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科學2030

空間科學2030是人大代表吳季委員建議提出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間科學2030
  • 提出人吳季
提出背景,提出建議,

提出背景

“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方面,目前是按每五年做一次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直接管理,支持建設專用設施(如500米射電望遠鏡,目標瞄準重大基礎科學前沿的突破)、公共實驗平台(如同步輻射光源,目標既瞄準基礎科學研究也瞄準套用基礎科學研究)和公益服務類科技設施(如種子庫等)。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按五年計畫審批不符合科學規律,因為科學前沿的發展變化很快,決策晚了可能就失去先機;二是政府在管理和監督上沒有分開;三是這一職責範圍和科技部有重複,相互協調和支持不夠。”
根據吳季的解釋,基礎研究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由科學家興趣驅動、自由探索式的基礎研究,另一類是由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其中,政府主導的定向基礎研究已越來越成為實現基礎科學前沿重大突破的重要手段。
“在科學衛星方面,我國還沒有能夠真正擔負起這一責任的政府部門。目前我國的科學衛星只有中國科學院列在先導專項中作為系列計畫在抓,‘十二五’期間支持發射了‘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四顆科學衛星。但中科院也是按五年規劃,限於衛星研製周期也是4-5年,因此從現在到2021年沒有科學衛星上天。此外,其他政府部門有時也會收到科學家的建議,但往往限於單獨計畫考慮,沒有將空間科學作為一個領域統籌考慮其發展。此外,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裡的投入不但絕對值遠低於美國、歐洲甚至日本,而且在整個航天領域中的占比也較低。比如美國NASA每年預算近200億美元,其中就有約1/3用於科學衛星和空間站上的科學實驗,2000年以來共實施了92項科學衛星計畫,發射了超過100顆科學衛星。”

提出建議

一、在地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領域,改五年規劃為中長期規劃加年度(或每兩年)徵集和遴選,遴選標準應該更加注重在重大基礎科學前沿的突破。管理上注重從規劃一直到產出的全過程,成立專業管理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政府部門只承擔審批和監督職能。
二、在科學衛星方面,設立“空間科學2030”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確保加大投入和穩定可持續的支持。改五年計畫為中長期規劃加每年徵集並遴選,堅持重大性和帶動性兩條遴選標準,繼續由專業機構組織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