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是由美國派拉蒙影業製作發行的113分鐘懸疑影片。該片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吉恩·哈克曼主演,於1974年4月7日在美國紐約上映。
該片講述了專門竊聽別人談話的哈里,因為擔心他竊聽的一對青年男女被害而向神父懺悔,卻輕而易舉的被別人給竊聽了而不自知。
基本介紹
- 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編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主演:吉恩·哈克曼
- 對白語言:英語
- imdb編碼:tt0071360
- 中文名:對話
- 外文名:The Conversation
- 其它譯名:竊聽大陰謀、談話
- 出品時間:1974年
- 製片地區:美國
- 類型:懸疑
- 片長:113分鐘
- 上映時間:1974年4月7日
- 色彩:彩色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獲獎記錄,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哈里並無什麼怪癖,只是喜歡用電子儀器竊聽別人的談話。聯邦調查局看中了他,出高價雇用他竊聽所謂可疑分子的談話。於是哈里隱姓埋名,神出鬼沒地幹起來。但這行本身卑鄙低賤,充滿血腥,被竊聽的那些人都受害無窮。其中有位會計師和他的妻子兒女就因此而遭殺身之禍。
聽慣了人家談話的哈里,有一天向神父懺悔說自己總是賺取免費的情報,說自己作惡多端。因為他將在舊金山一處人聲嘈雜的公園裡錄到的一對青年男女的談話反覆播放時,赫然發現話中有話:有人在對他倆威脅、恐嚇,甚至他倆的生命危在旦夕。這回哈里想幫助那對青年,卻不知他倆身處何方而無從做起,他彷徨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哈里 | 吉恩·哈克曼 | ---- |
斯坦 | 約翰·凱澤爾 | ---- |
馬克 |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 | ---- |
安 | 辛迪·威廉士 | ---- |
艾米 | 特瑞·加爾 | ---- |
馬丁·斯泰特 | 哈里森·福特 | ---- |
伯尼·莫蘭 | Allen Garfield | ---- |
導演 | 羅伯特·杜瓦爾 | ---- |
保羅 | Michael Higgins | ---- |
梅瑞狄斯 | Elizabeth MacRae | ---- |
接待員 | Mark Wheeler | ---- |
The Mime | Robert Shields | ---- |
Lsrceen | Phoebe Alexander | ---- |
Man at Party | Ramon Bieri | ---- |
Boy in Church | Gian-Carlo Coppola | ---- |
Confessional Priest / Security Guard | Richard Hackman | ---- |
Salesman | George Meyer | ---- |
Salesman at Surveillance Convention | Al Nalbandian | ---- |
Businessman | Erick Vinther | ---- |
Man in Yellow Hat | 比利·迪·威廉士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服裝設計 | 錄音 | 布景師 |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雷德·魯斯 Mona Skager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Charles Myers Paul J. Crossey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Bill Butler 哈斯克爾·韋克斯勒 | 大衛·希爾 | 趙汝鉅 | Jennifer Shull | 迪安·塔沃拉里斯 | Aggie Guerard Rodgers | Nathan Boxer Michael Evje Art Rochester Howard Beals Pete Horner 沃爾特·默奇 | Doug von Koss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哈里演員:吉恩·哈克曼很普通的美國人,甚至是有點灰頭土臉,作為一個監聽者,他知道隱私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脆弱,甚至是有可能害死人。他不愛與人打交道,光是家裡的門就有三道鎖,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在竊聽行業出色的人卻輕而易舉的被別人給竊聽了而不自知。
- 斯坦演員:約翰·凱澤爾哈里的同事。他和哈里以及一些自由職業者受命監聽一對青年男女。這對青年男女在閒聊中,談論著他們被監視的恐懼,並提到幾天后在旅館房間裡舉行的一次慎重的會議。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類型:原聲碟 創作者:大衛·希爾 發行時間:2001年1月1日 參考資料: | 1 Theme from "The Conversation" 2 The End of the Day 3 No More Questions / Phoning the Director 4 Blues for Harry(Combo) 5 To the Office / The Elevator 6 Whatever was Arranged 7 The Confessional 8 Amy's Theme 9 Dream Sequence 10 Plumbing Problem 11 Harry Carried 12 The Girl in the Limo 13 Finale and End Credits 14 Theme from "The Conversation" (Ensemble)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
1975年4月8日 | 第47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對話》 | 提名 |
最佳原創劇本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最佳音響 | 沃爾特·默奇、 Art Rochester | |||
1974年5月24日 | 第27屆坎城電影節 | 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 《對話》 | 獲獎 |
評審團大獎 |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 ||||
1975年1月25日 | 第32屆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提名 |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吉恩·哈克曼 | |||
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最佳編劇 | ||||
1975年 | 第28屆英國電影藝術學院獎 | 最佳原聲 | Art Rocheste、 Nathan Boxer、 Michael Evje、 沃爾特·默奇 | 獲獎 |
最佳電影剪輯 | 沃爾特·默奇、趙汝鉅 | |||
最佳男主角 | 吉恩·哈克曼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
最佳劇本 | ||||
1975年 | 全美影評家聯合會獎 | 最佳導演 | 獲獎 |
製作發行
製作單位 | The Coppola、The Directors、American Zoetrope、派拉蒙影業 |
---|---|
發行單位 | CIC(巴西、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義大利、西德、英國、瑞典、阿根廷);Carlotta影業(法國);Manga影業、Divisa音像、Suevia影業(西班牙);派拉蒙影業、CBS(美國);Buena Vista音像(英國、義大利);AVH、Leader Music(阿根廷);HVH(希臘);Arthaus(德國)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
美國 | 1974年4月7日(紐約) | 美國 | 1974年4月20日(紐約) |
法國 | 1974年5月22日(坎城電影節) | 英國 | 1974年7月11日(倫敦) |
丹麥 | 1974年8月30日 | 西德 | 1974年9月12日 |
義大利 | 1974年9月26日 | 阿根廷 | 1974年9月26日 |
巴西 | 1974年10月17日 | 日本 | 1974年11月23日 |
西班牙 | 1974年12月21日 | 瑞典 | 1974年12月25日 |
法國 | 1974年 | 比利時 | 1975年1月3日(根特) |
希臘 | 1975年1月24日 | 芬蘭 | 1975年1月24日 |
波蘭 | 1975年2月27日(華沙) | 愛爾蘭 | 1975年4月25日 |
波蘭 | 1975年6月16日 | 匈牙利 | 1975年7月17日 |
烏拉圭 | 1975年10月13日 | 葡萄牙 | 1975年11月12日 |
東德 | 1976年3月26日 | 葡萄牙 | 1983年3月23日 |
法國 | 2000年10月25日(再映) | 英國 | 2002年3月8日(再映) |
澳大利亞 | 2002年8月15日(再映) | 德國 | 2004年(柏林國際電影節) |
捷克 | 2007年7月3日(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 法國 | 2010年1月6日(再映) |
葡萄牙 | 2014年11月8日(里斯本&埃斯托利爾電影節) | ||
希臘 | 2017年11月10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對話》的主題很明確,譴責沒有隱私的現實社會讓人多了一份孤獨,多了一份猜疑。影片揭示了美國社會的現實,無論是誰,都擺脫不了被監視的命運。其實影片中還為觀眾帶來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當人們過分依賴於高科技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這些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改變,同時也會是一場災難。(新浪娛樂評)
《對話》一片觸及了敏感的政治事件,寓意性很強。然而其出色在不為某一事件所局限,而能有延伸與超越。影片片不只是在“水門事件”上大作文章,它主要是揭露美國社會道德淪喪,法律遭到踐踏的事實。(《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