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夜感懷

《立秋夜感懷》是明代詩人沈宜修所創作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寫夜晚的景象,頷聯和頸聯寫感秋傷懷,夜不能寐,遺憾自己留不住丈夫的悽苦,尾聯寫悲秋的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立秋夜感懷
  • 作者:沈宜修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鸝吹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立秋夜感懷
涼夜悠悠露氣清,晴蟲淒切草間鳴。
高林一葉人初去,短夢三更感乍生。
自恨回波千曲繞,空餘殘月半窗明。
文園多病悲秋客,搖落西風萬古情。

創作背景

這首七律可作為沈宜修喪女之前詩作的代表,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十六歲的沈宜修與葉紹袁結為夫妻。生活對於沈宜修而言,除了夫唱妻隨、兒女繞膝的歡樂之外,也有不斷折磨人的痛苦。痛苦的原因,首先在於家境的貧困與生計之煎迫。葉紹袁的父親雖然中過進士.做過一些小官,留給兒子的家產卻十分微薄。葉紹袁乃一介書生,不善治生,科舉路上受盡挫折,家計日漸窘迫。葉紹袁不得不四處奔波,或求學,或應試,或坐館,或遊宦,勞碌小定。結婚三十年,夫妻二人相守之日其實不多。作者思念丈夫,於是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首聯清迥悽苦,頷聯悠邈淒迷,頸聯纏綿淒絕,結句則於鬱結中又楔入幾分豪宕。作者由秋夜的露氣和蟲鳴而想起“初去”之人(丈夫),以至於愁腸千疊,夜不能寐,只好對著窗外的明月,暗自追想丈夫的音容笑貌。這是典型的閨情詩,但綿綿的思念中卻又有一種節制,體現了沈宜修身上特有的韌性。如果主婦沒有此種韌性,難以想像葉氏會有令人驚嘆的滿門風雅。沈宜修去世之後,親友的悼念詩文中,大多稱其有“林下風”(如弟弟沈自徵稱其姊“天姿高朗,真有林下風氣”)。作為詩書世家培育出來的大家閨秀,她的身上確實有一種特殊的氣度。葉紹袁曾說:”瓊章(即女兒葉小鸞)清麗,內子(即沈宜修)流雅。”“流雅”二字,正是沈宜修其人、其詩的風味。

作者簡介

沈宜修(1590年―-1635年)字宛君,吳江(今屬江蘇)人。山東副使沈琉長女,著名曲家沈曲侄女,工部虞衡司主事葉紹袁妻。出身書香門第,在操勞家計之餘,喜詠詩作賦,並以此教導兒女,滿門風雅,文采斐然。後葉紹袁輯妻兒作品,刻成《午夢堂集》,其中《鸝吹》即沈宜修的作品。沈宜修還曾搜羅四十餘位女詩人的作品,輯成《伊人思》一卷,保存了大量的閨秀詩作,也收入《午夢堂集》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