最佳時機,他們只能守在旁邊,眼睛盯著稻穗,看著它一點點長大、開花! 長年累月的辛勤工作,使端木銀熙患上了腎囊腫,身體十分虛弱,有好多次暈倒在田頭,嚇壞了他的助手,但他從不放棄。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從1995年開始,他年年帶著兩個助手到三亞“南繁”基地。兩名助手是3年輪換一回,而端木銀熙16年的冬春都是在三亞度過的。

一生都要思考從太湖粳新品到“常優”系列

對一個育種人來說,什麼最苦?端木銀熙說,不在體力勞累,再累休息一晚上就恢復了;苦在壓力,苦在要不停地思索中。農民出身的他最知道農民苦在哪裡,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因為使用的水稻品種不好而讓農民一年白辛苦。常熟市給了他最大的支持,尤其是房地產經濟熱得發燙時,市里在城邊的黃金地塊辟出千畝地給他做實驗基地,他不能辜負領導的厚望。水稻育種,追求的是既要產量高,又要米質好,還要抗性好,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端木銀熙一直在苦苦思考著,如何通過最直接、最有效、最省錢的辦法――雜交,培育一種米質好、產量高、抗性強的水稻新品種。  端木銀熙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參與育成“577-5”、“583-6”、“黃原豐”等早粳(秈)水稻新品種,後參加了蘇州市水稻育種協作攻關組及江蘇省農業重大攻關項目――單季晚粳新品種選育研究,培育成功了“太湖粳一號”、“太湖粳二號”和常農粳系列新品種,分別通過省級審定,在太湖稻區廣泛推廣套用。 上述新品種的培育屬於常規雜交育種,要想在品質和產量上獲得突破,就必須進行優勢雜交育種。優秀的親本是優質組合的基礎,突破雜種優勢利用又是關鍵中的關鍵。端木銀熙想著如何利用常規育種成果選育好的不育系。端木銀熙首先從親本採集和培育不育繫上下功夫,經過長時間攻關,終於育成理想的不育系“武運粳7號A”。1998年春,端木銀熙對“武運粳7號A”不育系配置的54個雜交組合進行新組合優勢鑑定,發現“R254”恢復系與“武運粳7號A”不育系所配這一組合具有明顯的優勢,生長清秀,熟期適宜,且很好地兼顧了品質和抗性。1999年秋,這一組合定名為“常優99-1”,並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別通過了省級和國家級審定,定名為“常優1號”。  2004年,“晚粳不育系武運粳7號A與新組合‘常優1號’的選育及套用”被列入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973計畫”和國家星火計畫。2005年,“常優1號”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50個水稻主導品種之一,2007年最高田塊畝產達851公斤,創國內麥茬機插單季晚熟粳稻畝產最高紀錄,成為國家、省單晚粳組的對照品種。 之後,端木銀熙又相繼育成了“常優”系列2號至5號4個雜交粳稻,並分別通過國家級鑑定。其中2號至4號”仍以“武運粳7號A”為母本,而“常優5號”則利用另外培育的一個不育系“常10-11A”,不僅畝產仍穩定在700公斤上下,而且米質達國標一級,受到廣大農民的普遍歡迎。  端木銀熙說,他已年逾花甲,身體許可的話還能幹個十年八年,正好一個育種周期。他的理想是,育成一個抗性好、增產8%~10%、制種產量穩定在400公斤的突破性品種,為他的水稻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