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中國童謠(兒歌)的歷史十分悠久,《
列子·仲尼》篇已有關於童謠的記載。
北京童謠是中國北方地區童謠的代表。自清代開始,北京已有兒歌抄本在民間流傳, “百本堂”“別夢堂”抄本《北京兒歌》收有兒歌74首,包括《小白菜兒地里黃》《小耗子,上燈台》《拉大鋸,扯大鋸》等篇目。
1896年,清末義大利駐中國使館官員韋大利編輯出版《北京兒歌》,共收入北京地區流傳的童謠170首。
1900年,美國人何德蘭編輯《
孺子歌圖》,共收錄152首北京童謠。
1918年,北大《歌謠》周刊創刊,知識界興起了一股收集民間歌謠的熱潮,民俗學家們紛紛採集家鄉的歌謠,北京童謠也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
1923年,張國璘編選油印本《北平兒童歌謠集》,這是最早的系統收集北京童謠的合集。
新中國成立後,作家和民間藝術家創作的新時代兒歌成為兒童傳唱的主要內容,北京童謠的整理和研究長期陷入停滯。
文化特徵
內容分類
北京童謠按內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長輩、父母為教育兒童而編唱的童謠;第二類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觀念、見解的童謠;第三類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或歷史題材加工而成的童謠。
表達內涵
北京童謠有相當一部分體現的是老北京民俗風情,如童謠《臘八粥》: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該童謠描述了臘八節前後的風俗習慣;另一類童謠內含諷喻,如在中國國民黨統治時期物價飛漲,孩子們在抽陀螺時愛唱:“抽漢奸(即陀螺),抽漢奸,雜和面兒賣一千”,該童謠是窮苦百姓借孩童之口發泄對現實的不滿;還有一種常見的,即用孩童熟悉的人或物作引子,採取了大量的誇張搞笑手法唱出,如童謠《顛倒歌》:“南北大街東西走,十字街頭人咬狗,拿起狗來砍磚頭,倒讓磚頭咬了手,有個老頭才十九,喝著藕來就著酒,從小沒見過這宗事,三輪拉著火車走”。
節奏句式
北京童謠的特徵之一是節奏感強,且有一定的韻律。在創作過程中要合轍押韻,包括雙句押韻、句句押韻、每兩句一押韻等押韻方式。如《東直門掛著匾》《大頭兒大》《一園青菜成了精》《過水麵》《風婆婆》《金箍嚕棒》等。
因為童謠的對象是兒童,因此北京童謠聲韻活潑,句式自由,一般句式較短,以三字句多,喜用兒化音。如童謠《小姑娘》:“小姑娘,作一夢,夢見婆婆來下定,真金條,裹金條。扎花兒裙子,繡花兒襖。”由於形式簡單,形象生動,北京童謠不但可以用口唱,還可以邊唱邊遊戲,從而在寓教於樂中起到訓練兒童的口才,啟迪智慧,培養想像力的效果。
表現形式
北京童謠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頂針格、串話、繞口令、謠諺格、搖籃曲、謎語格、連鎖調、數數歌、問答歌、排比格等。如《誰跟我玩兒》屬於頂針格童謠:”誰跟我玩兒,打火鐮兒。火鐮花兒,賣甜瓜。甜瓜苦,賣豆腐。豆腐爛,攤雞蛋。雞蛋雞蛋磕磕,裡邊坐個哥哥……”;《胡蘿蔔尖兒》屬於問答歌童謠:“狼抱柴,狗燒火,兔子上炕捻餑餑。你一個,我一個,花貓吶?上樹了。樹吶?鍬刨了。鍬吶?換棗吃了。棗核兒吶?水沖跑了……”。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北京童謠表現了各時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感染滲透力強,是可挖掘、可借鑑的教育資源。
2、北京童謠中有不少關於北京地名風物的篇目,如《羅鍋兒橋,萬壽山》《白塔寺,有白塔》等,它們見證了北京城的歷史演變,有明確的史料及文化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03年,北京宣武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小將北京童謠作為人文教育校本課程,創設童謠課。
2004年,北京童謠中具代表性的50首編入了北京國小教材。
2019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市宣武師範學校附屬第一國小獲得“童謠(北京童謠)”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該項目入選2981家評估合格的保護單位名單。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8年,中唱公司出版的《北京童謠》獲得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優秀出版物獎。
重要活動
2021年6月1日,《花兒向陽 童心向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少兒晚會》在北京廣播電視台卡酷少兒衛視播出,北京童謠是該晚會的節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