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淇澳端午祈福巡遊),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淇澳村民俗,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淇澳端午祈福巡遊是珠海市唐家灣淇澳村民端午期間游神、祭祀、祈福的傳統民俗活動,源於“洗菩薩”的風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淇澳人民抗英勝利後,於翌年開始端午期間舉行祈福巡遊,後漸成慣例,流傳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
2013年6月,淇澳端午祈福巡遊被列入第六批珠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5年11月10日,端午節(淇澳端午祈福巡遊)被列入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X-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端午節(淇澳端午祈福巡遊)
- 批准時間:2015年11月10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廣東省珠海市
- 遺產編號:X-15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19世紀30年代,英美鴉片走私船利用金星門海域作為暫泊地,其間常往淇澳製造事端。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10月,數十艘武裝船艇駛入淇澳村前馬溪海內進行挑畔。村民奮起反擊,由於缺少懂得軍事的指揮員,便將“蔡二將軍”請出坐陣。沒過多久,敵旗艦主桅桿被村民一炮轟斷,又逢退潮,擱淺于海灘之上,不得不扯起白旗,投降議和,賠償白銀三千兩。村民用此銀修建了一條“白石街”,以使後人永志此事。這是近代中國史上抵禦外辱的第一次勝利,也是侵略者向中國人民支付的第一筆賠款。此後,“蔡二將軍”雕像從居民家中請入天后宮偏廳,正式享受香火。
自清同治三年(1863年)始,為紀念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淇澳抗英戰爭30周年,每逢端午節,淇澳村民將祖廟、東澳古廟、天后宮的水潮爺爺、天后娘娘、蔡二將軍、諸葛亮、三山司馬等七尊菩薩用清水洗淨,端放在兩頂轎內,祭過天地、呈上貢品,燃放炮仗後,由醒獅引路,從祖廟出發,沿村中道路開始巡遊,途經東澳古廟、文昌閣、觀音閣、天后宮、白石街回到祖廟。沿途信眾燃放炮仗、敬奉貢品,祈求家宅平安、生意興隆。
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間信仰活動式微,淇澳端午祈福巡遊活動中斷。
民俗內容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淇澳村民將村中祖廟、東澳古廟、天后宮中的水潮爺爺、天后娘娘、諸葛武侯、蔡二將軍等神祗塑像用清水洗淨,並安置於各坊行宮內。初二日,各坊製作花炮,整理旗色等巡遊用品。初三日,淇澳村中東溪、中行、旗西三坊民眾持檀香互訪行宮拜祭。初四日,各坊在各自行宮中祭祀,之後村民們都在家拜神做節。初五端午節正日,各坊民眾匯集村中祖廟,在德高望重長者主持下祭拜,並有獨特的“五生五熟”供品,五生用一隻生豬的內臟做成,豬肚做壽星公寓意長命百歲,豬腰做鯉魚則寓意年年有餘,豬肝做龜象徵著長壽,以豬小肚作壽桃,豬心放於裡面寓意著誠心誠意,以豬橫脷當拱門,寓意魚躍龍門,步步高升;五熟由大蕉、鳳梨、黃皮、桃子、李子等時令水果組成,寓意好時年,果稻豐收。祭拜之後,在金壺、金龍、醒獅帶領下,按照東溪坊、中行坊、旗西坊的順序,將各自神祇進行巡遊。巡遊隊伍從祖廟出發,途經東澳古廟、文昌閣、觀音閣、天后宮、白石街回到祖廟。沿途民眾燃放炮仗、敬奉供品,祈求家宅平安、生意興隆。途經文昌閣、觀音閣時,巡遊隊伍稍作停留,舞獅祈福,以寄寓學子來年學業順利。巡遊活動資金均通過燒炮活動籌集,每年村民製作八枚炮仗由村中善長任捐,其中頭三枚炮仗所獲資金用於祈福巡遊,其餘五枚則負責巡遊所用葵扇、水等物資。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每年端午期間,淇澳村民集體祭祀、互訪、慶祝、巡遊,形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端午民俗活動,其中不僅有海島社會獨特的民間信仰和歷史文化信息,也凝聚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祈願。淇澳端午祈福巡遊是珠江入海口周邊半農半漁村落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珍貴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鐘金平,男,1945年生。自幼開始參與淇澳端午祈福巡遊活動,在鐘氏族譜中為十七代傳人。老年致力於淇澳村的文化建設,任淇澳老人協會會長,指導建設了淇澳村民舞台,組織創辦了淇澳曲藝社、醒獅隊,主持編輯了村史性質的《淇澳的前世今生》。他長期致力於淇澳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他組織人員,籌措資金,重新發起恢復淇澳端午祈福巡遊的民俗傳統活動,延續了五天祈福、五生五熟的端午祈福巡遊特色儀式和流程,使這一傳統習俗得到傳承下來。
保護措施
自2010年起,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淇澳老人協會牽頭,恢復這一中斷六十餘年的風俗活動。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1年6月12日至14日期間,珠海市文化館特別推出淇澳端午祈福巡遊小程式,讓市民在手機上就能“雲上”賞非遺。
2022年6月3日上午,2022年珠海高新區“我們的節日端午節”淇澳端午祈福巡遊活動在淇澳島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