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順童寺及周邊的戲曲班社、鼓樂班、民間社火都將嗩吶作為伴奏和獨奏的主要樂器。童寺嗩吶則是因為它的舌簧製作獨特,童寺嗩吶選取的是當地當年四月野麥稈中間的一小段製作而成,音質優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寺嗩吶
- 別名:富順嗩吶
- 流行地區:富順縣童寺鎮
- 級別:省級
歷史淵源,藝術特點,表現形式,技藝傳承,
歷史淵源
嗩吶是中國民間傳統樂器,約於清康熙年間傳入富順地區。19世紀末,老寨村農民賴義登,在傳承民間藝人吹奏技藝的基礎上逐步吸收各派之長,形成了童寺嗩吶獨特的製作、演奏技藝,並世代相傳。
藝術特點
童寺嗩吶獨特的聲色韻調,就與別處不同。據說除了演奏人“口法”、“氣法”、“手法”獨特,還與其材質特殊有莫大關係。那嗩吶的舌簧,采當地當年四月里柔韌性和舒適性最好的野麥桿,截取中間質地適宜的一小段,經特殊加工製作,吹出的聲音柔和、清亮、悠長。
表現形式
他們或由一百、或由五十名精壯漢子組成,一個個身著或金黃、或雪白、或翠綠的對襟民族服裝,頭包白毛巾,腳踏七彩鞋,肩扛嗩吶,嗩吶碗上挎一羅篼……上得台後,將羅篼一翻、一放,各或以羅篼為憑、為座、為軸;或坐、或上蹲、或單腳虛踩,或踱步,或圍繞轉圈。
技藝傳承
富順“童寺嗩吶”於十九世紀末廣泛流行於童寺鎮及周邊地區,其中以老寨村賴吹手家族最具代表性,百多年來薪火相傳,彰顯著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